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四川小唐

晚上,邀请到我最敬佩的好友小扶散步,边散步边畅谈人生的喜怒哀乐,交流着各自的人生感悟与思想。小扶谈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和人到中年的坎坎坷坷的人生际遇,谈到了自己由痛苦、怨恨、愤世嫉俗,到慢慢释然,坦然接受一切,并让自己迅速将过往的不堪全部忘却,到每天把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好,然后回家看书,与家人一起做家务,与家人和谐融洽相处,把一切的生活简单化,再简单化,自己反而慢慢地感觉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听了小扶的话,我想到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际遇与晚年的人生态度的大转变。他年轻时,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与柳宗元一起被反对派打压,他愤愤不平,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把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而这些新贵都是靠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才爬上去的政治爆发户,他对他们表示了极端的鄙视。他的这首诗一传开,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遭贬,一去就是12年。好不容易调回朝廷,他心里仍然不平,仍然无法排解内心的恨,提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前前后后被贬谪二十三年,他自己都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恼也罢,气愤也罢,哀怨也罢,时间这把磨刀石,慢慢磨平了他的不满与哀伤,磨平了他的棱角。进入老年,他慢慢想开了,看开了,他已不再怨恨与忧愁,而是变得包容与坦然。晚年,他与白居易一起闲居洛阳,而白居易情绪比较低落,很悲观。刘禹锡给白居易写了一首安慰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他劝慰白居易说,人都会害怕衰老,真到老了时,没有人会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头发稀疏得快戴不住帽子。不再看书,是因为要保护眼睛,经常艾灸是为了治疗病痛。但老了也有老了的好处,经历的事情多了,如同积水成川一样,慢慢就能看透人心人性。所以不要说暮年凄凉,看看天边的落日,虽然要下山了,但余晖照在桑榆之上,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从刘禹锡的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的心态是那样的好,没有抱怨23年贬官的困顿,反而能够静下心来享受生活。他真正的大彻大悟,把人生活明白了。

我对小扶说:“你现在是高人了,高人就是放下该放下的,追求简单的生活,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让心宁静快乐,让家庭和谐美好。”小扶笑了,反问我一句:“真的吗?”我说:“绝对是真的。你读过周国平在《平常心》一文吗?如果读过,你就知道我说你是高人,是绝对真的。”

周国平在《平常心》一文中写道:“人生有千百种滋味……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对此我们只好接受。我们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随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坦然。无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当我们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无奈,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学会了无所谓,无奈就成了一种境界。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不避平庸岂非也是一种伟大,不拒小情调岂非也是一种大气度?”

不知不觉散步两个小时,该回家了,望望宁静的夜晚,我情不自禁地又想到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话,我们愉快地道别,回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王陇德,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16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