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以史为鉴:伟人毛主席评皇帝之唐太宗)

爱生活的丸子

从古至今有过不少皇帝,在每个皇帝身上都有让人评说的地方,或功绩或暴政或杂谈趣事。

这些皇帝中,只有几个皇帝做出了让世人惊叹的成绩,我们常把这些皇帝称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算其中一个,唐太宗也算一个。

本期就借毛主席的视角来评价一下为人称赞的唐太宗。

提示:先点赞后观看,养成好习惯。

早在1926年时,毛主席就曾在广州提过李世民说,“唐太宗、李密皆当时草野英雄。俗话里有两句说李世民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

唐太宗时常劝他父亲,不可固守太原,应当化家为国。李渊听之,遂起兵太原,占领了陕西。在这里,毛主席就开始赞扬唐太宗了。

毛主席在评述古代皇帝时,大都评价不高,但对唐太宗仍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唐宗指的就是李世民。毛主席觉得唐太宗的文治稍差,但武功在古代帝王里属于第一。

这里的文治稍差并非不行,实际上毛主席对唐太宗的治国谋略是颇有赞扬,并有所总结的。

《旧唐书》中称唐太宗治国有四道,勤劳于朝政,“必退思进省,凝神动虑”,“每旦视朝,听受无卷”,“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命才学之世,赐以清闲,高谈典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

毛主席读后,在后面写下评语“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这四种工作方法总结一下就是,“自我反省,从谏如流,与臣辩论,以史为鉴。”

而唐太宗在贞观前中期,一直坚定的运用这种工作方法。

众所周知,唐太宗在评价魏征时有一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句名言,就说出了唐太宗的工作方法,他的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且成为后来大多数从事工作的人的信条。

而关于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毛主席也经常提及,1956年毛主席在会议上说“我们国家在根本上不杀人了,再杀人由中央批准。

这个事情在我们中央的范围内还没有谈过,是在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范围谈过。唐朝在全盛时,一年只处十几个死刑,都是中央判决。”

毛主席在此处所说的事情,就是《新唐书》中所记载的“贞观四年,是岁,天下断死罪者二十九人。”可见对于贞观盛世,毛主席是认同其中的某些方面的。

至于唐太宗的军事能力,毛主席在一次谈作战问题时,说“打仗要想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情,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士兵气愤至极,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后来唐太宗在讨伐金城薛仁杲和拥有强大兵力的窦建德时,采用的就是这种以逸待劳的战术,不打第一枪,而后发制人。

毛主席在读冯梦龙的《智囊全集》时,也谈论过唐太宗的兵法,他在读到“唐太宗尝言‘我年轻时起就开始经营四方,懂得一些如何用兵的谋略。

每当观察敌军的阵型,便能知道敌人的强弱,所以常用我军的弱处抵挡敌军的强处,而用我军的强处,攻击敌军的弱处。

敌方见我弱,发起攻击不过数百步的距离,我则趁敌军放松的时候,突然从其背后杀出,前面的军队再转过身来,进行攻击,敌军没有不溃败的。”

毛主席作了详细的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由此可见,用兵如神的毛主席对唐太宗的军事能力是非常认同的。

虽然毛主席认可唐太宗的文治武略,但也像其他人一样,对唐太宗的一些行为不认同。

对唐太宗晚年立皇太子的事毛主席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惋惜汉王李恪的才能,批评唐太宗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并作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注:唐高宗)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恪和李治是唐太宗的两个儿子。李恪文武兼备,深得唐太宗的喜欢,他曾在众大臣面前夸奖李恪,“英果类我”,并有意识的培养李恪,封李恪到较远的地方做藩王,使其得到锻炼。

他对身边的人说,“封李恪到偏远的地方做藩王,等我死后,他的兄弟是没有亡国的危险的。”

可见唐太宗对李恪的看重。而李治为人怯懦,缺乏主见,无雄主才略,难以担当重任。

这一点,唐太宗看得清楚,于是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用嫡子名义说服唐太宗,只能放弃了废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然而这样的决定,却为大唐埋下后患。

李治在即位后,不顾大臣反对,封自己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为皇后。后来李治逐渐不理朝政,使得武则天专权垄断,于宫闱内外并称“二圣”。

在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唐为周。

毛主席对唐太宗立太子不认同的看法,有部分来自于唐太宗的谏臣马周。

毛主席十分赞扬马周对唐太宗的上书,在这封奏折中说“陛下年少时是生活在民间的,所以熟知百姓的辛苦,对于前朝的成功和失败也是亲眼看到的,就是如此,今日的天下尚且是这个样子的。

而皇太子自幼生长于深宫中,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等到陛下百年之后该怎么办,这正是陛下应该忧虑的事啊。

臣私下里探寻自古以来朝代的灭亡,得出结论,凡是百姓心生怨恨,聚众为盗贼的,其国家没有不灭亡的。所以修治教化,在事情还能修正的时候,及时去做。免得到了最后即使君主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毛主席对这封奏折中点明太子不行的观点大为赞同,他在奏折多处密加圈点,并写上批语“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这里说的贾生,是西汉初期的名士贾谊。在汉文帝时,汉朝的分封诸侯势力急剧膨胀,严重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贾谊便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治安策》来陈述自己削诸侯的主张。后来的汉武帝就是依据这篇文章的主张和方法成功削弱诸侯权力,稳定汉朝政治的。

至于宋朝的万言书,是在神宗时期,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开始变法。苏轼反对新法中“与民争利”的做法,就两次写了万言书,上奏皇帝。结果没有得到回复,他就上奏出任地方官。

后来在公元648年的时候,马周病死,毛主席颇为惋惜,在此处也作了批语“饮酒过量,使不永年。”

唐太宗在某些方面有其父唐高祖遗风,在贞观中后期,多表现为刚愎自用、冤杀大臣。先有唐高祖冤杀盛彦师;毛主席在读《旧唐书·盛彦师传》时,很是义愤填膺。

盛彦师是李渊起事时的追随者,立有大功,后又设伏斩杀出逃的李密。在出任安抚大使时,被山东起兵反隋的徐圆朗所俘,不屈。

徐圆朗对他非常客气,要他写信劝说守城的将士投降,他却写了一封反对投降的书信,徐圆朗尊重他的气节,仍然盛情款待他。

徐圆朗起义失败后,盛彦师又回到李渊是身边,李渊却认为他做了俘虏仍然不死,必是投降了别人,于是在不了解情况下,下令赐死盛彦师。

毛主席在读到此,写下批语“盛彦师名将,冤死。”后来的唐太宗在这方面毫不逊色唐高祖。

在《旧唐书·李君羡传》中记载,唐太宗听人说,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与妖人勾结,私下想要谋反。

在没有经过调查的情况下,直接下诏将李君羡定罪处斩,全家抄没。全然忘记自己之前曾说过“李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的话。

后世的康熙皇帝在读到此时,也曾留下点评,他说“迷信的事情本来就没有足够的证据,如唐太宗仅仅以怀疑就诛杀李君羡,既失去了治政的原则又没有成功处理此事,这样的例子仅仅为迷信的人留下了警戒而已。”

毛主席在读到此段历史后写有批语“李君羡冤死”。

然而,尽管有着一些缺点,但瑕不掩瑜,毛主席对唐太宗的评价无疑是极高的,能把他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也就是觉得三者所创下的功绩大抵相等。

最后引用《中国通史》中的一句话来总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参考资料

盛巽昌编著. 毛泽东与中国史书.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2.

邸延生著. 历史的借鉴 毛泽东评述中国历代帝王.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05.

胡长明.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是“懵懂一时”吗[J].民主与科学,2010,(第1期).

伍玉成.马周:毛泽东高度评价的唐代名臣[J].文史天地,2018,(第1期).

百度百科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文治武略皆有佳名,然而晚年时,没有选好接班人,落下个“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评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宋亦武,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1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