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由来(秦王愿拿十五座城池换的 和氏璧 到底是什么来历?)

四川小唐

关于和氏璧的传说想必大家都听过不少,成语“完璧归赵”、“价值连城”等都与和氏璧有关,那么和氏璧究竟从何而来,它身上又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在《韩非子》,《吕氏春秋》中都有相似记载: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在楚山上发现了一块玉璞,觉得这是一块宝玉,于是就把玉璞进献给当时楚国的皇帝楚厉王,厉王叫来玉匠查看这块玉,玉匠说这只是块石头,厉王听了很生气,命人砍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来献玉,武王叫玉匠来看,玉匠还说是石头。这玉匠不会就是上次的那个吧?反正武王听后也是很生气,命人砍了他的右脚。后来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献玉,无奈双脚被砍,行动不便,于是只能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流出血来,文王听说后就派人来问:”天下砍脚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唯独你哭的那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而哭,我哭宝玉没有人认识,实在是悲哀”。于是文王命玉匠雕琢玉璞,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玉,因形琢成玉璧,故命名为“和氏璧”。看完这个故事我去查了下,厉王在位17年,武王在位51年,卞和砍了双脚居然还能熬死两个君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大事者必须要能活啊!

卞和献玉

我们接着说和氏璧,楚国得到和氏璧后一直以其为至宝而深藏,到楚威王的时候,相国昭和灭越有功,威王就将壁赏给了昭和,后来和氏璧失窃了,有人认为是张仪所偷,对,就是那个很厉害的使连横之计的纵横家张仪,严刑之下,张仪还是不承认。正因为此事,楚国逼走了张仪,使他最后投奔到秦国。

张仪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和氏璧一直下落不明,直到赵惠文王时,宦官缪贤买了块玉璧,经玉工一鉴定,发现这正是和氏璧。缪贤大喜,但好景不长,和氏璧的消息被赵王知道了,赵王强夺了过去。后来秦昭王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也想得到和氏璧,就跟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国国小民弱,秦国又十分强大,赵王肯定不敢反抗,但是秦昭王向来不守信用,最后很可能是给了壁又没拿到城池。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赵王派蔺相如去献壁,蔺相如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为赵国保住了和氏璧。不过蔺相如在宴会上把秦王当猴耍,秦王估计也是怀恨在心。后来和氏璧就一直在赵国。

蔺相如献璧

秦国到嬴政当了君主,开始清扫六合,统一中原,公元228年,秦国的铁骑攻占邯郸,赵国灭亡,和氏璧终于还是到了秦国手中。其实自此以后,就没有关于和氏璧的记载了。

但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制造过六个皇帝日常用的玺之外,还制过一个代表无上皇权的传国玺。有说法说:始皇得到和氏璧后,让李斯打磨和氏璧做成传国玺,后汉朝的皇帝得到玉玺后仍然是代代相传。这个说法《史记》引用过,但没有得到证实。其实和氏璧是一个薄薄的玉环,最多也就一两厘米厚,“壁”的意思是一种圆形、扁平的玉器,中间有小孔。孔比玉小就是“壁”,孔比玉大叫“瑗”。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和氏璧,其实并不准确。和氏璧这样的形状要制个传国玉玺,也实在是困难。

传国玉玺

在《晋书》中有记载:“始皇帝蓝田玉玺,螭离纽,在六玺之外”。就是说传国玉玺更可能是蓝田玉做的。蓝田这个地方自古就产玉,蓝田日暖玉生烟,确实也出了很多名玉,传国玺出自蓝田,也有可能。大家觉得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李家俊,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9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