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烈——长平之战

浮光掠影知识网

  长平之战的缘起,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占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当时叫野王,也就是今天河南焦作地区的沁阳。这个地方对韩国很重要。韩国的国土一部分在今天的山西,一部分在今天的河南,河北还挂了个角。沁阳呢,是韩国都城新郑,就是今天的新郑,联系山西的一个重要通道。如果把野王一占,带来的结果,就是韩国上党郡。整个一个十七座城的大郡和韩国的国都都彻底断了联系。所以,韩国无奈之下,就把上党郡和它下属的十七个县献给秦国,求和。这本来是秦国和韩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但是这场战争把赵国给拖进来了。上党郡的太守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知道野王一占,他的上党郡和韩国都城的联系就中断了,而韩国的国君又下令,让上党郡投降秦国。他就想在上党郡上做文章,他说与其把上党郡给秦国,不如把上党郡给赵国。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一个大郡,十七个县,赵国就有可能接受。而赵国一接受,秦国肯定恼火,那么秦赵之间就会引发一场大战,这个时候,如果赵国介入这场战争,对韩国来说就非常有利,反正上党郡是丢了。从韩国丢出来了,丢给赵国,还多了一个帮咱们打秦国的。给了秦国,只会使秦国更强大。所以上党太守就擅自改变了韩国国君的命令,要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个消息传到赵国以后,赵国上层就乱了,讨论这个事。这时候在位的已经是赵孝成王了。赵孝成王就和手下最重要的两个公族,一个事平阳君赵豹,一个事平原君赵胜(这个赵胜很有名,战国四公子之一),和他们两个商量。赵豹就主张不能要,你要了这个郡,那秦国就可以把一腔怒火泄到赵国身上,秦赵之间有一场恶战,得不偿失。而平原君赵胜认为不要白不要,一个郡十七县,凭什么不要。请大家注意这两个人,这两个人都姓赵,都是赵国的公族,国君的亲戚。赵惠文王时期,赵惠文王一有畏难,找谁商量呢?赵国的公族,不找廉颇了。所以这个时候,赵孝成王一继位,遇到大事,明显找贵族、公族商量。商量的结果,赵孝成王也觉得不要白不要,决定要。这下,马上就得来一个必然的反应,秦昭襄王震怒,不是一般的怒。这叫到手变转手,本来是到手的上党郡,现在一转手成了赵国的了。秦昭襄王立即就派了了一个大将带兵攻打上党,很快就把上党打下来了。打下上党以后,上党的老百姓不愿意,虽然他们的土地被秦国占领了,但他们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上党郡秦国的老百姓,全部往赵国逃。赵国这个时候就派廉颇去援救,廉颇就带兵驻守长平,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在这个地方,秦赵之间要有一场大战。当然这个战斗开始打得并不顺,特别是开始廉颇打得不顺,廉颇在接受命令以后,在上党之战初期打得不好,损兵折将。但是,廉颇非常有经验,一看到秦军来势很猛,自己练练受挫,就下令高筑壁垒,固守不站,耗上了。廉颇这一耗,就跟秦军耗了三年。

  这个消耗战耗了三年,秦国就吃不消了,秦国就想办法怎样能把廉颇这个人拿掉,就使用了反间计。秦国派人花了很多钱,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第一,廉颇马上就要投降了,因为他打败仗了,赵王斥责他,所以廉颇想要叛变赵国。第二,秦国不怕廉颇,你看廉颇三年不敢出战,秦国最怕的是打瘀与之战的赵奢的儿子赵括,吧这个谣言散出去了。这个话就传到赵孝成王那儿,赵孝成王就召见手下一个重要的谋士,叫虞卿,很有名的一个大臣。赵孝成王开始见虞卿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和秦国决战,但是他手下还有一个大臣反对,认为应当议和。说来说去以后,虞卿就说不能议和,他反问赵孝成王,说现在战与和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还是在秦国手里?赵孝成王说在秦国手里。第二,秦国和我们打仗是想得到上党郡呢?还是想彻底打败赵国?这个问题就很有水平了,如果是想彻底打败赵国,那么长平之战就不是一场一般的战争,就是生死决战。赵孝成王就回答,说秦国确实想通过这一仗打败赵国,这个问题就明显了,主动权在人家手里,而秦国是想彻底打败赵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虞卿就提出了一个办法,如果你意识到这时一场决战,就应该立即派使者带着最珍贵的宝物到楚国去,到魏国去,这个消息反馈到秦国,秦国就会感到赵楚魏三国要合纵了。如果三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话,秦国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这时候你再和他议和,就能谈成。虞卿这个意见被赵孝成王否决了,其实虞卿说的是很有道理的。等赵孝成王派了使者到秦国以后,他第二次召见虞卿,说我的使者已经去了,秦国已经接纳了,你觉得怎么样?虞卿说,使者去也谈不成,而且你这次派的使者不是一般人,是个赵国身份非常高的一个人,这个人一到秦国,和谈肯定不成。秦国可不是一般的国家,它会拿着你重要的使者做新闻点,爆炒一番,闹的沸沸扬扬,让整个山东六国都知道,赵国派了个重要使者到秦国议和。这个消息只要一传出来,无论是魏国楚国都不会和你合纵了,因为你要求和了,所以你这个使者去,是个天大的错误。使者一到,再想合纵,再想搞一个反秦联盟都搞不成。当秦国知道没有人帮你的时候,再来打你,你是谈也谈不成,打也打不赢,这就是虞卿的看法,非常有远见。但是赵孝成王怎么样?不采纳,所以我们看从赵武灵王,到赵惠文王,到赵孝成王,赵国的国君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赵孝成王连识人之明都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反间计起了作用。赵孝成王本来对廉颇就不满意,而且又听说廉颇要投降了,就下令,易将。把廉颇撤了,把秦国扬言最怕的赵奢的儿子赵括派去代替廉颇。这个赵括可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和一个典故密不可分,就是纸上谈兵。

  秦国得知赵国换了主将,秦国也立即换了主将,把原来的统帅换成了秦国最有名的将军白起。白起和廉颇都属于战国四大名将,非常能打。白起在长平之战以前就已经名声大噪,所以秦国为了麻痹赵国,没有让白起任命的消息传播出去,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敢泄露白起做了前敌总指挥,格杀勿论。这个时候赵国并不知道秦国换了主帅,赵国换了主帅是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换了主帅是绰号人屠的白起。赵括来了以后,立即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倾巢出动,主动出击,率领40多万军队出击。白起第一步,示弱,假装打败了向后退。第二部。白起派了两只秘密部队,第一支部队25000人,当赵军离开大营后,这支部队断了赵军的退路。第二支秘密部队,5000骑兵,叫快速反应部队,赵军40多万大军,分前后两军,这5000骑兵就插在前后两军之间,把赵军分成两块。然后,又把赵军的运粮通道断了,这叫三断,一断后路,二断前后两军,三断粮道,招招都是狠招。这种情况下,赵括的军队攻不进去秦军的营垒,只好固守,等待援兵。而秦昭襄王听说赵军被困,粮道被断,及其兴奋,一连串下了三道命令。第一,全国老百姓,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实行20既军功爵制,全国老百姓,每日赏一级爵位。第二,秦国全国15岁以上的男人,全部上战场,第三,秦昭襄王亲自坐镇指挥。你看秦国这架势,它把长平之战看过秦赵两强之间的一个生死决战。结果赵括部队断粮整整46天,军中竟然出现了暗中杀人,然后分吃人肉的现象。最后赵括没有办法,就采取自杀式突围办法,突围未成,赵括战死,40多万大军向秦国投降。投降以后,白起下令,把40多万投降的军人全部活埋,只留了240个未成年人,放他们回去向赵国抱个信。赵国举国震惊,这一战赵国损失了45万人,所以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是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恢复。这样一来,秦赵两强并列,彻底改变为秦强赵弱,赵国的灭亡已经无可挽回,只是时间问题。

  赵国败得这么惨的原因,第一个是准备不足。这个准备,包括思想上的准备,战争上的准备,两方面都不够。长平之战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很多文人就长平之战发表了很多言论,都在指责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郡,这是很多人提出的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讨论应不应该接受上党郡。个人认为,赵国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一个郡,十七个县,应该要。接受上党郡,本身并没有错。那么赵国错在什么地方?赵国的国君没有一个思想准备,就是秦赵之间两强并存的局面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所以秦赵之间必然有一场恶战,这个是不可改变的。只是战争的时间、地点不确定。如果你知道早晚有一打,那么你就要做好准备,赵国显然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在心理上,在战争上都没有准备。在心理上,表现在赵孝成王身上,就是初战失利,就想求和,没有打决战的信心。再一个,就战争准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择将。弃了一个廉颇选了一个赵括。廉颇虽然初战失利,但是廉颇的办法托了秦军三年,再拖三年,秦国拖得起拖不起,廉颇打得是消耗战,赵国虽然损失大,秦国损失同样大,最后是同归于尽,不是一强一弱,廉颇的办法是可取的。所以在择将问题上,赵孝成王犯了很大的错误。秦国为什么用反间计,就是因为他们对廉颇很头疼,又无奈,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借赵孝成王之手拿掉廉颇,说明他们害怕廉颇。这是第一,准备不足。

  第二个原因,是底气不足。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初战求和,求和并不是错,问题是和的本身也有大学问。什么时间求和,什么条件下求和,派什么样的官员求和,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像虞卿说的那样,连个楚国魏国造成合纵抗秦的局面,给秦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再来求和,一谈就成。赵国之所以急于求和,就是因为底气不足。底气不足就在于赵国的农业薄弱,秦国商鞅变法,非常重视富农,所以秦国的农业很发达,又修了郑国渠,秦国的军粮可以说毫不缺乏。赵国的改革是胡服骑射,军事力量增大了,但是农业问题没有解决。仗打了三年,赵国出现什么问题了?没有军粮了,向齐国求救,这就是赵孝成王底气不足的重要原因。我们看赵括最后为什么自杀式突围,断粮46天,能不突围吗?整个赵国都没粮了,向齐国要粮,齐国还不给。

  第三个原因,临阵易将。战争打到最焦灼的关键时刻,换了廉颇用赵括。用赵括遭到两个人的激烈反对,第一激烈反对的是蔺相如。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蔺相如已经病重,但蔺相如一听说要用赵括,立即写了封奏章,说赵括不能用,,赵括是纸上谈兵,最大的弱点是不懂得随机应变,所以不能用。第二个反对赵括的,是赵括的母亲,赵括的母亲主动出来,对赵孝成王说,我这个儿子绝对不能当主帅,母亲反对儿子当主帅,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母亲。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自小学习兵法,谈起兵法滔滔不绝,连他父亲赵奢都未必说得过赵括。但是赵奢从来不认为他的儿子能带兵。赵奢和他妻子之间曾经谈论过,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儿子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为什么不能带兵?赵奢说,最关键的地方,战争是最残酷的,最艰难的,而赵括把最艰难的战争谈的那么容易,根本不把战争当成一回事,重视程度太差。这样的人不用则已,如果将来赵国用赵括,那么败了赵国的一定是我的儿子。赵孝成王说你老太太别管了,我决心已定。赵括的母亲没有办法,说你要是真用,咱们立个规矩,万一我儿子出了错,将来受处罚的时候,咱们有言在先,你别株连九族、三族,把我也株连在内。所以赵括打了败仗以后,果然他的母亲没有受到连带。蔺相如的反对,包括赵括母亲的反对,赵孝成王听不进去,果然吃了败仗。当然,秦昭襄王可以说做的很好,用的是大将军白起,指挥得当,首先示弱,然后三断。而秦国的国君,又是举全国之力,所以这一仗赵国的失败是必然的,秦赵之间的平衡彻底改变。

  长平之战结束第二年,赵国都城邯郸生下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嬴政算是很幸运,他出生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把他统一天下最强劲的对手赵国提前灭了,用不着秦王打了。所以我们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如果仅看秦始皇灭六国的文字,集中起来不到500字。嬴政继位之后,他的相国吕不韦又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到他接手的时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就当上了千古一帝。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33091.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8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