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怎么进p站(帮我删掉P站浏览记录后,他成了我最好的兄弟)

爱生活的丸子

加盐 | 文

有时,浏览记录啥都不是;有时,它背后藏着难以言说的一切。

因为关在屋内许久,物理运动显著下降,冲浪频率大幅上升,脑子进入持续性瞎想。最近看着成吨不堪回首的浏览记录,我不禁触景生情。

在全球网友的认知里,浏览记录的特质都是差不多的。

它一方面反映迫切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还证明人类试图颠覆既有自然规律——如生殖隔离——的努力。

连打破刻板的性别印象,引发异性之间的共鸣也不在话下。

只是谁都没想到,一份心照不宣的记录,竟慢慢演变为人最大的软肋。

浏览记录已然超越其初衷,成为被多样性赋予无穷意义的存在。

浏览器发明之初并未考虑多少隐私性。史上第一个浏览器WorldWideWeb,它被设计成看世界的窗口,只提供用户基础且纯粹的功能:浏览网页。

然而没人知道从何时开始,这个窗口被装上了摄像头,平等地记录每个探出头张望的人干了点什么。

人们总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阅后即焚在此处近乎失效。浏览记录成了赛博年代每个人的日记本,你可以随意翻阅列表中的条条记录,回味自己彼时彼刻曾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电影《邪不压正》里有段经典的对手戏台词——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谁能把心里话写日记里啊”

“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比起出于学校的作业、家长的命令写的日记,浏览记录明显实在得多,它坚定记下人的冲浪轨迹,况且这些都是发自心底的大实话。

马斯洛告诉我们,饱暖思淫欲。当对深渊的探索正式展开,人们的求知欲有多少亚种形态,这时便真正地显露出来。

众所周知,了解人的“变态度”不以其言行为准,而以浏览记录为上限。现实不存在妖魔鬼怪,但你朋友的浏览记录里或许会有。

当然,这个朋友也可以是你自己。

“当你打开朋友的浏览记录时”

人人都笑“变态”,人人多少都有点“变态”。

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所具备的联想性,很容易让人一发不可收拾。例如小小的“色图”关键词背后,也许就能蔓延出整个性癖大全,你得事后对浏览记录进行总结,终于明白,人千奇百怪的欲望是不断挖掘出来的。

在某考研网站里搜索学习资料是情分,探寻人类身体结构奥秘则是本分,完全没必要因为这种天性使然的行为感到羞耻。

那感觉类似于动漫里常出现的场景,干净整洁的房间代表拘谨,床底下的小黄本和碟片才是真物所在。

至少此刻,你和梦想中的动漫主角产生了难得的共鸣。

如果把公开自己的浏览记录归类为一种恶,那么这与在成千上万人面前承认自己是变态也没什么区别。

于是有人相信,比过命还深的交情,是允许互看浏览记录。确实,这般毫无保留的交心,是家人的羁绊几乎也无法逾越的鸿沟。

“看到你浏览记录的妈妈、姐姐,以及好兄弟”

如今,“虽癖由,但建医”已成一句调侃。而浏览记录里常展现的性癖自由,某种程度上是网友博爱与好奇心的缩影。毕竟这里不止性癖自由,往大了说,人的“三观”与未知一切的奇怪碰撞,都在这里显露无遗。

只不过人终究是擅长伪装的动物,把浏览记录钉死在棺材板里,是为留下最后的体面,他们将想方设法阻拦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的行为。

网友声称,99%的男人倾向于在离世前说的一句话,便是“删除我的浏览记录”。不光男人,相当一部分女生也对这个观点给予了认可。

论世间还有什么值得留念,可能就是你电脑和手机里还未来得及删除的记录,以及保存分类妥当的生物学课件。

原图:动画《关于我转生成史莱姆这档事》

在诸多的梗图及创作中,浏览器记录是那个时常“神秘消失”的东西,背后是贤者的时间。

又或者是人弥留之际最后的挣扎,忘记删除它们,则是足以令人起死回生的神技。

这说法经过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反复检验,得以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浏览记录的意义“偏离”初衷后,产生了全新的需求。需求带来新功能,直击网民痛点的“无痕浏览”、“隐私模式”出现了。打着不会留下任何记录的旗号,人们可以尽情沉浸在好奇心被满足的体验中。

这是少有的产品经理与用户达成的默契。

但也有人后来调查过隐私模式与无痕浏览的有效性,发现实际上,这些东西在专业人士与网站运营者看来,还是相当于闭着眼睛裸奔。

你在网上留下的痕迹,仍然会被精准的捕捉到,只不过具体过程你不知道罢了。

互联网记忆的根深蒂固,远比你想象的给人体会更深。

不光浏览记录,黑历史也隐藏于各类平台的记录里。

前段时间日本有项社会调查显示,高达7成的日本人都希望死前能删掉社交账号,无论聊天记录还是浏览记录。但凡是各种记录,都不想被别人看到。

日本人对个人空间的重视是出了名的,但这个调查也反映了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现象:

人之将死,还惦记着社交账号有什么不够酷的东西被旁人看到,有损人设的一世清白,未免过于真实。

死要面子,想必是为数不多全世界人民共通的想法。

人就这么矛盾,天天说向前看,但又总忍不住回头。浏览记录、聊天记录、使用记录...信息传播越是发达的当下,人们越发担心在记录里留下了太多自我的碎片,足以被网络舆论疏离的信任,拼凑出一个看似“邪恶”“低俗”“无知”的人格。

其实在我们很多人身上,尝试低调与希望出名出奇地融合在了一起。

假如给安迪·沃霍尔被用烂了的“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一个后置条件,我想那可以是浏览记录曝光在世人面前的15分钟。

仿佛这15分钟,现实中的好友和网络上朋友看到都沉默了,平日里和蔼可亲的形象颠覆了,苦心生活二十多年的个人世界毁灭了。

甚至亲妈看完,都决定大义灭亲了。

大伙乐于清除互联网上关于自己的痕迹,假装自己从未涉足过那混沌的未知领域。对此行为我们不置可否,所有人都拥有权利。

但兄弟姐妹们,别忘了。浏览记录里的你,或许才是最真实的你。

反正,看完浏览记录的我,与自己和解了。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陈创福,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