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六月二十四,农谚说的:“大旱不过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句老话靠谱吗?

夏星

感谢邀请,我是农夫,我来回答一下关于农谚“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这个问题!

原本以为今年的夏季不热,因为小暑节气一直以凉爽天气为主,就连四大火炉也都没有发威。然而在小暑节气最后一天。也就是进入二伏的第一天,大暑节气的前一天高温天气开始发力了,一天比一天闷热,多个地区也已经刷新了气温的历史记录。今天是7月26日,大暑节气(7月23日)后第4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而在有些地方有着“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的说法。这话有道理吗?

这是在黄河以北地区所流传的一句俗语,其前面还有半句,即“小旱不过五月十三,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古人发现,这两个日子比较的神奇,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这两天都会下雨。如果前面出现了旱情,那到了五月十三会下雨。而如果这天不下雨,那旱情会比较严重,最迟也会在六月二十四这天会下雨。

在民间传说中,这两个日子都和武圣关老爷子有关。其中农历五月十三日这天,是关公要“单刀赴会”的日子,因此他需要向龙王爷接雨水来磨刀,而这些磨刀的水从天上 洒下来了,也就形成了雨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在民间认为是关公的生日。这天因为高兴,他老人家喝醉了酒,晕晕糊糊以为还要去“单刀赴会”,于是又去向龙王爷借雨水来磨刀,再一次这些雨水从天上洒落人间,因此就形成了第二次降雨。

这个传说是确实很有意思,当然这个是一种加有迷XIN色彩的说法了。不过这句农谚也是有点道理的,其都是经过古人长期观察的结果,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在农村里还有着“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农历农历七月十五这天,那无论是干旱天气,还是洪涝灾害,基本就已经到头了,过了这一天后面很难出现旱情或者是洪涝灾害了!而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一年收成的好坏也就心中有数了。

用现在的气象学知识来解释,这个也是说得通的,每年到了农历五、六月份的时候,雨水是比较集中的,这个期间最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当然了也有可能会出现旱情。尤其是在进入到农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这段时间,正好是大暑节气期间,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有的时候一连十天半个月,甚至二十几天也不下雨。农谚说“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那为什么会突然又下雨了呢?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北移控制该地区的缘故。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高压,在它的控制下,不仅天气很热,而且还很少见到雨水,大部分都是晴空万里的日子。可是随着季节的推移,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也就逐渐向北移动,恰好遇到东风带靠近,其就会带来雷阵雨天气,可缓和一下旱情。因此就有了“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的说法,由此可见其是有科学道理的。 今天就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你家乡下雨了吗?(农谚是具有局域性的,并不是全国适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许敬宗,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