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种人朝廷最怕哪一个

浮光掠影知识网SEO专员

  因为中国是个千年帝国,所以,从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区分,中国只有两种人,一是让皇帝安心的人,二是令皇帝不安的人。

  在“令皇帝不安的人”中,还可细分三类,这三类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三个境界,也可以说,是人类在皇帝面前所完成的“三级跳”。

晚清三种人朝廷最怕哪一个

  每个中国皇帝,都不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遇到这三类人。

  不幸的是,这三类人,都让晚清的金家人(注:指爱新觉罗皇室,爱新为满语,汉译为金)赶上了。

  先说第一种人:造反的子民。他们有推翻皇帝自己做皇帝的可能。

  那么,这种人一般是怎样表现的,会给皇帝带来怎样的压力,他们的“习惯性命运”又会怎样?让我们通过历史风云管窥一斑——

  清兵入关208年,即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广西永安突然出现了一篇荡气回肠的《奉天讨胡》檄文。文中内容足以令听着惊骇:

  “慨自满洲肆毒,混乱中国,而中国以六合之大,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夫中国有中国之形像,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中国有中国之人伦,前伪妖康熙,暗令鞑子一人管十家,淫乱中国之女子,是欲中国之人尽为胡种也。中国有中国之语言,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予总料满洲之众不过十数万,而我中国之众不下五千余万,以五千余万之众,受制于十万,亦孔之丑矣!

  今幸天道好还,中国有复兴之理,人心思治,胡虏有必灭之征。公等苦满州之祸久矣!至今而犹不知变计,同心戮力,扫荡胡尘,其何以对上帝于高天乎?

  这篇檄文,历数了清政权奴役汉民族的累累血债,唤醒了华夏人麻木的耻辱感和久违的民族自尊心。

  檄文的发布者是晚清最大的群体事件发动者:太平军首领。

  一年后,太平军攻克南京,席卷南中国,建立起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太平天国政权。清史《贼情汇纂》称“金陵建都,精兵六十万”。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的太平天国,已经拥有六十万大军。

  此时起义军一号人物洪秀全,开始发布另一篇祭祖雄文:《祭明太祖陵寝文》。文中,他以明太祖朱元璋“不肖子孙”自居,向500年前带领汉民族复国的朱元璋汇报工作:

  “昔以汉族不幸,皇纲覆坠,乱臣贼子皆引虎、引狼以危中国,遂使大地陆沈,中原板荡。朝堂之地,行省之间,非复吾有,异族因得以盘据,灵秀之胄,杂以腥膻,种族沦亡,二百年矣。今藉吾皇在天之灵,默为呵护,君臣用命,百姓归心,东南各省,次第收复。东南既定,指日北征,驱除异族,还我神州。

  此两文前后问世,立刻在全国散布开来,博得了广大汉族人的响应,甚至左宗棠这样的汉族民间精英也有意来投。清王朝政府遥遥欲坠,太平军全面胜利触手可及,洪秀全推翻满人皇帝,率领汉民族复国,大有希望。

  但是,不久,太平天国很快走了下坡路。

  为争“万岁”的权力,他们发生了内讧。

  人人都知道,太平天国要打倒清朝皇帝,但这并不意味洪秀全等人要打破帝制。定都天京后,自封天王的洪秀全,成了事实上的九五之尊,称“万岁”。而他的战友东王杨秀清,直呼“九千岁”。与天王就差一千岁。

  为什么这个东王有这么高的待遇?因为洪秀全不懂军事,炭工出身的杨秀清却深谙兵法,太平军的每次战役,一般都是洪秀全坐在家里,杨秀清赴前线指挥。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大部分江山,是杨东王领军打下的。所以,这个“九千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节制西王以下的任何人。但即便这样,杨秀清仍嫌权力不够大。尤其是“革命初步成功”后,他开始膨胀,对比坐享其成的大哥“差一千岁”这事耿耿于怀。终于,他按捺不住了,在建都天京的三年后,即1856年8月,借托“天父下凡”,向洪秀全传达了要与之平起平坐的信号——再增一千岁,加封“万岁”。

  一个月后,洪秀全没有给杨秀清“增岁”,而是给他定格了“祭日”。9月2日,“天京变乱”发生,东王因对权力有非分之想,被天王毫不犹豫地“格杀勿论”。由此株连屠杀东王府等家属下属,人数超过2万人。

  看看这帮民间的反王们,没等朝堂上的金家人动手,自己先乱了阵营。

  太平天国的这场内乱,让很多人对民间反王的本质一览无余。虽然洪秀全自比上帝的儿子,但说到底,他还是秦始皇的拥趸,做的是皇帝梦。出身于广东一农户的他,书读过一些,但读得有限,视野当然极其有限。他有胆,所以屡试不中后敢于传教造反。但却无识,因为无识,所以反皇帝的目的还是做皇帝。他恨清帝但并不恨清帝屁股底下的龙椅,只是恨那上面坐着的不是自己。与他类似的农民领袖,古有东汉张角,近有元末韩山童,他们都来自中国传统社会,为权欲战,为权欲亡,其水平连本群中的佼佼者刘邦朱元璋都远未达到,做皇帝也是山寨版的,故在金家人眼里,不过是疥癣之疾,终究不足为虑矣。

  再说令皇帝睡不着觉的第二种人:带兵的大臣。

  关于这第二种人,我们可以接着上段第一种人的结局说。

  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覆灭,有内部的窝斗因素,还有外部的碾压因素。

  这个外部碾压,来自于一个同期劲敌。

  就在太平天国如火如荼时,湖南突然杀出另一支汉族武装,为首者系洪秀全一生苦主。他组织民兵演练湘勇,发誓要帮助金家人,绞杀这场农民起义。

  此人就是曾国藩。是当时汉族儒士官员代表人物。

  同族起义,他为何不帮同族帮外族?答案就藏在20年前的一篇墓志铭中。

  公元1844年即道光24年,尚未发达、仅为清国翰林院一讲师的曾国藩,在给朋友亡妻所写的悼词《陈岱云妻墓志铭》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迹:民各有天唯所治,焘我以生托其下,子道臣道妻道也。以义擎天譬广厦,其柱苟颓无完瓦。

  这段心迹,道出了曾国藩的精神寄托。在曾国藩看来,三纲五常是中国大厦的正义擎天支柱,这根柱子倒了,大厦也将片瓦不存。而民族大义,却在其次,无论皇帝来自何方,是汉族还是外族,只要他尊崇三纲五常,尽忠就是。这就是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品格:忠君甚于民族大义。

  如是,便很好理解曾国藩去打洪秀全的道理了。清朝是满洲八旗子弟建立的,曾国藩与洪秀全均为汉人,但洪秀全发动反清起义曾国藩却去镇压,因为在儒者曾国藩看来,民族战争充其量是亡国,换了个君主统治而已,而教义之争,才是亡天下的最大事,你洪秀全要用拜上帝教取代儒家三纲五常,这不仅是要满族金家人命,也是要了我们汉族文人士大夫的命,不打你行吗?

  本来,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对清作战已经取得节节胜利。琦善的江北大营,向荣的江南大营,都被太平军破了,向荣还被吓得上吊自杀。面对农民军,已经退化的八旗兵毫无战斗力。但曾国藩的湘勇却给清廷续上命了。自公元1854年起,曾国藩的湘军即与洪秀全的太平军展开了漫长拉锯战。结过长达十年的鏖战,公元1864年即清同治三年,曾国藩的湘军终于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史料记载,湘军进入天京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直杀得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不流。而曾国藩的老对手,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早已于城破前夕服毒而死。

  看着湘军与太平军这两路汉军杀得昏天黑地,不知北京紫禁城里的清室金家人做何感慨,他们或许真该庆幸,天赐曾国藩这等“汉才”,挽大清狂澜于既倒,满人的政权得以再活五十年。否则,就凭他们八旗兵那个熊样,连农民军都打不过,怎么和有文化的汉家军一搏呢?

  太平天国势如破竹时,慈禧的夫皇咸丰曾经向天下许诺,谁灭了长毛、拿下天京,无论满汉都封王。可曾国藩打下天京、彻底绞杀太平天国后,却没有被清皇室封王,而是封为一等侯爵(毅勇侯)。此时曾的声望已经不是一个“侯”能盖住的了。于是,有人给曾国藩出了个大主意:让他趁势夺取天下,推翻满人政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据清史专家萧一山描述,曾国荃及其部下将领确实有过集体劝进曾国藩的事情,让他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大家愿意拥立曾国藩为帝。

  然而,曾国藩思来想去,结果却是:主动向清廷上奏裁军,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这一请求自然得到了清廷批准。

  事后,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煮酒论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众人低首沉思措辞,一时想不出何时形容词。这时屏风后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众人听了,一齐拍手。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后生告退,曾氏问:“此是何人?”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家贫,办事还谨慎。”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后,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可见,这“仁德”乃至“人不忍欺”的评语还是点到了曾国藩的痒处,他很是受用。从本质上讲,曾国藩是个儒生,从小读儒书,而四书五经的中心思想只有两个字:忠君。所以,儒者曾国藩给自己的定位,是忠君的臣子,而非取代皇帝的雄主。

  当然,除了忠君思想作祟,还有一个能力问题。早在前线与太平军鏖战时,曾国藩已经察觉到,皇帝对自己这个带兵的臣子心有余悸,防范严密。就在他们曾氏兄弟同太平军作最后的决战时,清廷已在天京四周布下重兵,蒙古悍将僧格林沁手握蒙古战刀,虎视眈眈地盯着曾国藩的后脊背。

  在此“汹汹”局势下,如果起兵造反,有必胜的把握吗?

  没有野心缺乏胆量的曾国藩不敢冒这个险,他选择了杀羽自保。

  主动裁军后,曾国藩马放南山,闭门整理他的大作。

  此作就是令他平稳度过余生的《曾国藩家书》。

  今天我们看《曾国藩家书》,感觉这不是一个英雄抒怀,更像是一个先生布道:自我精神的独白。《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一般人认为,当然写给家人看的。但是,并不需要过度解读,明眼人看出,曾国藩家书的特定读者,是金家人、清皇室。

  这部颇有些声望的家书,有两个中心思想,一个是有型的,另一个是隐形的。

  有型的思想是“修齐治平”,践行儒家道统。无形的思想是什么呢?这或许才是家书深意——通过向儿孙布道,曾国藩上传一颗忠心,最后向慈禧为首的清皇室表态:“奴才没有野心,老佛爷不要杀我”。

  这就是固化于忠君定位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即便掌握了军队,要自立门户,也根本不可能。

  掌兵的大臣,造反的子民,相互绞杀,皇家只需作壁上观。

  对于这两种人,金家人不会失眠太久。

  但是,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会让皇帝永远合不上眼。

  这第三种人是什么人呢?

  “兵大臣”和“反子民”,一般的中国皇帝,想象力就到这了,把精力大都防止这两种人“犯上作乱”上了,他们想不到还有第三种人。

  这第三种人在古代中国确实不存在,但到了近代,真的出现了:不仅敢反皇帝,而且推翻旧皇帝后,自己还不当皇帝,以消灭皇帝制度为己任。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包括皇帝在内、所有从古代走过来的中国人,可能都不太理解。“好皇帝坏皇帝,总要有个皇帝”——这是中国民众的一个古老朴素价值观。但是,皇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似乎就说不清了。

  当然,有明白人。大明学者唐甄终于看透:“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既然皇帝都是“做贼”的,那么谁人做不得?做得了又如何不偷不抢大家的东西呢?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对中国史,杂文家鲁迅有两句著名概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这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说这句话的,如果站在皇帝角度,该怎么概括中国历史呢?我想大约可以是这两句话:

  有本事就夺(盗)天下,没本事就做奴隶!

  这是有别于鲁迅先生“庶民概论”的“皇帝概论”,在那些由“贼王”变“太祖”的开国皇帝眼里,大概也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所以,任何一个皇帝,对“有本事夺天下”的人都心存忌惮,对“没本事而做奴隶”的人群充满渺视。

  基于这种心态,中国的好皇帝实在不多。历数中国历代皇帝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时间内,大约共产生了230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好皇帝,但数量比较少,唐宗宋祖(李世民、赵匡胤)等屈指可数,有德兼有功的皇帝就很少了。

  所以,皇帝大多不是好东西。为什么非要有这样一个东西不可呢?

  于是,在近代世界民主潮流的推动下,中国终于出现了第三种人。

  尽管这种人,其代表人物只有一人。

  灭掉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死后22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造反领袖,他叫孙中山。孙中山明确要告诉中国人:他要做皇帝及帝制的终结者。

  这就是反皇第三种人。在皇帝面前,完成了人类“三级跳”。

  作为反皇第三种人,孙中山对于以“前辈”洪秀全曾国藩为代表的前两种人,给出了与世人截然不同的评价。

  我们知道,关于洪秀全,清末民初的政治精英大都持否定态度。但令人惊讶的是,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却对洪秀全一直持肯定态度。

  1902年,孙中山指导手下编撰《太平天国战史》,欲使“洪门诸君子手此一编”。其目的是要利用其书作为“吾党宣传排满的好资料”“扬汉之武功”,“俾读者识……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孙中山明确告诉会党成员,洪秀全是反抗民族压迫的英雄,要学习他的勇气,让满族统治者知道,被压迫的汉族并非无人。

  1905年以后,孙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仍不乏赞扬。1907年,他在同盟会所办《民报》上发表《哀太平天国》一文,呼吁“有仁者起,仗太平(天国)之所志。

  可见,在孙中山革命初期,明摆着要做“洪秀全第二”。

  同时,孙中山也尖锐地指出其不足。他认为,太平天国“只以驱除鞑虏自任,此外无所转移”。 “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他认为,太平天国“不懂外交”、“不北伐”、“读书人不赞成”、“大家想做皇帝”,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引为政治革命的前车之鉴。

  显然,孙中山肯定的是洪秀全的民族精神,没肯定洪秀全的信仰与政治诉求。如果将政治诉求与民族精神拆开说话,那么,前一个洪秀全应该否定,后一个洪秀全却值得肯定。

  作为被压迫民族一份子,就胆量血性而言,曾国藩不如洪秀全。而在政治诉求上,孙中山的表现可谓前无古人。曾国藩的胆子,洪秀全的识见,在孙中山这个“千年第一人”面前,黯然失色。打倒皇帝,不做皇帝,将皇帝制度连根拔掉——这才是让金家人永远睡不着觉的人。(程万军)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31109.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6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