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影响(区别于脱离现实的宋明理学 明清出现了注重经世致用的使用学说)

夏星

同空谈性理、鄙弃事功、脱离现实、单纯着力于心性修养的宋明理学末流相区别,明清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注重经世致用学说的阐发。

16~19世纪中叶,由中国传统社会的总危机而分化出来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由资本主义生产萌芽而产生的市民阶层,共同构成了明清实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政治条件。宋明理学的衰退及其所包含的儒家经世传统,中国古典科学的复兴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则是其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它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基本特征是提倡“崇实”,反对空谈心性。

明清实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明朝正德年间至万历前期,随着明王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初步展开,开始孕育和发展;从明万历后期至清代康熙中期,政权交替,社会动荡,为鼎盛时期;从清康熙中期至鸦片战争前后,转入衰退期,逐步让位于近代“新学”思潮。 这一思潮遍及明清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哲学思想上,他们一般主张“一切皆气”,“理在气中”,“天下惟器”;注重感觉经验和亲身践履;认为“性气相资”,甚至气质即性,强调以“实心”、“实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提出“理存于欲”,承认私利的合理性。明清实学的核心和主流是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经世致用”,即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与实施各种旨在改革田制、水利、赋税、荒政、兵制、吏治、科举等方面时弊的方案。

在学术上倡导“以实为宗”,注重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主张明经致用,以史学经世。在经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以子学研究代替独尊经学,以专事训诂名物的乾嘉汉学代替以义理解经的宋学的情势。明清之际科技思想中重视“实测”,文学艺术上富有浓厚的市民个性意识,带有初步民主启蒙的因素。

明清实学是宋明理学中的气学经世致用派的思潮之后又一次空前的学术高潮,是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它对朝鲜、韩国、日本等的近代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并逐步形成了东亚实学研究与交流的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宋亦武,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9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