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的原理是什么?

爱生活的丸子

农历七月十五,在民间也叫“七月半”、“鬼节”,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叫它“中元节”。在它前面还有“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后面则有“下元节”,是在农历十月十五日。今年的中元节是8月15日,如今已经过去有几天了,这也意味着距离下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不远了。那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的原理是什么?

农谚都是有地域性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这句农谚,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流传,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很大的老农民对其是深信不疑的,原因是其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兑现率”相当高。毕竟农谚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历代农民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期间,后面是涝还是旱,基本已经有分晓了。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生活,粮食是丰收还是歉收,也已经成定局了。那为何这样说呢?

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的原理是什么?

其实,天气看似变化莫测,但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而在北方地区每年雨水也是比较集中的,一般是在头伏和二伏初这个期间。也就是在农历六月末到七月初这段时间。如果在这个期间没有大范围的降雨,那么后期就基本不会发生涝灾了。也就是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个期间,后期就不会有大雨了。像今年在大部分北方地区也是如此的,在前期的时候一直以高温、干旱的天气为主,但是到了农历七月份中旬的时候,因为台风利奇马的影响,不少北方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降雨,这样对于旱情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但是说来也奇怪,降雨也就持续了几天,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夕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全部都“偃旗息鼓”了。

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的原理是什么?

再来看看后半句“八月十五定丰收”,到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季了,这个时候在公历已经进入中月份了,北方地区也差不多是秋季了。大部分北方地区在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的一个月里,在立秋以后雨水少了,并且早晚的温差也大了,白天可能还有点热,但是中午和晚上就已经很清凉了。而这也正是水稻、高粱、玉米等秋收作物的成熟期。这段时间早晚温差大,对于秋收作物的成熟是非常有利的。像高粱这个时期正是刚出了穗,需要充足的阳光晒红米。而玉米在这个期间也正是渡浆时期。而水稻也正是灌浆压绻时期,玉米的籽粒才饱满,对于这些农作物,只有不旱不涝,阳光充足的天气,才能让其籽粒变得更加饱满。一旦过了农历八月十五了,秋收作物就马上要开始收获了,此时就算是作物长得不好,也无计可施了,因此就有了“八月十五定丰收”。

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的原理是什么?

你认为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还有道理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狄光远,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0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