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浮光掠影知识网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二王八司马”事件的具体经过为: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要实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而这个改革的重点是削弱藩镇和抑制宦官。这当然引起了藩镇节度使和宦官的不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王八司马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二王八司马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怎么样的?
  3.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谁发起的?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王指代的是翰林院待诏王叔文以及翰林学士王伾;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个锐意改革之人,在改革失败后,他们统统被贬为州司马,流落各地。

造成二王八司马朝堂之争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唐肃宗的政治改革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击并最终失败,这使得二王代表的就派对八司马代表的新派进行打压和排挤,并最终导致改革派全部被朝廷贬官。

就是宦官的北司和宰相官署的南衙之间争权的一次事件,另外还有一个“”。这二者是南衙北司之争最为激烈的两次事件。而产生南衙北司之争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宦官的权力日益扩大,引起了朝臣与皇帝的不满,于是产生了争权的各种事件。

唐中后期的非常严重,宦官与朝臣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唐末,宰相崔胤引入长安,尽杀宦官700人,宦官专权的局面才结束。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事件的具体经过为:

王叔文、王伾、、刘禹锡等人要实行改革,史称“” ,而这个改革的重点是削弱藩镇和抑制宦官。这当然引起了藩镇节度使和宦官的不满,于是“二王八司马”就被围殴了。

战况是相当激烈,连当政的顺宗都被迫退位称,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王叔文被贬之后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其他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所以才被称为八司马。

其中,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之后就写下了《扑蛇者说》这一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文章,什么?你不知道?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你应该听说过吧。

而刘禹锡。在被贬和州后,也写下了《》这个千古名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佳句,我至今都非常喜爱。

最后,在补充说两句,汉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是宦官专权非常严重的朝代,严重到已经威胁到皇权,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权事件,这是与皇权和相权之争不同的形式。在我看来,在皇家集权的中央,宦官专权本不该出现的,却又切切实实的发生了,历史真是神奇。

二、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怎么样的?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死。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为顺宗。变革新政运动,自此拉开序幕。据记载,顺宗为太子时,即有变革新政之志。他最宠王伾,而与王叔文尤为志同道合。同时,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也都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党派(《旧唐书·刘禹锡传》)。这个革新党派,可以说是在顺宗的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可惜的是,顺宗在即位前,突患喑疾,口不能言;即位后,一切依靠二王,不能亲自指挥。变革新政运动的前途,一开始就呈现不祥之兆。当时,顺宗用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用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翰林学士掌白麻内命,亦即机密诏令;同平章事为宰相。有职有权,本对革新十分有利。但上传下达的渠道不畅。顺宗垂帘问政,仅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上传之事,要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牛昭容,才能为顺宗所知晓。下达之事,环节亦同。在这种情况下,变革新政自然也就不可能顺利。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革新党派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一是企图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兼诸道盐铁转运使,使“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至是解其职,将财政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支度副使刘辟求总领三川(即剑南东川、西川及山南西道),并扬言:“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相酬。”王叔文大怒,欲杀刘辟,辟仓皇逃走。一是企图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先罢禁掠人扰民的宫市及五坊小儿,再减停宫中闲杂人员及内侍多人俸钱,以抑制宦官势力。然后,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京西左、右神策军节度使,度支郎中韩泰为其行军司马,以夺回禁军军权。可惜宦官醒悟,知道“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诸将勿以军权授人,使革新党派的计划落空。

‍‍

三、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谁发起的?什么原因导致的?

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唐顺宗时期,由二王王叔文、王伾为首进行的政治革新运动,唐朝中后期,宦官和藩镇势力强大,革新官僚士大夫推行一系列新政来改变这局面。

“二王八司马“是由二王王叔文,王伾等发起的政治改革运动。是因为唐朝的宦官和蕃王的势力过于强大,唐顺忠想改变这种局面。

“二王八司马”事件是由宦官俱文珍、刘光琦发起的对于当时改革派的政治反击,出现的原因则是朝廷保守派和革新派之间的政治斗争。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而皇权也受到宦官专权的威胁。唐顺宗掌权后想要改变这一局势,因为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此当时的朝中就可以简单的分为两派:革新派和保守派。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有东宫旧臣,包括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十人。顺宗在位时年号“永贞”,因此这一革新运动也被称之为“永贞革新”。但是这一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仅进行了146天,时候上述十位参与官员全都受到贬谪,贬为司马,因此历史上也将此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发生的过程大概是,顺宗想改革以缓解安史之乱前前后后出现的弊病,但是因顺宗身体原因,久病失语,无力经营改革;而其看重的两位大臣,王叔文因母亲去世必须回家守丧,暂时不能参与政事;另一位王伾则是突然中风,也无法执政。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革新派的中坚力量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意外,而剩余的其他八人在权力和经验上都远远不够。而此时,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又外通节度使来守卫自己的利益,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分裂纷纷上表胁迫顺宗禅位。顺宗被迫传位太子,改革宣告失败。

“二王八司马”本质就是权力的博弈。既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对抗,又体现了皇权与宦官专权的对抗。唐顺宗有意缓和这些矛盾,但是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终没能成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王八司马事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王八司马事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138632.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