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简介

爱生活的丸子

  要说北方的少数民族,首先要看他们的三个源头,即:肃慎,东胡,秽貊三个民族。(还有后来崛起的突厥)

  肃慎

三国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简介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早在舜禹时期就已存在并同中原有密切的来往。

  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以及《扩地志》记载表明,肃慎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以北的牡丹江流域,东滨海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肃慎-挹娄

  战国以后,肃慎改成挹娄,有时仍称肃慎。而挹娄人活动范围任然在今辽东省北部,吉林,黑龙江省东北部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阔流域。

  挹娄一族一直受到松花江中游一带的夫余贵族的压迫,但他们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始终没有被屈服。曹魏以后,挹娄终于摆脱了夫余的压迫。为了与夫余和正在兴起的高句丽抗衡,积极发展与中原(曹魏)的关系并多次朝贡。

  晋朝建立后,挹娄仍然与中原保持联系,并接受设于平州的东夷校尉的统领。西晋亡后,挹娄仍与江南东晋保持过一段联系,后来才转贡于石赵王朝。

  肃慎-挹娄-勿吉

  北魏时期,源于挹娄的勿吉一族兴起,并赶走了夫余一族,还向东进攻了高句丽。而此时的勿吉,鼎盛时期分布已扩大到东临日本海,西至嫩江,南抵吉林市,北达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了。而勿吉也一直到北齐时,还与中原有来往。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

  在隋唐时期,勿吉被称为靺鞨,而此时他们的分布已扩大至俄罗斯结雅河,我国嫩江流域,北达库页岛等地方。而后期受到中原影响,靺鞨南部在渤海等地建立了震国和渤海国,而由此也分支出了渤海族。而辽金之后渤海族渐渐融入汉族或迁入朝鲜半岛,成为了当地的居民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女直)

  渤海亡国后,原靺鞨的黑水一部立即南下取而代之,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直(女真)”,后来,女真这一称呼便代替了黑水靺鞨。辽朝征服女真后,将居住在松花江以南的数千大户迁居辽阳市以南的地区,编入辽籍直接管理,这部分人成为“熟女真”,而还留在故地的族人被称为“生女真”。熟女真后期便渐渐融入了当地的居民。

  后女真部不满辽朝统治,由阿骨打率领之下推翻了辽朝并建立金朝。而融入中原的女真人在后期也慢慢汉化,失去了大部分女真的民族特点。

  金朝亡后,女真人或依附蒙古族,或南下融入汉族了。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族

  明末,仍然生存在长白山的(大部分祖先是生女真部)的女真酋长努尔哈赤便在长白山南段的苏子河畔崛起,并逐一兼并了女真的其他部落,开始不断壮大起来。并在后期建立了“后金”国。

  建国后努尔哈赤开始直指明朝。努尔哈赤逝世后,其子皇太极觉得旧称“女真”已难通用,便更定族称“满洲”(即满族),后建立了清朝。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明朝)-鄂伦春、赫哲

  鄂伦春源于“野人女真(东海女真)”的一支,他们早期生存在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后被清朝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迁移至黑龙江嫩江一带,并与陆续迁来的鄂温克、达斡尔等族交错杂居。

  赫哲为明代女真的后裔,因以鱼皮为衣,故又称“鱼皮部”。明末清初,赫哲人生存在牡丹江下游,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入口海以东到海的广大地区。后被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兵而迁入辽东腹地,编入八旗,并参与了满洲共同体的形成,成为“佛满洲”的一部分。虽然康熙年间,赫哲人尚有不少于一万人之多,宣统年间有7000余人,民国初期还有2000余人,而在1945年的统计,赫哲人只剩下300余人了。

  (注:另有鄂温克,达斡尔二族,不明确是不是肃慎这一支的,所以没有写)

  东胡

  “胡”原是对古代塞北诸民族的泛称,东胡以在匈奴的东边而得名,他分布于东北西部大兴安岭两侧的草原地区,黑龙江上游,而《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东胡在大泽东”,这大泽指的便是呼伦湖。

  早在商朝初期(公元前十七世纪至十五世纪)时,东胡便与商王朝发生朝贡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由个个大大小小的部落组成联盟,但其下却是名号各异的部落。赵武灵王曾仿效东胡“胡服骑射”而大败东胡,燕国的大将秦开也率军大破东胡,使其后退千余里,燕国也修筑了长城防范东胡。后秦朝蒙恬大败匈奴,匈奴衰落,东胡兴起并压迫匈奴,后z终被冒顿单于打败,而东胡这个大部落联盟也四分五裂。

  东胡-乌桓

三国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简介

  乌桓又称乌丸、古丸、乌延。是东胡被匈奴打败后,迁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南脉),因以乌桓为号。其地东临挹娄、夫余、高句丽,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由于东胡大败,乌桓受匈奴贵族的役使,汉朝时大将霍去病大破匈奴,乌桓才解脱出来接受汉王朝的管辖,并被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从此与汉王朝关系密切。

  后王莽篡汉,压迫乌桓,使得乌桓依附于匈奴。东汉大将马援北伐乌桓,乌桓相率逃走。次年,匈奴内乱,乌桓趁机大破匈奴并强盛起来。东汉末年,三郡乌桓以蹋顿为军事领袖攻破幽州,并出兵帮助冀州牧袁绍消灭公孙瓒,后曹操统一北方,亲征乌桓,大破柳城并阵斩蹋顿,后将大部分乌桓降者迁于内地,使得乌桓渐渐与汉族相融。

  东胡-鲜卑

  鲜卑是东胡的一支迁至鲜卑山,因而号鲜卑。鲜卑一词早在《国语》《楚辞》等书中便出现过,称“东夷鲜卑”。后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退至大兴安岭,后来形成了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

  东部鲜卑兴起于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即大罕山,辽西塞外的鲜卑山。属于大兴安岭东侧一带。两汉时期,鲜卑与乌桓一样受迫于匈奴,后被胁迫与乌桓人扰乱辽东境内,被辽东太守祭肜大破,四年后,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偏何被授予“鲜卑大都护”的职位。鲜卑、汉族的交往从此开始。

  后东汉耿夔大破匈奴,北部鲜卑西迁进入匈奴故地,东部鲜卑仍然留在故地,因此分出众多分支——如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鲜卑(北部鲜卑);内蒙古南部,匈奴父鲜卑母的铁弗鲜卑;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南匈奴之后的宇文一族统治了西拉木伦河一带的鲜卑,成为宇文鲜卑。

  魏晋时,东部鲜卑分成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慕容部自不必说,建立起了大燕国,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段氏有大首领段务勿尘率领而兴起,但最后因弱小而被前燕吞并。宇文部人口最少,直至北魏时期,宇文泰兴起,他的子孙才取代西魏而建立北周。

  北部鲜卑在《魏书》中记载,第一位有名的首领为“成皇帝”毛立。后至“始皇帝”,北部鲜卑分三部,其中一支的后代拓跋珪在前秦倒台时,集合诸部,宣布继代王位,同年改国号魏,后一统北方,进入中原,北部鲜卑也从此渐渐汉化了。

  东胡-鲜卑-契丹

  契丹源于鲜卑宇文所部,前燕进攻宇文部,单于于逸豆逃往漠北而死,其残部为契丹所并。

  契丹始见于《魏书》(北魏),388年,契丹为北魏所破,退居于潢水(西拉木伦河)以南,土河以北。

  后经历北齐、匈奴、隋朝等军队的打击,众多部落联合在一起,归附了唐朝,此后虽有许多次叛乱但也终又归附唐朝。后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诸部并建国“大契丹”(即辽朝),随后北收室韦等族,东征女真,西讨突厥等族,南下兼并了燕云十六州并消灭了渤海国。然后期辽朝皇帝多昏庸,最终被女真族的领袖阿骨打推翻了。

  东胡-室韦-鞑靼-蒙古

  关于蒙古的源头,众说纷纭,其中可信度最大的是源于东胡的后裔室韦-鞑靼人,而室韦-鞑靼人便是原室韦人迁入草原后定居下来的人,后来泛称室韦-鞑靼人,蒙古,则是鞑靼众多部落中较大的一个。后来成吉思汗一统中原,建立蒙古帝国后,他们才被泛称蒙古族。

  东胡-鲜卑-柔然

  柔然,《魏书》做蠕蠕。是鲜卑人南下后与汉人杂交的新民族、新政权。

  后期,柔然逐渐强大,并征服了敕勒、残留西北的匈奴残部,并将疆域扩大到敦煌、张掖之北,朝鲜之西。后柔然势力进入天山南部,与西北诸国争夺丝绸之路。

  6世纪中叶,强大的突厥人联合高车人击败柔然,并先后让柔然三个皇帝死去,555年,突厥再次进攻,柔然被突厥索其汗诛灭,柔然一族亡。

  (PS:后期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人就是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人和他们的后裔)

  秽貊

  秽貊是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古秽族和貊族的合称,秽貊便是由秽族和貊族的混合体。

三国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简介

  关于秽貊,早见于《诗经·大雅·韩弈》中:“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后陈硕甫《毛诗传疏》中便认为这追字音近与秽,或这追字就是秽的意思。这一观点也获得后来很多学者的认可。

  秽、貊均居住在周朝以北,后来其活动范围达至东北中南部和朝鲜半岛,东达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流域,北至嫩江流域,南抵松辽分水岭。秽族最早傍水而居,以渔业为主,貊族则以不发达的农业为主。周时箕子封于朝鲜,其便教导秽族人农耕。

  直至春秋时期,秽、貊才渐渐融为一体,合称秽貊。

  战国时,秽貊属燕,后秦朝一统,其又依附秦朝。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时,燕人卫满在朝鲜自立,至其孙右渠,性情暴躁,压迫秽貊族人,使得汉武帝时,秽君领28万人依附辽东,后汉武帝东破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其中玄菟便是秽貊族的故地。

  此后,秽貊渐于其他民族融合,才有后来夫余,高句丽的崛起

  秽貊—夫余

  夫余一称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有燕国“北邻乌桓、夫余”之语,也有人认为夫余便是西周九夷之一的凫臾。

  夫余主要来源于秽貊的北部橐离一部,其兴盛时有多达8万户的居民,其北达小兴安岭南部的松嫩平原,南抵辽宁省开原县北,中心地区在吉林省农安县附近。

  新朝时,夫余断绝了与中原的来往,直至东汉建立才恢复。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公孙度割据辽东,夫余也放弃了名存实亡的东汉政府,转而依附公孙。曹魏时,又改臣曹魏。夫余一直借助汉朝和曹魏的力量来抵抗鲜卑和高句丽的抵抗。晋朝太康六年,夫余被鲜卑慕容氏所破,第二年晋朝便出兵帮其复国。

  后来,夫余受日益强大的勿吉族的侵逼,不得已投降高句丽,国亡。夫余族也渐渐融合于高句丽,鲜卑,勿吉等族。

  秽貊—高句丽

  汉武帝东破卫氏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于玄菟郡,当时高句丽县的居民便是最早的高句丽人

  后朱蒙建国,部分发人、沃沮,东秽,夫余人陆续被兼并,成为高句丽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古朝鲜人和辽东汉人的融入,至5世纪初,高句丽族已成为我国东北一个庞大的民族。后至隋唐,隋朝数次征讨高句丽,无功而返,唐朝一战,高句丽派出了15万大军,可以推测,高句丽鼎盛时期军队人数不下二三十万。

  西汉时,高句丽迫于周围的强大势力,依附了夫余国,并向西汉朝贡。新朝时王莽欲征高句丽兵以镇压辽东叛乱,被高句丽王拒绝,使得高句丽王被处斩,王莽还下令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东汉时,高句丽一面向东汉朝贡,一面不断蚕食周边势力,朱蒙建国,国力大增,直至二代琉璃王类利和三代王无恤时,南占朝鲜半岛北部,重创夫余国,并发兵辽东。位宫即位,扩地至日本海,迫使夫余国投降,并数次发兵辽东。

  后曹魏一统北方,六次进攻高句丽,重创丸都,曹魏幽州刺史毋丘俭并在丸都山上刻石记功,也使得高句丽的扩张得到控制。西晋后,中原大乱,鲜卑慕容氏为了解除后患,进攻高句丽,重创丸都,使得高句丽受到重创。

  直至小兽林王丘夫与一代名王好太王谈德,大举回复国力,扩张领土,攻占夫余64座城池,并南侵百济,新罗,攻占辽东之地,也使得中原王朝失去对辽东地区的控制长达265年之久。

  长寿王即位,摄于北魏的强大,转向朝鲜半岛发展,迁都平壤。唐朝总章元年,击败了高句丽国,才恢复对辽东半岛的统治,也使得高句丽退往朝鲜半岛。

  高句丽亡国后,高句丽族也解体,一部分被迁入中原,融入汉族,一部分退往朝鲜半岛,于当地居民融合为高丽族,后称朝鲜族,留在东北的高句丽人多投入了突厥和靺鞨,其中投入靺鞨的后来成为了渤海族的重要来源。

  秽貊—高句丽—高丽族—朝鲜族

  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不少古朝鲜人生活在鸭绿江以西的地区,后来依附于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

  唐朝时,高句丽灭国,大部分高句丽人退往朝鲜半岛。935年,新罗国为高句丽族后裔王建所破,至此,朝鲜半岛居民(新罗,百济,高句丽)合称为高丽族。1392年,高丽国大将李成桂取代王氏称王,改国号朝鲜,族称便也改称朝鲜族。

  明朝时期,便有许多朝鲜人迁往辽东地区,明朝末年的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先世即为朝鲜族人,至李成梁已是第十代,所以只称为铁岭人。后明朝进攻后金,发兵88000人,并有朝鲜兵10000人辅助,结果大败,许多朝鲜人也被掳往后金。清太宗在位,两征朝鲜,掳掠了大量朝鲜人并于后来编入了八旗,融入满族。

  清后期,虽然清朝对辽东实行封禁政策,但还有许多朝鲜人因为种种原因迁往辽东,以至于深入黑龙江地区(多是因为饥荒)。人数的增多使得清朝不得不解封,后来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又有大量朝鲜人涌入辽东。1920年,辽东半岛地区已有朝鲜族人46万之多,这些人便也成为了我国的少数民族——朝鲜族。

  接下来介绍一下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

  匈奴

  匈奴人发祥于今内蒙古河套和阴山一带。关于匈奴的来源也各说纷纭,《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因此,大多数人认可匈奴源自夏人或华夏;也有人认为北狄所建立的中山国是夏人建立的,后赵灭中山,北狄退往北方,成为匈奴,但是这也是说明匈奴应该是夏人的后代。

  王国维认为匈奴便是夏代的荤粥,商代的鬼方,昆夷,西周的猃狁,春秋后称作戎狄、胡。主要根据是匈奴与这些民族的活动范围和地域相同,而荤粥,鬼方这个几个名称的音韵也与匈奴一样,可能是同一名称的不同汉译。后来也有学者认为,匈奴应该是荤粥,鬼方,猃狁,戎狄等民族的混合体。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在漠南河套和阴山一带,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此城便是在汉代的五原郡境内。而从城名上看,似乎是已头曼单于的命名,说明匈奴的政权早在此时便已存在。此时的匈奴,南接秦、赵、燕三国,北为丁零,西邻月氏,东临东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两次率大军远征匈奴,使得头曼单于放弃了河套地区,向北退后七百里,秦朝也将北方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抵御匈奴。匈奴退往北方后,便开始统一大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了。

  后来冒顿单于弑父自立,此时的匈奴领地已北抵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上游,西至天山南北,东达辽东平原。而冒顿单于更是击灭东胡诸部,往西击走月氏,南并娄烦,北服浑庾、屈射、丁零各族。随后又平定楼兰、乌孙、乌揭等附近二十六的族落。

  秦始皇死后,蒙恬被害,匈奴趁机进攻,夺回了失去多年的河套地区。

  冒顿单于死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相继继位,又将领地扩大至今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西北的氐、羌,西域的三十六国均臣服于匈奴。

  汉武帝时期,汉朝三次远征匈奴,大获全胜,后来在与月氏,乌孙等联军的帮助下,使得匈奴渐渐走向衰落。

  直至新朝,匈奴与中原关系破裂,后来到东汉末年,匈奴中分裂出南匈奴,南匈奴在呼厨泉单于不断南迁,进入中原,曹操将其安置于邺城,后又分为五部。西晋时期,匈奴人相继建立起了汉,前赵,夏,北凉等政权,出现了像刘渊,刘聪,刘曜,赫连勃勃等有名的君主,这些政权灭亡后,其中的匈奴人也渐渐融于汉族。

  北匈奴当时在北方还在日益壮大,东汉政府便联合南匈奴数次进攻北匈奴,几次大战,将北匈奴赶出了漠北,使得当年冒顿单于在此建立的300年的政权结束。

  北匈奴开始西迁,并慢慢进入了欧洲地区。随后,匈奴进攻了欧洲的东哥特、西哥特两个国家,相继攻破,之后又向北征服了日耳曼部落,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445年,阿拉提为王,此时匈奴领土,东起咸海,西至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随后,阿拉提屡次进攻东罗马帝国,后率50万大军进攻失败,让阿拉提不得不撤退。后阿拉提去世,其后代内讧,互相倒戈,使得帝国四分五裂,慢慢地让这个帝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匈奴西迁,使得哥特人大迁移,让罗马这个帝国也崩溃下去了,所以欧洲人称匈奴人为”上帝之鞭“,席卷欧洲。

  丁零最早称为”狄历“,《史记》和《汉书》中均作”丁令“或”丁灵“。

  丁零居北海,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战国秦汉时期活动与匈奴北部,乌孙东北部。

  后匈奴统一了丁零地区,大量的丁零人成为匈奴人的奴隶,此后也有大量丁零人不断地发动起义,反抗匈奴。

  匈奴分裂后,丁零人与鲜卑人联合进攻北匈奴,将北匈奴赶往西方。三国时期,丁零人一部分人迁徙到乌孙以西的康居北面,大约在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一带。《魏略》记载,没有迁徙的丁零人为”北丁零“,而这些迁徙的则称为”西丁零“。

  此后丁零也分化为在西边的铁勒和在北方的突厥

  丁零—突厥(另注:1。丁零后裔还有铁勒部落,因为在西边,所以我们不讲了。2。突厥还有来自于匈奴一说,但我们今以丁零一说来写。)

  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民族——突厥。

  像突厥的阿史那王室和铁勒的契骨(今柯尔克孜族先民)是同一祖宗的后裔,更有学者认为突厥就是铁勒。根据史料记载,突厥跟铁勒的祖先应该便是秦汉时期的丁零人。

  起初,突厥部落在柔然之下,后来,铁勒(高车)部落10余万落往漠北西迁至高昌西北,此后30年,铁勒和柔然多次交战,而一旁的突厥趁机崛起。520年,突厥归附北魏,摆脱了柔然的控制,拥有了自由发展的机会。

  542年,突厥扩展至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此后,突厥不断与铁勒部联合,不少铁勒的部落归附突厥,使得突厥人口一下增加30余万人,靠这些力量,突厥慢慢得以控制北方。

三国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简介

  后至西魏,伊利可汗自立,建立了突厥汗国。伊利可汗之子木杆可汗出兵剿灭柔然残部,兼并了叶尼塞河的契骨,逼走了辽河上的契丹,又联合西魏进攻吐谷浑,随后又由其叔父向西进攻中亚的嚈哒国,将其消灭,又占领了中亚的“中河地区”,南渡阿姆河,占领了吐火罗斯坦。至此,突厥汗国成为了空前浩大的游牧汗国。

  后来至隋朝,突厥汗国内部矛盾扩大,最终分裂为了东西突厥,并以金山为界,成为两个国家。

  丁零—突厥—东突厥(另有西突厥,因在西边,我们不提,只提东突厥这一支)

  东突厥分裂后,国力大减,又有连年的天灾,西有西突厥,东有契丹,东突厥只得向隋朝称臣,并请求迁往漠南地区,隋朝同意其请求,并给予其衣食援助,并帮助他进攻了西突厥,东突厥为此大为感动。

  后西突厥联合出兵,数次大破东突厥,使得东突厥大乱,隋朝忙让启民可汗进行招抚,招降人甚多,后有9万突厥人归降隋朝,又有五部内迁。而此时的东突厥已经四分五裂。

  启民可汗病卒后,隋朝立其子为始毕可汗,但始毕可汗日益强大,隋朝便欲封其弟为南面可汗,但被拒绝。后又诱杀了为始毕可汗出谋划策的西域人蜀胡悉,始毕可汗大怒,断绝了与隋朝的来往。

  隋末大乱,许多在北方的割据者为了拥有势力,如刘武周等人,接连归附了东突厥,像李渊也曾向东突厥求助。

  后来唐朝时期,东突厥又欲拥立隋炀帝之孙以反唐,连年用兵,使得国家衰弱,突厥北面的各部落便拥立了薛延陀的夷男为可汗,东突厥被迫向隋朝称臣,但又暗中帮助梁师都反唐,最终,唐朝派李靖领十万大军进攻东突厥。

  贞观四年,东突厥亡国,颉利可汗被俘,唐朝将幽州至灵州之间安置了投降的十余万突厥人,还有一万余人迁居长安城去。

  贞观二十年,薛延陀多弥可汗无道,被回纥等部落攻杀。回纥等11个部落,100万余户归属唐朝,唐朝在此设置了6个都督府和7个州,又开辟了从回纥南下的“参天可汗道”,一路设置68个驿站,供应朝见唐朝皇帝的过往使臣。

  丁零—突厥—东突厥—后突厥

  650年,由于唐朝经常征突厥兵,引起了突厥人的不满,突厥贵族有了复国的想法。

  679年,单于大都护府的阿史德温傅与奉职率所属两个部落叛唐,立阿史那泥孰匐为可汗,24个州的突厥酋长纷纷响应。

  680年,唐朝大将裴行俭擒奉职,阿史那泥孰匐为部下所杀。阿史德温傅又迎立阿史那伏念,第二年便被唐军镇压。

  682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陆又反,自称可汗,并在原东突厥汗国境内建立起了后突厥汗国,并接连发兵唐朝北部边境,而此时的唐朝大将程务挺,黑齿常之都被武则天所杀,这也使得后突厥汗国得到足够的精力来发展。

  后默啜为单于,为保存实力而投靠了唐朝。后唐朝进攻契丹,为拉拢后突厥,将大量的契丹降户归给后突厥,还拨给后突厥大量物资,后突厥因此实力大增,发兵进攻契丹后部,让唐朝取得了胜利,而契丹残部也归降了后突厥。

  698年,武则天想让侄孙淮阳王武延秀迎娶后突厥的公主,遭到了后突厥的反对,称要嫁也只嫁给李姓皇室,并发兵十万进攻静难军等地。武则天忙立李显为皇太子发兵后突厥,后突厥只得退兵。

  此后,默啜可汗几次向唐朝提嫁,但又立马出兵进攻唐朝,却屡遭大败。默啜可汗晚年昏庸暴虐,使得数十部落投降唐朝。716年,默啜可汗被手下所杀,首级献给了唐朝。

  默啜可汗死后,毗伽可汗被拥立,重新与唐朝修好。毗伽可汗死后,后突厥内乱不断,可汗接连被杀。

  744年,唐朝出兵大破后突厥,后突厥军队被消灭的所剩无几。此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向唐朝报告,被封怀仁可汗。745年,怀仁可汗攻杀白眉可汗,向唐朝报功。后突厥毗伽可汗的妻子也率众投降唐朝,后突厥汗国自此灭亡。回纥尽有后突厥之地。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32449.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6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