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旅游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入境游和出境游比例状况如何?

爱生活的丸子

很高兴回答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在国内己成为热门,随之而来的是快速增长的各种旅行社团和机构,更有许多人把旅游看做是一种时尚,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己不满足于国内旅游,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也日渐增多,因此许多人纷纷以各种形式或跟团或自助,迈走国门,走向世界。

同时随着国门的敞开,许多外国人在感叹中国经济、建设快速飞跃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欣赏中国的文化历史,壮美河山,大批国外游人也纷至踏来。

在我没有统计的情况下,凭自已的见识和感觉以及在国外旅行时看到国人拥挤购物的场面,和到处可以听到的乡音,我认为出境游要比入境的游人要多,也许是我们人口众多的缘故吧。

谢谢!

其他网友对“中国的入境游和出境游比例状况如何?”的观点:

作为与文旅行业息息相关的规划设计团队,我们试图从亲子产品的研发这个很小的切入点思考一下行业的发展。

以下几点,即没有大数据支撑,也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更不敢说是客观全面准确。我们是这个行业的小学生,这只是基于我们的非常有限的从业经验以及对近期疫情发展、行业变化的观察,在内部讨论之后,总结的感性的反思。这些要点,很多都是之前就已经在发生的,不一定是单由疫情催发的。欢迎批评指正!

1. 投资:低成本方式

抵御风险能力,资金链压力

获得收益,不必须依赖大投资

快速迭代,打造爆款

硬件是平台,有趣的活动、节庆才是主角

投资大,风险大,资金链压力也大。摊子大,维护成本高,工作人员的开销也多。这次疫情,投资大的园区,其损失更是巨大。我们通常以为,盘子大才稳,但实则不一定,这次新冠疫情告诉我们,风险随时到来,而且猝不及防,大而笨重的船不一定稳固,而一旦沉,则是泰坦尼克式的团灭。

因此,将来小投资的项目会受到更多的青睐。虽然大投资通常带来的收益也大,但如果仔细算算收益率的话,则不一定比得过小而精的产品。另外,投资小的产品,其灵活性会更强,速度更快,市场方向改变,或应对竞争,更新迭代可以更迅速。当前碎片化,眼球经济时代,创造爆款可能比追求产品线的完整性更有效果。小投资,高回报率,也是适应这样的趋势。

亲子乐园类产品不能只靠大投入的硬件设施、设备,更要靠 IP,节庆活动,衍生品等全方位的“网络”与“软件”。硬件设施只是这个系统环节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注重硬件,但软件、网络跟不上,则如开不了机,连不上网的 iPhone 一样,即使好看也没有作用。

因此,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这些能提升在人体尺度的体验的重要性提高,而对设备的依赖性降低。大家不大会像以前一样,纠结于景区的摩天轮是不是最高的,过山车是不是最快的,而会注重切身的,小尺度的,由设计本身带来的体验。而园区规划中,更应当设置可灵活使用、可承载内容之不断更新的场所,这种“弹性场所”,则可以顺应小投资的环境。

2. 客群:城市近郊旅游,自驾游

团游、游轮游受到心理影响

自驾游更安全,灵活

多次周末周边游代替单次年假出国游

汽车工业发展、房车文化渗透

对停车场的数量需求、位置、停车空间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这次疫情,让大家对旅游团、游轮等形式,产生了心理上的顾忌。经济停摆,对每个人都是打击,对有房贷车贷,还得养娃的亲子旅游消费主力而言,其心理打击或许是最大的。乐观的观点是,计划好的春节期间的出国游、国内游行程不会取消,只是推延。但或许不那么乐观。钱袋紧了,旅游这种非刚需,或许就少了,再加上不少人因为疫情无法按时复工,提前透支了年假,学生则用暑假补回这段时间的课时缺失,更没有大块时间远途游了。于是,周边游,自驾游或许起到替代作用,并且可能会产生多次周末周边游替代单次年假长途游的情况。

自驾游方面,近年来国家对汽车工业有政策利好,如放宽大城市限号,对新能源的持续战略支持等。这次疫情,无疑再次推动大家购车的积极性。

因此,针对这些自驾游的客群,景区停车场的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了。停车场不但需要位置合理,车位数合理,更应该减少步行距离,要无障碍以方便推婴儿车,还得跟整个景区的设计风格一致,要景观,要生态;要好用好看,甚至要好玩。要把停车场作为景区的一个“景点”来设计,而不仅仅是配套设施。

另外,在欧美,自驾游还有一种模式,即家庭为单位的房车游。房车文化,近几年在国内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这次疫情之后,房车营地这类产品,也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3. 形态:与自然融合

更多关注身心健康,更多养生游

更喜欢自然类产品

更青睐自然的材料

户外人更分散,更安全

家长会更倾向自然融合类产品

每个人在这次疫情中,都会有各种反思,会注意到以前不那么注意的问题,而这次疫情过后,无疑大家会更注重身体健康,注重身体素质、抵抗力的提升。这次中医药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这就是对“养生”的最大的广告。强调自然、原生态的养生食疗主题,或中医药、茶饮等主题会得到更多的注重。

另外,人们也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的心态,郊野民宿这种低密度,避免交叉,与自然融合的产品会也会有更多机会。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会更多希望孩子在大自然中提升身体素质,而不仅仅局限在空调封闭,人员密集的室内亲子乐园或类似健身房一样的环境中。因此,可以预期,与大自然相联系的产品,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家长对纯的大自然,也许会仍然会有顾虑,如爬树会不会摔下来,泥土会不会脏,会不会遇到咬人的蚂蚁等。室内乐园因为有更严的管理,消毒等,常常会让家长更放心一些,但这次,我们发现,病毒来袭,通风,避免聚集,避免接触,保持距离,才是更安全的途径,而大自然中的泥土等元素,或许并不是威胁,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都不去大自然接触,则可能导致将来抵抗力得不到应有的发育。

因此,自然类的亲子产品,不是传统的名山大川那种“纯”自然的,而是与自然相融合的,可以是自然的材料,自然的氛围,自然的模式,自然化、生态化的景观。这种融合可以解决许多家长对安全性的顾虑,也可以通过引入 IP、故事、观演活动、亲子课程等方式,使对自然的游览更立体,更多样。

4. 内容:复合型的景区

自然

亲子游戏性

教育意义

本地特色

有故事,有 IP

进而,沿着上一条的思路继续推演,“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不应该是唯一的一部分。能够容纳复合型内容的亲子景区,或许才是未来的方向。这里的,还需要融合具游戏性的亲子景观,有课程等研学旅游元素的介入,并且能从场地本身所在地的本土特色出发,提供具有唯一性的产品,最后,则是可以通过故事、IP 等手法,贯穿前面的这些元素,使其成为一个体验完整的,全方位的,网络化的系统。

5. 科技:不是万能,不可盲从,巧妙利用

对科技的谨慎态度

科技不等于拼设备,如何利用现有设备

科技是为整体设计服务的,不应为了上科技而上科技

VR 等云游不能替代亲身体验

线上线下融合的途径

这次新冠肺炎,很多线下的经济活动或旅游活动无法展开,于是大家很容易想到线上,包括腾讯阿里等网络巨头,也推了一波如云游博物馆,VR 看景点等虚拟旅游项目。这对探索旅游行业的线上形态,有不少积极意义。

然而,虚拟旅游毕竟无法替代现实体验,目前的技术也远远没到《头号玩家》那样身临其境。或许恰恰相反,我们被手机,iPad,VR 等电子产品绑架了,这反而促使我们回归到自然,回到现实。

科技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应该反客为主,强上科技,被科技绑架。新技术必然不成熟,初始成本很高,又容易过时。而更稳妥的方法,是巧妙利用现有技术,做内容方面的创新。

即使是对新科技的应用,也应优先采用与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共摊风险,而不是“采购”的模式,一掷千金。

再有就是,IP、故事线等,是串联线上线下的有效方法,我们不一定要马上用 VR,AR 来搞一整套东西,只是为了炫酷。反而是开发 IP,开发爆款,再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手法,如微信抖音快手B站,来积极推广,才比较务实。

6. 行业如何发展:

短期严峻

长期准备持久战

疫情不背锅

多线程发展,注重积累与创新

旅游有很强的季节性、地域性,因此我们也得分散布局,多线程发展,精准定位,打造多样性的产品,培养多个爆款。而这个多线程发展,也包括产品研发方面的创新与积累储备,IP 衍生品、文创的线上线下销售,以及在不同平台、传统传媒、新媒体,自媒体、网红直播等的使用。

但是,虽然疫情的影响深远而致命,但疫情也不是背锅侠,景区规划设计、管理运维、产品线布局、资金与现金流等方面的很多问题、隐患,一定是之前就有的,疫情只是把这些东西暴露了出来,所以我们得正确看待疫情的影响。

短期,或许我们看不到报复性地增长。五一小长假,可能会迎来有限的复苏,周边自驾游会首先受益。暑假由于要补回疫情放的假,因此恐怕不那么乐观。长期而言,人们总是有旅游需求的,复苏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撑到复苏的那一天。危机来了,才知道功夫在平时,布局在早前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狄光远,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8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