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很多 二年级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夏星

‬课文笔记

学习目标

1.认识“植、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10个字,会写“办法、如果”等8个词语。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超详细课文笔记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4.激发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借助图片、关键句、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课文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课文结构

‬练习题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很多 二年级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二年级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其实自然界中植物的智慧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植物在传播种子方面,是充分利用自然、人类和动物的活动,它们深知价值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价值才能确保自己的种子被传播,所谓的传播其实就是获得生存空间,我们见过利用自然传播中的植物是蒲公英。

蒲公英

利用自然界的风:蒲公英成熟后,只需一阵风就可以把自己的种子吹得四处飘飞,而蒲公英还有超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落在黑土地、黄土地、沙地还是城市里,它都能顽强的生长,这也是人类在大量使用除草剂后,它们还能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一般的植物都已经被灭绝了。

利用人类和动物传播种子:我们人类是有主观思想的,可以主观把种子拿到其它的地方去播种,这个其实也是被植物所利用,它果实对人类的价值,其实就是对人类的诱惑,我们人类为了获取它们的果实价值,就需要让它们的种子繁衍下去,这是植物最聪明的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还有众多果树的种子,同样如此。

带刺的植物

草原上的牧草,有很多果实上有细小的钩子,当动物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它们就会挂在动物的皮毛上,然后再随着皮毛的脱落,落到新的地方扎根,还有一些牧草,它们的种子有一个保护膜,可以让种子顺利通过动物的消化系统,当它们从动物的粪便中出来后,落到哪里都能开始生长,这也是植物的智慧。

我们日常吃的桃和杏,它们都是用果肉吸引我们人类和动物,当我们把它们的果肉吃掉后,扔掉的果核就是它们的种子,这样就赢得了传播的机会。

柽柳

沙漠上还有一种植物,叫做柽柳,它们一年可以开花结果多次,当遇到天气要下雨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种子喷出去,形成一个像雾状的淡红色,有经验的人能够根据它的表现来判断是否下雨。

植物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当我们人类在食用他们的果实的时候,也在被它们所利用。

4.作物播种有哪些方式?

作物播种后一般要进行哪些技术措施? 播种方式是指作物种子和幼苗在单位面积上分布状况,又称株行配置。合 理的播种方式或栽植方式能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 量,又便于田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主要的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点播和精量 播种。

(1) 撒播(broadcast sowing)整地后,把种子均匀的撒于田面,然后覆土镇 压,称为撒播。撒播是农业生产最早釆用,最粗放的播种方式,适于土质粘重、整 地粗放、新垦地、绿肥作物或种子价廉适宜撒播的作物。其优点是省工、省时,操 作简易,苗期受光和地力利用较好。缺点是播种量大,种子分布不均匀,覆土深 浅不一,出苗率及成苗率低;不利于中耕、除草、施肥、防治病虫等田间管理;在高 产栽培条件下,作物生长后期通风透光不良,群体难以控制,易倒伏。目前除水 稻、油菜育苗及南方稻麦多熟地区小麦采用撒播外,大田生产上已很少应用。

(2) 条播(drill sowing, row sowing)在田间按作物生长所需行距开辟条 沟,把种子均匀播于沟内,再覆土镇压,称为条播。条播可人工开沟条播,也可用 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条播。条播省种,播种深浅一致,行距一致,通风透光良好,植 株生长、发育较为整齐,便于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缺点为所费劳力和成本较 多。

根据条播行距及播幅的宽窄,可分为窄行条播、宽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宽幅 条播等。窄行条播是麦类作物密植高产较好的播种方式,小麦、亚麻和某些牧草 多采用此法,行距15-20 cm。宽行条播适用于植株高大,要求较大营养面积, 生长期间需要中耕、培土的作物,如玉米、棉花等,行距一般为40〜70 cm。宽窄 行条播又称“大小行”是等行距播种的一种改进形式,高秆、矮秆作物都可以采 用。窄行可以增加植株密度,宽行通风透光推迟封行期,便于间、套作及田间管 理,有利增产。宽幅条播,是播种行有一定幅度的条播,兼有撒播和条播的优点。 一般播幅12-15 cm,幅距15-20 cm,种子撒播于播幅内,有利于增加密度,适 用于麦类作物。

(3) 点播(spaced sowing)按一定的行穴距开穴播种,又称穴播。点播根据 作物适宜的行株距开穴播种,保证密度,种子入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用种量 少,便于集中施肥和田间管理。点播较为费工,适用于大粒种作物及丘陵山区肥 水条件较差的地区应用。

(4) 精量播种(precision sowing)又称精密播种。它是在点播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用种的播种方法。精量播种能将单粒种子按一定的距离和深 度,准确地播入土内,以获得均匀一致的发芽、生长条件。精量播种必须在精选 种子、精细整地、控制病虫害以及使用性能良好的精量播种机等基础上才能采 用。精量播种与包种衣等新技术配套应用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6.2.3播后技术

6.2.3.1 开沟理墙,盖土镇压

南方多雨地区小麦等作物直播后,应进行开洶理墙,为出苗期间灌排措施打 好基础。沟土均匀覆盖畦面,减少露籽。播后镇压(compacting)能压平土面,压 实土缝,提高保水能力,促进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早苗全苗,有显著的增产作 用。

6.2.3.2化学除草

用化学除草代替人工除草可以节省大量劳力,除草效果好。特别是采用免 耕法播种的作物,草害是主要减产因素。一般化学除草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有 的作物也可在齐苗后进行。

6.2.3.3 破土面,防闷种

播种时,除了避免烂耕烂种外,还要防止播后大雨,使土面板结,造成种子缺 氧闷种,影响全苗。一般雨后表土干后即应及时将板结土面层破碎,疏松表土, 以利出苗和保墙。

6.2.3.4 查苗补缺,间苗定苗

齐苗后应立即検査田间出苗情况,对漏种断垄的地块应及早补种,对缺苗不

多的地可移密补稀,保证全苗。有些作物齐苗后要进行间苗(thinning seedling) 和定苗(establishing seedling),间苗是将生长过密的幼苗疏去,间苗要早,齐苗后 即可进行,间除小苗、弱苗、病苗。间苗可多次进行,最后一次间苗后,全田的苗 数及分布状况确定,称为定苗。此外,插后遇旱,要及时灌溉促齐苗,早施苗肥, 实现早苗、全苗、壮苗早发。

5.育苗有哪些方式?各育苗方式的特点是什么?怎样进行苗床管理? 6.3.2.1 露地育苗

当外界气候条件达到作物发芽、幼苗正常生长的最低要求时,采用露地育 苗。露旱育苗所有的旱地作物育苗都采用旱育苗的方式。选择背风向阳、 靠近大田、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作苗床,施足有机肥,配合适量的磷、 钾化肥,精细整地达到细、净、平,作成宽1.3~1.6 m的畦。根据不同的作物可 采用撒播、点播、条播,然后浅覆土或盖土杂肥。播种后至出苗,浇水保持苗床湿 润,出苗后根据天气及苗情适当浇水(图6-2)。

地育苗方法简单,管理方便,省工成本低,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育苗方法。 不同的作物露地育苗的方法也有差异。

(1)湿润育苗代表性的湿润育苗形式是水稻的湿润育秧(semiarid nurs¬ery )o按水稻育秧水浆管理方法不同,水稻育秧还有水育秧(irrigated nursery ) 和旱育秧(dry nursery) o水育秧已在生产上淘汰,旱育秧因秧苗素质较好,移栽 后成活快、分麋力强,正在扩大推广应用。

湿润育秧苗床选择肥力较高,土质好,灌排方便,水源清洁,杂草少靠近大田 的田块作苗床。在除净杂草、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的基础上,作成130〜150 cm 的畦,畦沟宽20-30 cm,沟深10-13 cm,畦面平整,畦面软硬适度即可播种。 播后塌谷入泥,或覆盖碧糠、草灰。视天气情况,沟内灌水,保持畦面湿润,以利 扎根立苗,至幼苗3叶期畦面逐渐上水,保持水层或间歇灌溉(图6-l)o(2) 旱育苗所有的旱地作物育苗都采用旱育苗的方式。选择背风向阳、 靠近大田、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作苗床,施足有机肥,配合适量的磷、 钾化肥,精细整地达到细、净、平,作成宽1.3~1.6 m的畦。根据不同的作物可 采用撒播、点播、条播,然后浅覆土或盖土杂肥。播种后至出苗,浇水保持苗床湿 润,出苗后根据天气及苗情适当浇水(图6-2)。营养钵育苗(seedling raising in nursery pot) 棉花、玉米等大粒种作物可釆 用营养钵育苗。按肥沃表土 70% -80%,加入腐熟细碎的堆肥、厩肥20% ~ 3()%及适量磷、钾肥等边拌边加水至营养土手握成团,离地1 m落地能松散为标 准(含水量约为25%〜30%),然后用制钵器(机)制钵,或直接将营养土装入纸 钵或塑料钵内(钵直径6~8 cm,高10 cm)o营养钵交叉紧密排列,钵间填入细 上,四周用土围好。播前钵内浇水湿润,每钵播种子2〜4粒,播后覆盖细土 0.6 -1 cm,可适当喷洒苗床除草剂,至适宜苗龄连同营养钵一起移栽到大田。营养 钵育苗移栽不伤根,成活率高,增产效果显著。

方格(块)育苗(square seedling raising) 在做好的苗床上,用稀薄粪水浇 透,床面现泥浆,等床面泥不粘手时,用刀划成6~8 cm的方块,深5~7 cm。趁 上湿润时,在每个方格中间用小木棍戳一个深1 cm左右的播种穴,随即播种覆 上。方格育苗简便省工,移栽时连同方格一起移栽,具有营养钵育苗同样的优 点。

旱育秧全称水稻肥床旱育秧。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是对传统水稻栽 培的重大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卓有成效的新型稻作技术。水稻肥床旱育秧, 是在疏松、肥沃深厚的旱地苗床上,不进行水层灌溉而采用适量浇水的方法培育 水稻秧苗。肥床蓄水保湿性能较强,除出苗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90%以上,其 它时期要求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培肥床土是肥床旱育苗技术成败的关键。旱秧 床在年前每平方米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8~10 kg、硫酸铉50-70 g,过磷 酸钙150 g、硫酸锌3 g、混合均匀、打碎过筛,均匀撒施苗床表面,与3 cm表土充 分混和。苗床不要用尿素做基肥,以防缩二尿烧芽不出苗。化肥基施要根据当 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实践经验,适当增减,并与床土充分混合均匀,防止肥害。水 稻幼苗适于pH4.5~6的酸性土壤条件下生长,在土壤pH偏高时,必须进行床 土调酸,以提高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对土壤中立枯病菌也有抑制作用。调酸方 法很多,可用调酸剂调酸、硫酸调酸、硫磺粉调酸等方法,使苗床0〜10 cm表土 pH降到5左右为适宜。水稻立枯病是早春育秧危害最大的病害,通过床土消 毒,便能消灭或抑制土壤中立枯病病原菌,常用的药剂是敌克松。近年来试验研 究成功的新农药甲霜灵(瑞毒霜、甲霜安),水稻根、茎、叶均能吸收,用该药剂拌 种或1.5叶期茎叶喷雾,效果优于敌克松。1992年以来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水稻 壮苗剂,由消毒剂、增酸剂、营养剂和化控剂混配制成,具有消毒增酸,提供营养、 化控等作用,一次使用后不需要再进行土壤消毒、土壤调酸、施肥和防病等措施, 具有明显的壮苗、省工、增产、高效的优点。

6.3.2.2 保温育苗

在露地育苗的苗床上加盖塑料薄膜进行育苗,为保温育苗(protective cover nursery) o保温育苗可以提早播种,有利于解决前后作争地矛盾,延长了作物生 育期,利于培育壮苗,取得髙产。保温育苗盖膜的方式有搭拱型架覆盖和平铺覆 盖两种(图6-3)。搭架覆盖,膜内温度均匀,秧苗生长整齐,覆盖时间长。平铺覆盖是将地(薄)膜直接覆盖于苗床表面,操作较为方便。但膜内昼夜温差大,地 (薄)膜容易粘贴种芽,晴天高温易灼伤幼芽,遇大雨易积水压膜,覆盖时间短。 用地膜平铺,播种后畦面用少量绿肥或桔杆覆盖,再铺上地膜,可防止高温灼伤 幼芽和粘贴种芽。随着地膜的应用,保温育苗覆盖方式有了新的发展。(1) 双膜育苗是指在常规塑膜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在播种盖土后,先平铺 一层地膜,再加盖棚膜的育苗方法。其保温、增温、保湿效果更优于塑膜育苗和 平铺地膜育苗,能提前出苗、齐苗、苗床四周与中间秧苗生长整齐一致,幼苗素质 好。棚膜的盖膜可用开闭式盖膜,方法是在拱架上覆盖一幅半薄膜,先把半幅薄 膜盖在背风面,后把整幅膜盖在迎风面,拱架中间两膜重叠30-40 cm,薄膜下 部用泥土在床边埋好压实,再用塑料绳绊紧绊牢。开闭式盖膜在炼苗和苗期治 虫、施肥、除草等作业时,只要将两幅薄膜从重叠处向两边拉开或闭合即可进行, 苗床管理操作简便,省工省力,减轻劳动强度。

(2) 通气网膜育苗 通气网膜是将常规塑膜中线剪开,然后在中间缝上10 ~15 cm宽的尼龙窗纱(或尼龙帐纱)制成,覆盖在棚架上。播种后,上方通气网 带以塑膜重叠将其完全封闭。出苗后至二叶期上方网带开放宽度为4~5 cm, 二叶期后网带开放8~10 cm,网带开放部分,昼夜都无需遮盖。这种育苗方式 无需日揭夜盖,省工和简化管理程序。通气网带敞开部分自然调节温、湿度,温 度变化较为稳定,日均相对湿度低,有利幼苗生长发育、促进根系生长,幼苗健 壮,素质好。

(3) 简化育苗 其要点是:地膜覆盖,短苗床,高支架,只通风不揭膜,将薄 膜改为地膜覆盖。苗床由10 m改为7 m,支架由35 cm改为45 cm,适应只通风 不揭膜的苗床管理措施。避免了因苗床长、支架矮,两头通风中间降温降湿困 难,防止苗床中间苗高、苗弱、苗嫩,素质差的弊端。可省工、省农膜成本,减轻病 害,提高苗质。

6.3.2.3 增温育苗

增温育苗是在保温育苗的基础上采用生物能或人工增温措施育苗。人工增 温可采用烟道、电热、蒸气增温,使幼苗处于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提高成苗 率,幼苗生长整齐一致、健壮。水稻育苗周期仅需7~8天,可按秧苗需求情况制 定育秧计划,分期分批育秧,有利于工厂化育苗、集中供苗。

(1) 生物能增温育苗甘薯早春育苗常采用酿热温床覆盖薄膜育苗。利用 微生物分解牲畜粪、作物秸秆以及杂草等酿热物的纤维素发酵产生热量,并结合 覆盖薄膜吸收太阳辐射能提高苗床温度,设备简单,管理方便,出苗较早、较多、 幼苗健壮。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和便于管理的地方。苗床长 度一般5~7 m,视地形和需要而定,床宽一般1.2~1.3 m,床深40 cm左右,床 底挖成中间高四周低,南深北浅,使床温均匀,出苗整齐。(1) 生物能增温育苗甘薯早春育苗常采用酿热温床覆盖薄膜育苗。利用 微生物分解牲畜粪、作物秸秆以及杂草等酿热物的纤维素发酵产生热量,并结合 覆盖薄膜吸收太阳辐射能提高苗床温度,设备简单,管理方便,出苗较早、较多、 幼苗健壮。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和便于管理的地方。苗床长 度一般5~7 m,视地形和需要而定,床宽一般1.2~1.3 m,床深40 cm左右,床 底挖成中间高四周低,南深北浅,使床温均匀,出苗整齐。

酿热物要用高热的驴、马粪和低热的牛粪、作物秸秆配合使用。畜粪和秸秆 应分层填放,填放厚度以25-30 cm为宜。注意调节酿热物的松紧程度,补充水 分和氮素,形成微生物活动良好的氮素营养、水分、氧气和温度条件。然后铺4 ~5 cm细土,并覆盖薄膜增温,待床温升高至33~35 即可排放种薯(图6 - 4)o

(2) 温室育苗(greenhouse nursery)水稻釆用温室育秧,省种、省工、省秧 田,有利于实现育秧工厂化和机插。温室可用旧房改装,也可用薄膜棚架大棚, 要求达到侧面和顶部透光、密封、增温保温、调湿为原则。室内搭架,根据温室高 度放数层秧盘,层高20 cm左右,秧盘长方形,大小要便于搬运或适合与机插配 套,可用塑料盘或其它代用品。用配制好的营养土装盘,按要求播量播种,覆土, 浇水。培育小苗一般在温室内培育7天左右,达到苗高10 cm左右,2叶1心, 叶色青绿,根系全白色,就可移栽入大田。

因前茬收获较晚需培育适龄大苗时,可采用两段育秧(two phase nursery)。 两段育秧把育秧过程分成两段培育,第一段可用保温或温室育秧育成小苗,第二段将小苗浅插到寄秧田,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育成适龄壮秧,然后移栽大田。

(3)工厂化育秧(factory nursery) 1979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工厂化带 土育 秧和机械插秧技术和设备,同时在上海、江苏、浙江、吉林、江西等省市进行多点 试验,取得成功,现已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厂化一段和两段育秧的方式。工 厂化育秧以床土有无分为有土育秧和无土育秧,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薄土育秧。 工厂化育苗从种子处理、床土储备到培育出合格秧苗都是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和 标准用机械作业手段完成,按照水稻种子发芽岀苗及幼苗生长对温度、光照、养 料、氧气等要求,用人工调温调湿,定量施肥,保证秧苗在最适条件下生长。其工 艺流程见图6-5。

6. 地膜覆盖技术对作物生产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进行地膜覆盖栽培的管理? 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

6.4.1.1 作物种植区域的变化

地膜覆盖使每个生长季节增加有效积温200-300 t,可提前满足作物对热 量的需求,提早7~10天通过发育阶段,使作物适宜临界纬度向北推移2°〜4°。 如黑龙江伊春高寒林区,陕西省延安地区等露地播种花生不能成熟,应用地膜覆 盖栽培每公顷产量可达2.25-3 to

6.4.1.2 品种布局有了突破

我国北方高纬度地区和南方部分高海拔山区,积温不足,无霜期短,只能种 植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产量很低。覆盖地膜,可提早播种,生育期提前,种中晚 熟品种也可成熟,产量大大提高。如甘肃酒泉、山西雁北、内蒙古河套等地,在地 膜覆盖栽培下,中晚熟玉米“中单2号”等品种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 t0湖北武 陵山区使用当地早熟玉米种,才能保证正常成熟,每公顷产量1.5 t左右。用地 膜覆盖技术和配方施肥,可种杂交玉米,每公顷产量可达4.5 to采用地膜覆盖 技术可使一些高产品种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1 000〜2 000 mo

6.4.1.3 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区农业得到新的发展

我国“三北”地区年降雨量仅300-500 mm,而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 播种后保苗难,全苗更难。西南云贵高原由于缺水,冬、春季节优越的光热资源 难以利用。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后,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省水、保水,缓解了农业 缺水问题,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解决水资源不足,促进农业增产开辟了新的途 径。我国盐碱地面积很大,在可耕作的盐碱地上覆盖地膜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使上层土壤的含盐量比露地相对减少,有利全苗、保苗。是扩大盐碱地种植面积 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6.4.1.4提高复种指数

北方有些地区生长季节一年一季有余,两季则不足。应用地膜后可种植两 季或促进间套作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复种指数。如江苏地膜马铃薯套种花生,地 膜小麦套种西瓜,山东地膜棉花套种大蒜或间种西瓜等。

6.4.1.5 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后,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露地栽培 相比,地膜栽培可增产30%〜50%,甚至一倍以上。主要作物增产效果见表6- io据统计,1984-1993年10年间,我国地膜覆盖栽培累计推广面积达2.553X 107 hn?,增产粮食 2.107 X 107 t、皮棉 1.55 X 106」花生 2.55 X 106 t、糖料 4.79 xiO6 t、蔬菜1.579 X 107 t、西、甜瓜3.709 X 107 t,以及其他农产品,新增产值 576.28亿元,新增纯收入488.15亿元。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为发展我国农村 经济,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特别是对“三北”地区,高寒山区等贫困地区的农 业发展,解决当地农民的温饱和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地膜栽培还带 动了我国石油化工、塑料工业以及农机制造业的发展。

地膜覆盖栽培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节约灌溉用水,缓解水资源的不足;有利于 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扩大作物适栽区,增加复种指数;有利于增强抗灾减灾 能力;有利于提高单产,增加收入等。对我国实施“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战略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地膜覆盖栽培的环境条件及作物生长发育与露地栽培具有明显的区别,要 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覆盖效应,取得理想的效果。地膜覆盖栽培对整地质量要求较严,整地质量不高,会降低覆盖效果。在秋 末冬初进行灭茬、施肥、耕翻、晒堡、清除残茬废旧地膜及杂物,来春再进行耕物、 耙糖、整平、整细,使土壤细碎疏松,土壤内无大坷垃,土面平整。地面不平,土壤 不细,影响水分运动和根系生长,也导致地膜封盖不严。地膜覆盖栽培分为高畦 高垄和平畦两种方式,高畦高垄增温效果好,一般在东北地区多行垄作,华北及 南方地区多采用高畦栽培。平畦覆盖有地膜拉盖不紧,灌水后膜面积水积泥,影 响透光增温和土壤板结、根系发育不好,多在蔬菜上作短覆盖或少雨干旱地区和 不易出苗的作物运用。垄和畦的宽度,根据作物和薄膜宽度而定。一般70 cm 宽地膜,覆盖30~35 cm高垄;95 cm宽地膜,覆盖畦宽55~65 cm; 135 cm宽地 膜,覆盖畦宽110 cm; 185 cm以上的地膜,常用于拱膜育苗。垄高一般条件下以 10-15 cm为宜,可因土质,作物种类和气候条件而有不同。垄中央略高,两边 呈缓坡状,有利于薄膜紧贴地面。垄起好后应轻度镇压,促进土壤毛管水运行。

6.4.4.2 施足基肥地膜覆盖地温高,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转化快,作物前期吸收 养分量大,土壤养分消耗量大,易造成作物中后期脱肥早衰。为保持有较高的土 壤肥力水平,在整地过程中要施足高于露地施用量30%-50%的有机肥,注意 N、P、K肥合理配合。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为防止氮肥过多引起徒长,可酌情 减少10%-20%氮肥施用量。

6.4.4.3播种与覆膜

根据播种和覆膜工序的先后,有先播种后覆膜和先覆膜后播种两种方式。 先播种后覆膜是播后随即覆膜,能较好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出苗,播种省工,利于 用条播机播种,缺点是放苗和围土费工,放苗不及时容易烧苗。先覆膜后开孔播 种不需破膜引苗出土,不易高温烧苗,干旱地区,雨后可适时覆膜保墙,待播期到 时再进行播种,缺点是人工打孔播种较费工、覆土不均或遇雨板结易造成缺苗。 两种方式应根据劳力、气候、土壤等条件灵活掌握。

提高覆膜质量是地膜覆盖栽培的关键一环。可用人工覆膜和机械覆膜。人 工覆膜可三人一组,一人铺放拉紧地膜,二人在畦侧压土,达到盖膜“平、紧、严” 的标准。机械化覆膜,可用人力、畜力、手扶拖拉机牵引的简单覆盖机,可以一次 完成作畦、覆膜、压土固膜作业,提高工效10倍以上;也可应用联合作业覆膜机 械,一次可以完成整地、碎土、施肥、作畦、喷洒除草剂、覆盖地膜、压土打孔、播 种、封盖播种孔等全部作业,提高工效百倍。机械覆盖速度快、质量好、工效高、 不误农时,并可节省地膜。

6.4.4.4 田间管理

地膜覆盖栽培,必须配合以下田间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作 用。

检査覆膜质量在早春多风季节,地膜易被风吹破损,畦面裸露,影响 增温保温。在畦上每隔2〜3 m可压一小土堆,经常检査,发现上述情况,及时封 堵破损漏洞,保持地膜封盖严密,促进出苗和幼苗生长。

及时放苗出膜无论是打孔播种或是播种后覆盖,都会有一部分幼苗 覆盖在膜内不能伸展。当幼苗出土时,要及时开孔放苗出膜,防止高温伤苗。放 苗要根据播种方式而定,穴播穴放,条播条放,用刀片或竹片在地膜上划十字形 口或长条形口,即可引苗出膜。

疏苗定苗幼苗出土后,应及时疏苗定苗。在气候多变和病虫较重的 情况下,定苗时间不宜过早,一般在幼苗具有3~4片真叶时进行,并注意拔除病 虫害苗、弱苗及杂草。

灌溉、追肥、防早衰地膜覆盖水分管理前期要适当控水、保湿、蹲苗、促 根下扎,为整个发育期健壮生长打好基础。

如水量大、地温高、氮肥足,引起幼苗 旺长、根浅,易引起作物发病或早衰。发育中后期,由于植株高大,叶片繁茂,蒸 腾量大,此时应适当增加灌水,及时灌水结合追肥,灌水忌大水漫灌,可掀开畦侧 地膜,灌水追肥后再放回压土。

大量降雨后应于24 h内排除积水、防涝。

地膜覆盖为防早衰以施足基肥为主,在发育中后期结合灌水追施速效化肥, 根外追肥或在远距根际部位打孔,少量灌施稀释化肥水,灌后埋土封穴,补充后 期肥力不足。

此外,还要及时做好去除杂草和病虫害防治。

6.4.4.5 地膜回收

地膜育苗覆膜时间较短,注意维护地膜,揭膜后可当年重复使用或洗净收藏 第2年使用。

大田地膜经较长期覆盖;地膜老化破碎,碎片残留土壤中破坏土壤 结构,影响耕作整地质量,后作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污染环境。

因此作物 收获后必须清除残留地膜碎片。

通过人工捡拾回收,也可用农田残膜回收机进 行,结合人工拾遗,可大大提高回收工效。

6.4.4.1 整地作畦(起垄)

7.简述地膜的种类与性能。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地膜主要是聚乙烯地膜。地膜种类分类方法 较多,

按生产材料分可分为低密度聚乙烯地膜(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地膜 (LLDPE)、高密度聚乙烯地膜(HDPE)和聚乙烯共混地膜及草纤维地膜等。

按 颜色可分为无色透明地膜、有色地膜和双色地膜等。

按厚度可分为普通地膜、微 薄地膜、超薄地膜等。

按功能可分为除草地膜、反光地膜、营养地膜等。

按降解 方法可分为可控光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可控光一生物降解地膜等。

6.4.2.1 普通透明地膜

普通透明地膜具有透光增温性好、保水保肥、疏松土壤等多种效应,制造工 艺简单、成本低,既适用于我国北方低温寒冷地区,又适用于南方早春作物覆盖, 是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地膜种类,约占地膜用量的90% o生产上使用较多 的有以下4种。

(1) 低密度聚乙烯地膜(LDPE地膜)LDPE地膜透光性好,光反射率高; 保温性强,热传导率较少,白天蓄热多,夜间散热少,增温保温效果显著;柔软性 和延伸性好,不易破损;化学稳定性好,耐酸耐碱,不会因沾染化肥,农药而变质; 质轻厚度小,用量少,成本低。

(2) 碱性低密度聚乙烯地膜(LLDPE地膜)其特点是力学性能好,拉伸、 撕裂和冲击强度、抗穿刺性、延伸性均优于LDPE地膜,适于机械化铺膜;减薄性 好,达到LDPE地膜相同覆盖效果,厚度可减薄30%〜50%,可大大降低覆膜成 本;耐候性优良。

(3) 高密度聚乙烯地膜(HDPE地膜)除具有LDPE地膜各种性能外,最 大特点是强度大,减薄性好,每亩使用量更少,成本更低。但耐候性不如LDPE 地膜,更不如LLDPE地膜。

(4) 聚乙烯共混地膜(PE共混地膜) 以LDPE、LLDPE、HDPE三种树脂 的二种或三种共混制成,可以彼此取长补短,使强度、透明性、耐候性、加工性、可 回收性等比较均衡、综合性能优良。其使用量不断扩大,但以LDPE/LLDPE共 混居多。用LDPE、LLDPE、PE共混都可以制成微薄(超薄)地膜,厚度为0.005 -0.008 mm,透明性好,强度大、耐老化,可大幅度降低覆膜成本。

6.4.2.2 有色地膜

有色地膜是以聚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各种颜色母料制 成,可分为黑色及半黑色膜、银灰色膜、反光膜及其他各种颜色的地膜。与普通 地膜相比,有色地膜通用性较差,但可以弥补普通地膜性能不足,适应生产上的 各种需要。黑色地膜可见光透过率为5%以下,覆盖后灭草率可在100% O其除 草、保湿、护根效果稳定可靠。绿色地膜可降低杂草的光合作用,达到抑制杂草 生长的目的,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强于黑色膜,不如透明膜。银灰色地膜可以反射 紫外光,能驱避蚂虫,减轻因蚂虫而传播的病毒病的发生和蔓延,并用于抗热栽 培;银灰色地膜能提高烟草根系活性,增加烟碱含量,提高烟叶品质。此外,银色 反光膜、黑白双面膜、银黑双面膜、配色膜等有色地膜都具有反光、隔热、降地温、 除草、避蚂、防病毒病保湿护根等功能。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殊需要而选用。

6.4.2.3 除芋膜

除草膜(plastic mulching film with herbicide)是在地膜制造过程中加入除草 剂母料或直接加入除草剂而制成。覆盖地面后,附着在地膜下表面的除草剂溶 解于水中,滴落于土表,在地表形成除草剂药膜,杀死杂草幼苗。药效期长,能更 有效地控制杂草危害。不同作物对除草膜有严格的选择性,用错除草膜对作物 造成伤害。使用前应了解除草膜的性能,正确选用。

6.4.2.4 耐老化长寿地膜(耐候性地膜)

在地膜中加入耐气候剂制成。长寿地膜较普通地膜寿命延长1.5〜2个月, 使用后可以全部清除;可以推广“一膜两用”和“ 一膜多用”,增加使用茬次;对降 低成本,提高效益,根除地膜残留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6.4.2.5 降解地膜

地膜覆盖后,经过一定时间,使地膜高分子结构降解,成为小碎片或粉末状, 最后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其优点是节省回收废旧地膜用工,防止残膜污染环境, 保持农田整洁。降解地膜(degradable plastic mulching film)分为光降解地膜、生 物降解地膜以及光/生物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在聚乙烯中加入光敏化合物、助 降解剂等制成。生物降解地膜可分为淀粉添加型不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以淀粉 或纤维素为主要原料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光/生物降解地膜是兼有光降解和 生物降解的双重作用,达到完全降解的目的。降解地膜在完全降解性、生产成 本、生产工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才能在生产上取代普通地膜的使 用。在降解地膜中添加作物所需的营养成分成为营养膜,随作物生长养分逐步 释放出来,起到追肥作用,肥效长,肥料利用率高。

6.4.2.6 微孔地膜和有孔地膜

连年进行地膜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夏秋季节地温高,土壤氧气含量 低,植株易发生早衰。在已制成的各种地膜上按3 cmX3 cm的孔眼均匀打穿微 孔,孔径2 mm,覆盖地面后能有效调节土壤及近地面的水、气、热状况,不仅防 止土温急骤升高,而且增加土壤通气性,防止二氧化碳积累,进行氧气补给。早 春低温可增加地表辐射,提高地表气温,防止霜冻;地膜微孔可接受少量自然降 水,缓解干旱,促进发根,对保证作物健壮生长、防止早衰均有良好的作用。

在地膜上按不同作物所要求的株行距和孔径打孔成为有孔地膜。有孔地膜 是不同作物的专用地膜。覆膜后可直接在孔内播种或移植,节省播种移栽时打 孔劳力。地膜孔排列整齐,分布均匀,保证作物生长整齐一致。有孔地膜规格可 随农业的需求而变化。

8.影响肥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确定施肥量? 肥料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肥时必须考虑到气候因素、土壤条件、作物 的营养特性以及肥料的配合、性质和施肥方法等的影响,做到合理施肥。

6.5.2.1 气候因素

温度、雨量、光照等主要气候因素可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肥料在土壤中 的变化及肥效发挥的快慢。

(1) 温度温度升高能促进肥料的分解,加快作物代谢过程,增加作物的呼 吸作用,提高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大气和土壤温度下降时,作物呼吸作用减 弱,水分和养分吸收减少。温度超过最适宜温度,作物吸收量剧烈减少。在0〜 40 X:范围内,作物吸收养分最适温度因作物而异,水稻最适温度在30 X:左右, 友类在25 X3左右。温度对不同养分吸收的影响也不一样,水稻温度降至20 X3, 养分吸收受到抑制的顺序是H2PO; >H2O>NH; >K+ >Mg2+ >Ca2+ ;麦类温 度降至0 C养分吸收受到抑制的顺序为K+ >H2PO; >NO; >H2O>Ca2+ > Mg2+ >NH; o因此,在低温时水稻应补充磷、氮肥,麦类应补充钾、磷肥,以提 高供肥强度,减少由于降温产生的抑制吸收所造成的影响。其他作物最适根际 土温:棉花为28-30 t,马铃薯为20 t,玉米为25-30 C,烟草为22 t,在最 适根际土温,吸收养料也最多。

(2) 光照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弱影响呼吸和根系 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同时,光又是热源,光照不足作物蒸腾减弱, 养分吸收也随之减少。如以适宜光照时对养分吸收为100,在58%光照时,对不 同养分吸收的影响是NH;为58,H2PO;为76、K+为78,Ca2+为107、Mg"为 103、Mn2+为85,光照不足影响最大的是氮,其次是磷、钾,对钙、镁的影响较小。

(3) 水分水分既是作物躯体的构成部分,也是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 溶液状态下的养分才能在土壤中移动和被作物吸收。水分还关系到土壤微生物 活动和有机物的矿化等。干旱使土壊溶液浓度增加,作物根系发育差,生长缓 慢;雨水过多或灌溉过多,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氧气供给不足,影响根系呼吸, 养分容易淋失。两者均对作物养分吸收不利,使肥效下降。南方小麦防止湿害, 北方抗旱灌溉是提高肥效和增产的重要措施。

气候因素对肥效的影响是综合的。如江浙一带栽培棉花,苗期气温低,生长 慢,发育迟;蕾期梅季雨水多,容易旺长;花铃期处于伏天秋初干旱季节,是需水 需肥最多时期,施肥要考虑这些气候特点,釆取“促苗、稳蕾、攻花铃”的施肥原 则。

6.5.2.2 土壤条件

除叶面施肥外,肥料必须通过土壊才能被作物吸收,土壤特性直接影响作物 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影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及施肥效果。

(1) 土壊pH 土壤pH既直接影响土壤中植物所需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根 系生长发育,又会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大多数作物适宜于中性或弱酸 性土壤,过酸过碱的土壤都不适宜作物生长,肥料利用率低。土壤pH会影响磷 的有效性,尤其影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在pH低的酸性土壤对豆科作物需补 施钥,在pH高的土壤要补施锌或硼肥等。

(2) 土壤供肥、保肥性能不同土壤供肥、保肥性能有较大差异。除黑土和 暗栗钙土含氮较多外,其他多数土壤都不同程度缺氮;除东北黑土和四川紫色土 含磷较高外,多数土壤缺磷;土壤钾含量相对较多,除黄、红壤显著缺钾外,其他 土壤只有局部地区有缺钾现象。土壤保肥性能与土壤类型有关,沙土保肥性差, 施肥应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保肥性;粘土保肥性好, 每次施肥量可适量增加,次数可相应减少。因此,施肥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 宜按土施肥。

(3) 土壤有害物质土壤中有时会出现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吸收养分的有 害物质,如水田硫化氢、有机酸、盐分、重金属等都会毒害根系,影响对养分的吸 收,除采取改良措施外,应补给有机肥料和磷、钾肥,以缓解毒害和增加养分吸 收。

6.5.2.3作物的营养特性

作物吸收养分具有选择性。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器官,营养元素 的含量都有较大差别,这是选择吸收的结果。一般说来谷类作物需要较多的氮、 磷营养,糖料作物和薯类作物需要较多的磷、钾营养;豆科作物因与根瘤菌共生, 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不需大量施用氮肥。

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比例都是不一样的 一般生长前期吸收营养的数量、强度均较低,但存在营养临界期,如磷营养临界期,棉花一般在出苗后10-20天,玉米在出苗后 7天左右。氮营养临界期出现较晚一些,往往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 如冬小麦在分藥和幼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初期。钾的营养临界期资料较少,因 钾在体内流动性较大,有被高度再利用的能力,一般不易判断。水稻的钾营养临 界期可能在分蔡期和幼穗形成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存在作物营养最大效 率期(maximum efficiency stage of nutrition)o此时期是作物生长的旺盛期,生长 量大,需养分多。在作物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及时补充作物所需养分, 能取得施肥的最佳效果。

作物营养有其阶段性和关键时期,但也有吸收养分的连续性。不注意作物 吸收养分的连续性,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会受影响。在施肥实践中,应施足基 肥、重视种肥和适时追肥,才能为作物丰产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

影响肥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凡能影响作物生育和土壤肥力的因素都能影 响肥效。合理施肥原则必须根据作物需肥特性、收获产品种类、土壤肥力、气候 特点、肥料种类和特性确定施肥时间、数量、方法和各种肥料的配比,做到看天、 看地、看苗,瞻前顾后、综合考虑才能做到合理施肥。

目前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推荐施肥法是目标产量施肥法(target yield fertilization)推荐施肥。用目标产量法确定肥料需要量(kg/hn?)时,要根据单产 水平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等因 素进行估测。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职蛆案亜冒_ 一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壌养分供应量

胆科市安重--肥料帀该养分含量x肥料利用率

一季作物的总吸收量=目标产量X每千克产量养分需要量

生产每千克产量养分需要量可通过测定获得。如油菜每生产100 kg油菜 籽需吸收 N 8~11 kg,P2O5 3-3.9 kg,K2O 8.5-12.8 kg,N:P:K 大约为 1: 0.4:1;每生产 500 kg 稻谷,吸收 N 7.5-9.55 kg,P2O5 4.05-5. 10 kg, K2O 9.11-11.10 kg, N:P:K大约为l:0.5:1.6;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吸收N 3.0 kg,P2O5 1-1.5 kg, K2O2.0-4.0 kg, N:P:K 大约为 3:1:3。

目前各种土壤测试方法都还难以测出土壤对一季作物供应养分的绝对数 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参数不能直接应用土壤养分测试值,必须通过田间试验进行 校验,从与农作物产量及吸肥量的关系中求得土壤养分的利用系数,才能使土壤 测试值获得定量意义。据浙江、上海、辽宁省农科院用”N标记土壤N和湖北省 用32 P标记土壤P的试验表明,水稻吸收氮的59%-84%,磷的58%~83%来自 土壤。

肥料的当季利用率受肥料种类、作物、土壤、栽培技术等影响,需要根据本地 区的试验数据提出。我国当季肥料利用率的大致范围为:氮肥30%〜60%,磷 肥10%〜25%,钾肥40%〜70%。影响化肥利用率的还有化肥用量本身,随着 化肥用量的增加,化肥的利用率是下降的,在推荐施肥中应加以考虑。

9.简述肥料的种类(1) 有机肥料(organic manure)俗称农家肥料。包括农家的各种生活垃圾 和废弃物,如人畜粪尿、厩肥、堆肥、沼汽池肥、滬肥、饼肥、绿肥、青草、秸秆等。 有机肥种类多,来源广,成本低,便于就地取材;养分含量全面,养分释放慢,肥效 稳长,一般需经腐熟后才能使用;有机质分解形成腐殖质,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有机肥料适合各种作物和土壤,常用作基肥施用,经 腐熟的或速效的有机肥如人粪尿、饼肥也可用作追肥。

(2) 无机肥料(inorganic fertilizer)又称化学肥料。根据肥料中所含的主 要成分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和复合肥料等。无机肥料易溶于水,肥分含 量高,肥效快,持续时间短,能为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可和有机肥配合或单独用 作基肥,也可作追肥和种肥施用。

(3) 微生物肥料(microbial fertilizer)是指以微生物生命活动获得特定的 肥料效应的制品,制品中的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常用的有根瘤菌、固氮菌、抗 生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等。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营养元素,增进土 壤肥力。如各种联合或共生的固氮微生物肥料可增加土壤的氮素来源;多种分 解磷钾矿物的微生物,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溶解出来,转变为作物能吸收 利用的磷钾元素。根瘤菌肥可以制造和协助农作物吸收营养,将空气中的氮素 转化成氨供豆科作物吸收利用。有些微生物肥料还可增强植物抗病和抗旱能 力。微生物肥料可以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将会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 用。由于各种微生物作用方式不同,施用时应注意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创造 微生物适宜的生活环境,才能充分发挥肥料效果。

和施用方法。根系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施肥的主要方式为土壤施肥。把肥料施 入土中,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供其生长发育。后来发现叶面也能吸收养 分,进行叶面施肥也能得到好的效果。进行叶面施肥也是施肥方法之一。

(1) 土壤施肥

施肥位置养分能被作物吸收,主要是因为养分溶解在土壤水中,随水分被 根系吸收。最佳施肥位置因作物种类、土壤性质、肥料种类不同而异。如氮素易在 土中移动,钾次之,磷不易移动且距离短,所以磷必须施在近根部,氮与钾可施在较 远的地方。施肥位置依施肥的面积可分为几种。

撒施(broadcast fertilization),将肥 料均匀撒播田中,使全田肥料均匀。

撒施肥料不易为作物幼苗根部吸收,磷钾肥又 易受土壤固定,一般用于水稻追肥,旱作物要在雨前或结合灌水进行。

条施(drill¬ing fertilization), 是以机械或人工将肥料以条状施于土中,条施使土壤与肥料接触 范围小,肥料被土壤固定少,用肥经济,是最适宜的施肥方法。穴施(bunch fertiliza¬tion), 在作物或种子旁的土壤中, 用点状方式施肥称为穴施。

穴施肥料利用率最 高,但用工多,一般应用于经济价值高、作物需肥量大、避免条施开沟损伤根系时可 采用穴施。把化肥开沟条施和点施于表土下10-20 cm深处称为深层施肥(deep fertilization),主要是针对化肥面施肥效利用率低的改进施肥法,对碳镂和磷肥的施 用要采用此法,碳铉深施,氮素利用率可提高1倍左右。

施肥时期作物施肥时期的决定要根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和不同肥料的不同 特性决定,可将施肥时期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

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用的肥料称为基肥o

基肥施用方式可分为全层施肥(whole layer fertilization)和基肥面施。

全 层施肥是在土壤耕翻前将有机肥或化肥均匀撒施,耕翻入土,使土肥相融,供作 物整个生育期用。

基肥面施是在耕后耙地前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撒施全 田,通过耙地,使肥料与表土充分混合,在肥料不足时,也有在播种前将肥料施入 播种沟或作盖种肥。

作物播种或移栽时施用的肥料,称为种肥o生 产上常采用拌种、浸种、蘸秧根或施入播种沟、播种穴等方法施用。施用种肥能 促进作物壮苗早发。种肥施用要注意肥料的种类和性质,不能过量,以防止烧 种、烧苗。一般种子和种肥分别施入最为安全,但必须集中施在种子附近,保证 幼苗早发所需的速效养分。

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称为追肥o在基肥的基础上,用速 效性肥料按作物各生育期的营养需要分期施入土壤或喷施在作物地上部分。如 水稻追肥,有分篥肥、穗肥、粒肥等;棉花追肥,有苗肥、蕾肥、花铃肥等。追肥能 供给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需的养分,减少肥料损失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2)叶面施肥(foliar fertilization)又称根外追肥。

最初仅限于微量元素如 铜、锌、锭及生长素等的施用,后也用于尿素、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等。

旱季土 壤缺水时施于土壤的肥料,作物难以利用或因病虫害根部受损吸收能力下降时, 以叶面施肥代替土壤施肥,效果良好。

叶面施肥养分吸收迅速,肥料用量少,利 用率高,效果优于土壤施肥。

叶面施肥一般在作物生长后期进行,增加后期叶的 养分含量,可明显改善作物产品品质。

但叶面施肥一次不能施用大量肥料,浓度 不能太高。作物苗期,叶片不繁茂,无法施用。雨季不宜釆用,否则被雨水冲淋, 不能发挥施肥效果。叶面施肥应在晴天露水初干时进行,溶液质量浓度尿素 1%~2%,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2%~3%进行叶面喷施。喷施在生理活动旺 盛的新叶上,较散播在老叶上的效果好。喷施时以叶片上下表面湿润均匀,不呈 水滴下落为宜。为加强肥料的附着力,可加入粘附剂,以增加肥料的粘附力。可 与肥料并用的农药,施肥时结合治病虫,可以节省施肥喷药的用工。近年来国外 用颗粒固定尿素及固体氯化钾撒播叶面,使叶面施肥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物合理施肥应做到,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因土、因作物、因肥分期 追肥;

以深施为主,做好分层施肥;

各种肥料合理配合施用。

肥料能否配合施用 可参考表6

10.什么是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total irrigation quota)是指作物生育期间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溉水 量之和(水稻包括泡田水量)。灌溉定额因作物种类、品种、自然条件和农业措施 等而异。

制定一个合理灌溉定额必须收集当地作物田间耗水量、作物不同生育 时期土壤适宜湿润层深度和土壤适宜含水率、生育期间有效降水量、地下水利用 量等资料,然后根据水分平衡原理确定灌溉定额。和

灌溉制度?

灌溉定额(total irrigation quota)是指作物生育期间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溉水 量之和(水稻包括泡田水量)。灌溉定额因作物种类、品种、自然条件和农业措施 等而异。制定一个合理灌溉定额必须收集当地作物田间耗水量、作物不同生育 时期土壤适宜湿润层深度和土壤适宜含水率、生育期间有效降水量、地下水利用 量等资料,然后根据水分平衡原理确定灌溉定额。

进行合理灌溉的方法有哪些?

6.6.1.3 灌溉方法

良好的灌溉方法可以保证灌水均匀,节约用水;调节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土 壤良好的物理性状和提高土壤肥力。灌水方法不当,灌溉水量过大,会产生深层 渗漏浪费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使土壤和生态环境恶化;灌溉水量不足,土 壤灌水不均,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正确选择灌漑方法是提高灌水质量,保 证作物丰产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采用的灌溉方法,按向田间输水的方式和湿润土壤的方式分为地 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微灌四大类。

(1)地面灌溉(surface irrigation) 是指水在田面流动或蓄存过程中,借重 力作用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或在田面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作用逐渐 渗入土壤的灌水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需要的设备少、投资省、技术简单、水头要 求低、能源消耗少等优点,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一种传统灌溉方法。 地面灌溉按田间工程和湿润土壤的方式又分为畦灌、沟灌和淹灌。

畦灌(border irrigation)是将田块用畦燻分隔成许多平整小畦,水从输水 沟或毛渠进入畦田,以薄水层沿田面坡度流动,水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渗入土壤的 灌溉方法。适宜于密植条播的粮食作物(如小麦、谷子等)及某些蔬菜作物采用。 为保证灌水质量要合理布置畦田,控制好入畦流量和放水时间。

沟灌(furrow irrigation)是在作物行间开沟灌水。沟中水流借毛管作用和 重力作用向沟两侧和沟底浸润土壤的灌水方法。沟灌不破坏土壤结构,不导致 田面板结、节省水量,适用于棉花、玉米等宽行距作物。为使灌水均匀,沟灌要合 理确定灌水沟间距、长度、入沟流量和放水时间。

淹灌(basin irrigation)是用田坡将田块划分成格田,灌溉水在田中形成均 匀水层,以重力作用渗入土壤的一种灌漑方法。淹灌需水量大,适用于水稻灌 溉,改良盐碱地和其他适于淹灌的经济作物。淹灌要求水层深浅一致,关键要保 持田面平整,要求建立完整的田间灌排系统,每块格田都有独立的进出水口,严 禁串灌串排。

此外,某些地区釆用“大水漫灌"(flooding irrigation)的方法,是一种田面不 修畦、沟、垣,任水漫流的粗放灌溉方式。土壤湿润不均,破坏土壤结构,浪费水 量和提高地下水位,易使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应废止这种灌溉方法。

(2) 地下灌溉(subsurface irrigation)是在作物根系吸水层下面供水,借助 土壤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润土壤的灌溉方式,可分为地下水浸润灌溉和暗管 灌溉二类。

地下水浸润灌溉是利用沟渠河网及节制建筑物控制,将地下水位上升到一 定高度,借助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在不灌溉时开启节制闸门,使地下水回降到 一定深度,以防作物受渍害。适用于土壤透水性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及土 壤含盐量低不易发生盐碱化的地区。

地下暗管灌溉(又称渗灌)是通过埋于根系吸水层下面的渗水管或人工钻成 的土洞(鼠道)供水。由管道、洞壁由下向上和向左右两侧扩散湿润土壤,适用于 地下水较深,灌溉水质好,计划湿润土层透水性适中的地区。

地下灌溉具有灌水质量好、不破坏土壤结构、减少表土蒸发、节省土地、节约 用水、便于田间作业和与其他作业同时进行的优点。也有表土湿润差,不利种子 发芽和幼苗生长,地下暗管投资较大,暗管易堵塞,难于检修等缺点,这限制了地 下灌溉的应用范围和发展速度。

(3) 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和管道系统,在一定压 力下,使水通过喷头(或喷嘴)射至空中,以雨滴状态降落田间的灌溉方法。喷灌 系统由进水管、抽水机、输水管、配水管和喷头(喷嘴)等部分组成,可分为固定 式、移动式和半移动式三种类型。喷灌可根据作物的需要及时适量地灌水,可以 控制喷灌强度,使地面不发生径流,具有省水、省工、保土、保肥,不破坏土壤结 构,调节地面小气候且不受地形限制的优点,并能冲掉作物茎、叶上的尘土,有利 于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与地面灌溉相比,可省水20%〜30%,增产10%~ 20%。但喷灌需要一■定数量的机械设备和大量管道,基建和运行费用较高,需要 消耗较多的动力,灌水质量受风力影响较大,风力达到三级以上,不宜进行喷灌。

(4)微灌(micro-irrigation)包括滴灌(drip irrigation)、微喷灌和涌泉灌,是 利用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器,把水或溶有化肥的水溶液均匀、 适时、适量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壊表面或土层中进行灌溉,使作物主要根系分 布的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最优状态的一种先进灌水技术。微灌使灌溉水的深 层渗漏和地表蒸发减少到最低限度,省水、省工、省地、省肥、不污染地下水,不提 高地下水位;与地面灌溉相比,一般可使水果增产20%-40%,蔬菜增产100% -200%,粮食作物增产30% ,特别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微灌的主要缺点是滴 头容易堵塞。微灌系统中要有可靠的过滤设备,以保证系统工作可靠,灌水均 匀。

11. 什么是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可用水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 使区域内有限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效益最佳的农业。节水农业技术不是一 种单一技术,而是包含多种技术措施的一套技术体系,主要有农业水资源合理开 发利用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农业应采取哪些技术?

12.什么是旱地农业?旱地农业有哪些主要技术措施?

13.什么是涝害、

水分过多会形成涝灾和渍害 因降雨 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出,形成田面积水,使农作物受淹,称为涝或内涝

渍害? 作物根系 活动层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大,长期超过作物正常生长的允许限度,使土层中的 水、肥、气、热关系失调,生态环境恶化,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渍害。渍害轻则 减产,重则导致

如何防治?

发生涝渍害后要尽快排除田面积水和土壤中的滞水,一般旱作物为2天,水 稻为3〜5天。排涝标准一般采用1日暴雨2〜3日排出,3日暴雨3〜5日排 出

。要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深度。作物抗渍能力,随作物种类和生育阶段不同 而异。

过高地下水位,应在作物能忍受的时间内降至允许深度,为控制地下水位 一定深度,最末一级固定排水沟的排渍水位应低于作物要求的地下水位深度。

•般旱作物适宜地下水位埋深为0.5〜1.5 m,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应不少于2.2 ~ 2.6 mo

适宜的排水措施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有地面排水 (明沟)和地下排水(暗沟、暗管、鼠道和竖井排水等)。耕作措施可有垄作、开沟 作畦和中耕松土,可以加强径流和土壤蒸发,减少土壤中水分过多的危害。生物 措施是通过种植根系深、耗水多的农作物或树木来降低地下水位,又称生物排 水。2~4年生苜蓿能使地下水位降低0.3-0.7 m,甚至0.8-1.2 m;6年生宽 行林带可使地下水位降低0.25-1 mo

14.作物病害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症状?

6.7.1.1作物病害的症状

作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称为作物病害的症状(symptom)。不同种类的病 原物,对作物的影响也不同,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有差别。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 型:

(1) 变色(discolour)作物受害的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绿色,如黄化、红叶、 花叶等。

(2) 斑点(spot)作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 斑。如颜色有褐斑、黑斑、灰斑、白斑等;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棱形、轮纹形等;也 有形成角斑、条斑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发生坏死性病斑,造 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

(3) 腐烂(rot)作物组织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生腐烂。如根腐、茎 基腐、穗腐、块根和块茎腐烂等。也有软腐、湿腐、干腐、立枯、猝倒等。

(4) 萎驀(wilt)作物的茎或根部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造成萎薦,有黄萎、 枯萎、青枯等。

(5) 畸形(malformation)作物受害后,可发生增生性病变、组织细胞增生、 病部膨大、产生肿瘤、丛株、卷叶等现象。

6.7.1.2 病害对作物的影响

病害可对作物的根、茎、叶、果实等任何部分产生损伤,影响植株的生长发 育,严重的还会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

(1) 病害对根系的影响作物根系具有支持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有的 还是养分的贮藏器官。不少作物在苗期发生烂根,如小麦根腐病、水稻烂秧等; 有的根尖膨大形成瘤状物,如花生根尖线虫病。

(2) 病害对茎的影响茎是叶、花、果实着生的轴,也是水分、养分运输、贮 藏的重要器官。棉花的枯、黄萎病、花生青枯病都影响寄主维管束的水分运输, 导致作物萎薦和死亡。

(3) 病害对叶的影响叶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器官,叶部发 生病害,造成褪绿、变红、黄化、花叶、病斑等,都会影响光合作用以致降低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

病害对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数病害仅对植株造成局部危害,少数病害 可以影响全株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造成植株死亡

怎样综合防治作物病害?

6.7.1.4作物病害防治方法

作物病害防治的目的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和优质,用最少的投资,获得 最大的经济效益,把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下。作物病害防治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1)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一项 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杜绝危险性病原物的输入和输岀,以保护农业生产。植物 检疫不是对所有的重要病害都要实行检疫,要根据危险性病害、局部地区发生、 由人为传播这三个条件制定国内和国外的作物检疫对象名单。

(2)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防治作物病害,是最经济 有效的措施。抗病品种要保持品种抗性稳定和持久,避免抗病品种单一化。

(3)物理和微生物防治有些作物病原物常和种子混杂一起,随种子的转 移而传播,因此,在播种前通过筛选,温汤浸种,药剂处理等方法把病害除去。有 些微生物可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发育或致死,有些微生物通过抗生作用来达到抑 制病原物的发生或消解菌体,如抗生菌井岗霉素广泛用于防治稻麦纹枯病。

(4)化学防治(chemical control)用化学药剂防治病害是最简便有效的方 法。但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环境污染,影响人、畜安全,引起作物药害,连续使用 单一农药,还会引起病原物产生抗药性,不仅无效,还会造成浪费。因此对化学 防治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使用和发挥作用。

农药的种类很多,根据防病的作用可分为保护剂、治疗剂和免疫剂。通常把 20世纪60年代以前使用的杀菌剂称为传统杀菌剂,6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内 吸杀菌剂。传统杀菌剂,施药后只沉积在植物表面,不被作物内吸,只起表面杀 菌和保护作用,内吸杀菌剂可被作物内吸并在作物体内传导,不仅对已侵入的病 原物起作用,对施药后新生长的作物部分也可起保护作用。传统杀菌剂有无机 硫(石硫合剂等)、有机硫(福美锌等)、代森类(代森镒锌等)、有机磷(稻瘟净等), 有机氯(百菌清等)等类型;内吸杀菌剂有多菌灵、三哩酮、三环哩、甲基托布津 等。具体用法因作物和病害种类不同而异。

(5)栽培管理栽培管理可协调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使其有利于 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栽培管理防病的方法很多,如可选 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水旱轮作、适宜播种期、清除田间杂草、加强 水肥管理等都能减少病害的发生,防止病害的扩散。

15.杂草对作物有哪些危害?

6.7.3.1杂草的危害

田间杂草是影响作物产量的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草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 损失以亿千克计。特别是一些恶性杂草危害尤为严重,如分布于西北及东北北 部地区的燕麦草,分布于全国各稻区稻田及黑龙江省大豆、春小麦等作物田的稗 草,分布于新疆地区的寄生性杂草列当等都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杂草具有密集的根系和顽强的生活力,能适应各种环境,很多杂草具有密集 的枝叶,严密地覆盖地面,杂草耐旱、耐湿、耐瘠,在田间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 争空间,降低土壤养分和土壤温度,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变弱,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杂草常是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杂草丛生将增加病虫传播的严重 程度,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作物中混入杂草,降低种子纯度。用人工除草大量 增加用工,提高成本,机械化收割时杂草过多会造成机械堵塞,影响收获进度,增 加收获损失。有些杂草,如毒麦对人畜有直接毒害作用,影响人畜健康。水渠两 旁长满杂草,使渠水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影响水利设施的效益和寿命。

怎样综合防治杂草危害? (1) 建立健全杂草检疫制度杂草的检疫与病虫害的检疫同等重要,杂草 种子混杂于农产品中随转运调拨而蔓延和传播。对国外引进种子必须严格经过 杂草检疫,凡属国内没有或尚未广为传播而具有潜在危险的杂草必须严格禁止 或限制输入。

(2)农业防治连作草害严重,合理轮作是综合防治杂草的基本环节,也是 防治伴生杂草及恶性杂草的经济有效措施。进行水旱轮作是消灭杂草的良好途 径,既可消灭水田的伴生杂草,也可消灭旱田的伴生杂草。

各种土壤耕作措施都能直接消灭杂草幼芽和植株,切断多年生杂草的地下 繁殖器官,改变杂草种子在耕层中的分布。翻耕、深松、耙地、镇压、中耕培土等 措施要紧密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更大的除草效果。

农田周围和路旁杂草是田间杂草来源之一,清除农田附近荒地、田边、道旁、 沟渠、田顼、防护林等处的杂草是防止杂草向耕地传播和蔓延的有效方法。农田 附近的杂草应在开花之前用人工或除草剂处理进行彻底清除,也可在田道旁、沟 渠边有计划地因地制宜种植灌木、多年生牧草及草皮,既有利于防治杂草,也有 益于保持水土,发展多种经营。

其它栽培技术措施,如施用腐熟堆厩肥,可防止杂草种子侵入农田;合理的 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和施足底肥,促苗整齐、均匀、早发,达到以苗压草;合理 的灌溉技术掌握灌水深度以水压草,排水烤田可消灭水绵、藻类杂草的危害。

(3)生物防治利用杂草的天敌昆虫、病原菌、植物、动物等生物来抑制和 消灭杂草,投资少、经济效益高,无残毒积累,对人、畜安全。在釆用生物除草时, 要考虑所要防治杂草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然后决定防止该杂草的生物种类,我国 采用生物除草措施有:用斑水螟防稻田眼子菜,用鹅消灭烟草列当,用尖翅小卷 叶蛾防治稻田三棱草,用鲁保一号防治大豆菟丝子,用牛、羊、草鱼防治陆、水生 杂草。

(4)化学防治化学除草使用方便、见效快、防效好,可根治杂草;对作物安 全、成本低,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化学防治还可减少土壤耕作次数、节省能源、节 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化学除草也有副作用,如除草剂使用不当会对作物 造成伤害,长期使用会诱导杂草产生抗药性,高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过 长易对当茬和后茬作物造成伤害,有些有机磷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积累会间接影 响人体健康。因此,除草剂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规范使用,充分发挥除 草剂的优点,克服或避免一些不利因素。

除草剂的种类很多,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无机除草剂和有机除草剂。无机 除草剂用量大,选择性差,如氯酸钠、氨基磺酸铉、多硼酸钠等。有机除草剂选择 性强,用量少,除草效果高,目前绝大部分应用品种都是有机除草剂。其中有各 种类别的有机除草剂,如苯氧乙酸类、酚类、苯氧基及杂环氧基苯氧基丙酸类、三 氮苯类、取代脉类、磺酰脉类、咪哩嘛酮类、氨基甲酸酯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其 它类等有机除草剂。根据除草剂对作物与杂草的作用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 生性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在合适的用量下能消灭杂草而不伤害作物,大多数 有机除草剂都是选择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草苗不分,全部消灭,无机除草剂 多属灭生性除草剂,有些长残效性有机土壤处理剂也可作灭生性除草剂。根据 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可分为触杀性除草剂和传导性除草剂。触杀性除草剂 只起局部杀伤作用,不能在杂草体内传导,杂草接触药剂部分受害,未接触部分 则不易受害。传导性除草剂可被杂草吸收并在体内进行传导。根据使用方法可 分为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茎叶兼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主要喷布杂草幼 苗造成其死亡;土壤处理剂在作物播种前将药剂施于土壤,消灭杂草幼芽或由杂 草根部吸收造成幼苗死亡;茎叶兼土壤处理剂既可喷布杂草幼苗,又可作土壤处 理杀灭杂草。在实践中,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混合施用,往往具有明显的增 效作用。

除草剂的使用要根据作物种类及其生育期、杂草种类及大小和数量、气候条 件、土壤温度状况合理选用适宜的除草剂种类,用适宜的数量和浓度准确使用, 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6. 怎样掌握收获适期? 适期收获对作物产量、品质及收获效率都有良好的作用,也影响收获后产品 的贮藏效果。收获过程往往会受干旱、阴雨等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造成落粒、 发芽霉变、工艺品质(technical guality)降低等损失,并影响后季作物的适期播 栽。收获过早,种子或产品器官未达到生理或加工工艺成熟(technical maturi- ty),产量和品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掌握作物的成熟期和收获适期 极为重要。

不同作物的收获期,因作物种类、品种特性、休眠期、落粒性、成熟度和天气 状况而定。同一作物也因种植季节及地区、市场价格、贮藏久暂和运销远近而有 区别。一般掌握作物可利用部分的产量达最高时,养分的贮藏及主要成分达最 大时,可利用部分的成熟度适合人们需要时等原则为最适收获期。但有时也因 为在成熟时釆收极易损坏,整株作物产品器官先后成熟,作物产地至销地需较长 时间运输,产品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以提高品质,为了调节市场需要而获得较 高的经济效益等原因,在未达市场需要之成熟时,就已收获。

当作物达到适合收获期时,会在外观上,如色泽、形状等表现出该作物的特 征。因此,可根据作物的表面特征判断收获适期。

(1) 种子和果实类这类作物的收获适期一般在生理成熟期,如禾谷类、豆 类、花生、油菜、棉花等作物。禾谷类作物穗子各部位种子成熟期基本一致,可在 腊熟末期和完熟初期收获。油菜为无限花序,开花结实延续时期长,上下果荚成 熟差异较大,熟后果荚易开裂损失,以全田70%〜80%植株黄熟、角果呈黄绿 色、植株上部尚有部分角果呈绿色时收获,可达到“八成熟,十成收”的目的。棉 花因结铃部位不同,成熟差异大,以棉铃不断开裂不断采收为宜。豆类以茎秆变 黄,植株中部叶片脱落,荚变黄褐色,种子干硬呈固有颜色为收获适期。但如用 联合收割机收获,必须叶全部变黄、豆荚变黄、子粒在荚中摇之作响时,始能收 获。花生一般以中下部叶脱落、上部叶片转黄,茎杆变黄色,大部分荚果已饱满, 荚壳内侧已着色,网脉变成暗色时为收获适期。

(2) 块根、块茎类这类作物的收获物为营养器官,无明显的成熟期,地上 茎叶也无明显成熟标志,一般以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逐渐变黄,块根、块茎基本 停止膨大,淀粉含量最高,产量最高时为收获适期。甘薯的收获期要根据耕作制 度和气候条件,收获期安排在后作适期播种之前,气温降至15 C时即可开始收 获,至12 1时收获结束。过早收获降低产量,在较高温度下贮藏消耗养分多,过 迟收获,淀粉转化降低块根岀粉率和出干率,甚至遭受冷害降低耐贮性。马铃薯 在高温时收获,芽眼易老化,晚疫病易蔓延,低于临界温度收获也会降低品质和 贮藏性。

(3) 茎叶类甘蔗、麻类、烟草、青饲料等作物,收获产品均为营养器官,其 收获适期是以工艺成熟期为指标,而不是生理成熟期。甘蔗应在叶色变黄、下位 叶脱落,仅稍头部有少许绿叶、节间肥大、茎变硬,茎中蔗糖含量较高、还原糖含 量最低、蔗汁最纯、品质最佳时为收获适期。烟草叶片由下向上成熟,其标志为 烟叶内左右烟叶品质的成分最适当时,叶片由深绿变为黄绿,厚叶起黄斑;叶面 绒毛脱落、有光泽、茎叶角度加大、叶尖下垂,背面呈黄白色,主脉乳白、发亮变脆 即达工艺成熟期,可依次采收。麻类作物以叶部叶片变黄、下部叶脱落,茎稍带 黄褐色时,茎部纤维已充分形成,纤维量高,品质好、剥制容易即为收获适期。过 迟收获,纤维过度硬化,产量虽高,但品质变劣。青饲料作物收获期越早,产品适 口性越好,营养价值越高,但产量低,为兼顾产量与质量,三叶草、苜蓿、紫云英等 作物,最适收获期在开花初至开花盛期。

收获的方法有哪些?

收获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

(1) 刈割法禾谷类、豆类、牧草类作物适用此法收获。国内大部分地区仍 以人工用镰刀刈割。禾谷类则再行脱粒。油菜要求早晚收割运至晒场,堆放数 天待后熟后再脱粒。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釆用摇臂收割机、联合收割机收获。

(2) 釆摘法棉花、绿豆等作物收获用此法。棉花在棉铃吐絮后,分期分批 人工采摘,也可在收获前喷施乙烯利,然后用机械统一收获。机械收获要求棉株 一定的行株距、棉株生长一致,株高适宜,棉花吐絮期气候条件良好。绿豆收获 根据果荚成熟度,分期分批采摘、集中脱粒。

(3) 掘取法甘薯、马铃薯等作物,先将作物地上部分用镰刀割去,然后用 锄头挖掘或用犁翻出块根或块茎。釆用薯类收获机或收获犁,不仅收获效率高, 而且薯块损坏率低,作业前应除去薯蔓,但大型薯类收获机可将割蔓和掘薯作业

-次完成。甘蔗收获时先用锄头自基部割取蔗茎或快刀低砍,蔗头不带泥,再除 蔗叶、去蔗尾。也可用甘蔗收割机采收

收获物需要进行哪些粗加工?

6.9.2 收获物的粗加工

作物产品收获后、贮藏或出售前,进行脱粒、干燥、去除夹杂物、精选及其他 处理称为粗加工(primary processing)。粗加工可使产品耐贮藏,增进品质,提高 产品价格,缩小容积而减少运销成本。

6.9.2.1 脱粒

脱粒(threshing)的难易及脱粒方法与作物品种的落粒性有关,易落粒的品 种,容易自行脱粒,易受损失。脱粒法有简易脱粒法,使用木棒等敲打使之脱粒, 如禾谷类及豆类、油菜等多用此法;机械脱粒法,禾谷类作物刈割后除人工脱粒 外,可用动力或脚踏式滚动脱粒机脱粒。玉米脱粒,必须待玉米穗干燥至种子水 分含量达18%〜20%时才可进行,可用人工或玉米脱粒机进行。

6.9.2.2 籽粒干燥

干燥(drying)的目的是除去收获物内的水分,防止因水分含量过高而发芽、 发霉、发热,造成损失。干燥的方法有自然干燥法和机械干燥法。

自然干燥法(natural drying)分为平干法、立干法和架干法。平干法将作 物收取后平铺晒干,扬净。禾谷类、油料作物均用此方法。立干法在作物收获后 绑成适当大小之束,互相堆立,堆成屋脊状晒干,如胡麻等作物用此法。架干法 先用竹木造架,将作物绑成束,在架上干燥。

机械干燥法(mechanical drying)传统的自然干燥易把灰尘和杂质混入谷 物中,晒场不足,收获期遇雨,谷物很难干燥,造成损失。机械干燥法可节省劳 力,干燥机可日夜操作,缩短干燥时间,可干燥至所需的水分含量,品质容易控 制。干燥机械有箱式干燥机和循环式干燥机两种。箱式干燥机容量少,适宜农 民使用。循环式干燥机可用于农场作物干燥量大的生产单位。

6.9.2.3 去杂

收获物干燥后,除去夹杂物,使产品纯净,以便利用、贮藏和出售。去杂的方 法通常用风扬、利用自然风或风扇,除去茎叶碎片、泥沙、杂草种子、害虫等夹杂 物。

6.9.2.4 分级、包装

农产品分级(grading)包装(packing)标准化,可提高产品价值,更符合市场 的不同需要,尤以易腐性产品,可避免运输途中遭受严重损害而降低商品价值。 棉花必须做好分收、分晒、分藏、分轧、分售等“五分”工作,才能保证优质优价,既 提高棉花的经济效益、又符合纺织工业的需要。

6.9.2.5 烟、麻类粗加工

烟、麻类作物产品必须经初步加工调制才能出售。烟草因种类不同,初制方 法也不同。晒烟是利用自然光、温湿度使鲜叶干燥定色,有的还要经发酵调制, 产品可直接供吸用,也可作为雪茄烟、混合型卷烟的原料。烤烟主要是作香烟原 料,利用专门烤房干燥鲜叶,使叶片内含物转化分解,达到优质。

麻类如黄麻可生剥皮或滬洗晒干,芒麻需剥皮后浸泡一段时间、出壳、去浆 叶、晒干、去杂质、按纤维长度分级扎成捆。

17.怎样进行粮食作物

6.9.3.1粮食作物的贮藏

大量种子或商品粮用仓库贮藏。仓库必须具备干燥、通风与隔湿等条件,构 造要简单,能隔离鼠害,内窗能密闭,以便用药品熏蒸害虫和消毒。

(1)谷物水分含量谷物的水分含量和能否长久储存关系密切,水分含量 高,呼吸加快,谷温升高,霉菌、虫害繁殖也快,助长粮堆发热而使粮食很快损坏。

一般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小麦、大麦等的安全贮藏水分含量 必须在13%以下,油料籽粒8%~10%以下。

(2)贮藏的环境条件空气中的温度对谷物的含水量影响很大,空气湿度 低时,谷物内的水分向外散失,谷物的含水量下降;空气湿度高时,谷物吸湿,含 水量就增高。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谷物的吸湿量和散湿量相等,水分含量不 再变动,此时的谷物水分称为平衡水分。谷物的吸湿、散湿对储粮稳定性有密切 关系,控制与降低吸湿是粮食贮藏的基本要求。一般经验,与相对湿度75%相 平衡的水分含量为短期储藏的安全水分最大限量值,与相对湿度65%相平衡的 水分含量为长期贮藏的安全水分最大限蚩值。

温度对储存谷物的影响与含水量同样重要,水分含量与温度两因素,大体上 可决定谷物的安全储存期限。高温会加速害虫、微生物和谷物的呼吸速率。温 度在15 I以下昆虫和霉菌生长停止,30X3以上生长繁殖加快。谷仓内谷温必须 均匀一致,否则,会造成谷物间隙的空气对流,使相对湿度变化,形成水分移动。 新谷物入仓应与仓内原有谷物温度相同,以免含水量变化,造成谷物的损坏。

(3)仓库管理谷物入仓前要对仓库进行清洁消毒,彻底清除杂物和虫害; 仓库内应有仓温测定设备,随时注意温度的变化,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固定时间 记录仓温;在入仓前和储存期间定期测定水分,严格保持谷物含水量在13%以 下;注意进行适度通风,以均匀和降低谷物温度,避免热点的产生和去除不良气 味;谷温高于气温5 C以上且相对湿度不太高时,开动风机通风;注意防治仓库 害虫和霉菌,密闭良好的仓库用熏蒸剂熏蒸。熏蒸、低水分含量和低温储存是控 制害虫和霉病的有效方法。另外,还要消灭鼠害。

和薯类作物的安全贮藏?

鲜薯贮藏可延长食用时间和种用价值,是薯类产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薯块 体大皮薄水分多,组织柔嫩,在收获、运输、贮藏过程中容易损伤、感染病菌、遭受 冷害,造成贮藏期大量腐烂,薯类的安全贮藏尤为重要。

(1)薯块质量薯块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收获前受过水渍、冷害、破伤、 病虫危害的薯块,入窖贮藏后,生理活动异常,抗病力降低,易被病虫侵染引起烂 薯,不宜贮藏。精选薯块,选用无伤、无病虫危害、新鲜健康完整的薯块,确保良 好的贮藏品质,是安全贮藏不可缺少的措施。

(2)贮藏的环境条件 甘薯贮藏期适宜温度为10-14 t,低于9 C会受冷 害,引起烂薯;相对湿度维持在80%-90%最为适宜,相对湿度低于70%时,薯 块失水,发生皱缩、糠心或干腐,不能安全贮藏。马铃薯种薯适宜温度应控制在 1~5 C之间,最高不超过7 食用薯应保持在10 I以上,相对湿度85% - 95%O

(3)贮藏方法贮藏窖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基本要求是保温、通风换气性能 好,结构坚实,不塌不漏,干燥不渗水以及便于管理和检査。在南方薯区,甘薯窖 藏的形式有高温大屋窖、山洞窖、地下浅棚窖和平温窖等。马铃薯有夏贮和冬 贮,夏贮主要解决通风降温问题,可在阴凉地点架藏或竹楼贮藏。冬贮一般采用 沟贮,保持温度在1〜5 C之间,春季温度回升时,调节贮藏温度不高于10 Vo 冬贮也可在室内温暖处进行堆贮或架贮。

(4贮藏期内管理在贮藏初、中、后期,由于薯块生理变化不同,要求的温 湿度不一样,外界温湿度的变化,也影响窖内温湿度。入窖初期管理以通风、散 热、散湿为主,当窖温降至15 X:以下,再行封窖;中期在入冬以后,气温明显下 降,管理以保温防寒为主,要严密封闭窖门,堵塞漏洞,使窖温保持在10-13 X: 之间,严寒地区应在窖四周培土,窖顶及薯堆上盖革保温;后期开春以后气温回 升,雨水增多,寒暖多变,管理以通风换气为主,稳定适宜窖温,使窖温保持在10 ~13 C,还要防止雨水渗漏或窖内积水。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1.种植制度的概念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是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的核心部分,指一 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它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粮 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等),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是作物 组成及其配置,即作物布局问题;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一 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取什么样的种植 和特点有哪些?

(1) 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能持续增产稳产 并提高经济效益。

(2) 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为基础决定作物分布的因素除进化外,还有气 候、地学因素等。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当地的 自然资源优势。

(3) 以多元多熟种植为途径如采用适宜的复种、间(混)、套作等种植方式 和技术,协调种植业内部粮、经、饲作物的关系,夏粮与秋粮的关系,主粮与辅粮 的关系等。

(4) 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能合理利用当地社会经济资源,协调国家、地方 和农户之间对农产品的需求关系,促进畜牧业以及林、渔、副等业的全面发展。

(5) 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作物布局的原则如何?

(1)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区域发展。根据国家计划和生产任务,结合本单位 的具体条件和发展方向,确定本单位各种作物,特别是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比 例。要充分关心群众生活,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三兼 顾。还要考虑扩大再生产对种子、肥料、饲料及副业原料的需要,经济收益,公共 积累等方面的需要。某些工业原料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等要求气候、土壤严 格,栽培技术也较复杂,可以适当集中管理,有些地区可建立某种作物的集中生 产基地,有利于经营种植,发展商品生产。

(2) 掌握作物和品种特性,因地因土种植。作物布局要考虑到作物生产的 严格季节性和强烈的地域性。气候和土壤具有地带性,地带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平面分布,一是垂直分布。按照气象学规律,随着地势每升高100 m,年平 均气温下降0.5-0.6 r ;纬度每增高1 r,年平均气温下降0.5-0.9 ICo作物 和熟制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垂直分布大致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平面分布规律 相似。

在同一气候地带,因阳坡、阴坡不同以及地形土壤差异,作物分布也有不同。 局部地形的变化,造成不同部分的土壤类型与水、肥、气、热条件的差异,影响作 物的分布。南方地区的低山丘陵,上部由于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土层薄,缺水缺 肥,一般为宜林宜牧地,不宜辟为耕地。中部坡地,水肥条件中等,土层较厚,宜 种植早熟或较耐旱的作物,如早玉米、早大豆、甘薯、花生、大麦等。坡地下部以 及丘陵之间的冲田,土层厚,比较肥沃,为良好耕地,多种植棉花、玉米、小麦等, 有水利灌溉条件,则辟为水田,种植水稻。冲田或垄田也有上、中、下部位的不 同。以上说明,即使在一个生产单位,由于微地形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环境条件, 布局作物时必须考虑。

(3) 适应生产条件,缓和劳畜力、水肥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条件主 要包括水利、肥料、劳力和农机具。水利条件是决定水旱作物比例的重要依据。 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条件下,自然条件相同,劳力负担的面积则是决定熟制比例 的主要依据。作物种类的合理安排和品种的巧妙搭配可以调节忙闲,错开季节, 合理利用水肥及劳畜力。

(4) 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核心就是养地水平与用地水平相适应。用地水平高,复种指 数高,需肥面积大,则必须有相应的养地措施。要估算养分的收入与支出,力求 达到作物内部的综合平衡。

(5) 坚持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种加结合,实现农业全面发展。要考虑农业 全面发展,应以一业为主,各业配合,组成适合该地区的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温度与作物布局

在研究作物布局时,常用到的温度指标有:NO C积温,喜凉作物生长的起 止温度;210 C积温,喜温作物生长的起止温度;无霜期的长短;某些界限温度, 如冬月极端最低均温-20~ -24 C为冬小麦北界,最热月平均温度N18 C为 喜温作物的分布下限等。

根据Vant Hoff's定律,温度每升10 C ,可使作物的反应速率增加二三倍。 但温度不是越高越好,超过一定的温度作物生长减慢(图7-1)。同时,作物生 长所需积温差别甚大(表7-1),根据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

喜凉作物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一般需^10 t积 温1 500-2 000 r,有的只需900-1 000 r,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一般生长盛期 适温为15-20 to喜凉作物在种植制度中起着两方面作用:一是在无霜期较短 的北方或者南方山区作主导作物用,二是在暖温带或亚热带作复播或填闲作物 用。除了某些粮食、纤维作物外,一些饲料绿肥作物能够在谷物不能生长的低温 下生长或成熟,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黑麦甚至可耐-25 I。这类作物的耐寒品种在长城以南一般 可安全越冬。有些耐寒油菜品种在早播情况下可在华北勉强越冬,但大面积也 难以越过黄河。喜凉耐寒作物向南移则适应性渐减。

喜凉耐霜型作物如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 以及喜凉饲料绿肥(如毛苕子、草木樨)等,生育盛期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15〜 20 X2 ,12-18 C能正常生长,生物学最低温度(也即适于生长的起点温度)在2 ~8 C之间,不怕轻霜,可耐短期-5〜-8 C低温。马铃薯、蚕豆以及某些谷、 糜品种也较耐凉,但耐霜能力不如油菜、豌豆等,一般只耐0~ -4 P低温。

有的作物苗期较耐低温,但生殖生长期则降低了耐低温能力。例如豌豆苗 期一般可耐-5~ -6 C低温,但花期忌霜。有些作物生长期短,出苗后60-80 天即可成熟或收割,如养麦、糜子、粟、早熟马铃薯、小油菜、芥菜以及某些蔬菜、 饲料绿肥作物,可作填闲或救荒作物用。

喜温作物我国多数地区气候温暖,故喜温作物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这 类作物生长发育盛期的适温为20-30 t,需>10 X:积温2 000-3 000 C,不耐 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温凉型、温暖型和耐热型。

温凉型作物如大豆、粟、甜菜、红麻等,适宜的生长温度20〜28 1上下,需2 10C积温1 800~2 800 C。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 度与玉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大豆,但当 温度下降到15 C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温暖型作物的生长适温为25~30 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黄麻、菌麻、田普均属此类。温度过低生长慢,生殖 生长受阻。例如水稻<18〜20P,则往往不抽穗、开花不实,造成祖粒翘穗。温 度超过30 C以上也往往对一些喜温作物不利。耐热型作物有高粱、花生、烟草、 苜蓿等,但它们可以忍受更高一点温度,高粱的耐热能力就比玉米强,可耐40X2 高温,烟草的适宜温度为22 C左右,但可耐35-37 t高温。苜蓿耐寒能力较 强,但它在灌溉条件下也耐高热,南瓜、西瓜、甜瓜等可耐35 C以上高温。甘蔗 在35C时蔗茎伸长最快。

(2)光与作物布局

从全球范围来看,光的分布决定了热量的分布,因而也间接地对作物分布起 重要作用。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C3.C4作物 C4作物包括玉米、高粱、甘蔗等,约占世界栽培作物面积的 30%,其中一半是玉米。这些作物主要分布在辐射量大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其 特点是光饱和点高,光合效率高,CO?补偿点低(体积分数5~10 W/L),水分利 用率高。但C,作物不适于弱光与低温地区,在这些地区,产量可能还低于C,作

G作物包括各种麦类、薯类、水稻、棉花、甜菜等,约占世界栽培作物面积的 70% „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以温带居多(如麦类),热带、亚热带也有(如水 稻、花生等)。其特点是光饱和点低,光合效率相对c4作物低,CO2补偿点高,中 低温条件下表现出更广的适应性。

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一般耐荫作物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低,而喜光作物则 相反。现在栽培的大田作物绝大部分是喜光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 豆、粟。它们在大田条件下,光合产物随光强增加而增加。但不同作物的光饱和 点和光合强度是有区别的,a作物的光合强度高,C3作物较低。相对来说,大 豆、马铃薯、豌豆等作物较耐荫,作物布局时可安排在阴坡种植,在间套种布局中 也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 在改变作物结构时常常引入其他地方的作物或 品种,这时就需考虑到作物的光周期特点。比如小麦在日照长度超过12 h条件 下才能开花,所以称为长日照作物,类似的有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 菜等,多分布在北部,它们在赤道附近不开花。反之,有些作物在短于某种日照 长度界限下才能开花,称为短日照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水稻、甘蔗、甘薯等, 短日照作物多分布在南部或赤道附近。还有一类植物或品种对日照长度不敏 感,四季均可能开花,称为中性植物,如番茄、黄瓜、菜豆以及水稻、棉花、烟草等 的一■些品种。

(3)水分与作物布局

水与作物布局关系极大。在相同的热量带内,由于降水量及其季节分布不 同,造成了作物分布的巨大差异性。这里只讲述大田作物对水旱的适应性。

喜水耐涝型最典型的作物是水稻,因为有通气组织,细胞间隙达到25%, 喜淹水,所以在我国年降水量800 mm以上的地区才盛产水稻。双季稻则主要 分布在降水量1 000 mm以上的地方。

喜湿润型需水较多,喜土壤或空气湿度较高,如陆稻、燕麦、烟草,许多叶 菜、根菜类也喜湿润,如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适宜的空气湿度为75% ~ 95 % o

中间型许多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属此列,它们既不耐旱, 也不耐涝,一般前期较耐旱,中后期需水多。如小麦、玉米苗期适于50%-60% 田间持水量的土壤水分,中后期则需水70%〜80%,它们在干旱少水地区也可 生长,但产量不高不稳。这类作物一般不耐涝,尤其是苗期怕涝。

耐旱怕涝型这类作物较耐旱,但怕涝,适宜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生长, 如粟、甘薯、黍、苜蓿、芝麻、花生、黑豆等。

耐旱耐涝型这些作物既耐旱又耐涝,适应性很强,在水利条件较差的易旱 地和低洼地都可种植,并可获得一定产量,如高粱、田菁、草木樨等。

避旱涝型有些作物本身没有耐旱或抗涝能力,但可以躲避它。例如粟、养 麦、绿豆、饲料绿肥等短生作物,无雨时可等雨播种,并在短时间内完成生活史。

(4) 土壤与作物布局

评价一个地方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以及作物的适应性,不能只凭一个指标,例 如土壤有机质或氮磷钾含量的多少,而要从土层厚度、质地、养分、酸碱度、持水 特性、地下水位以及作物对肥料反应特点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一个重要的土壤物理性状,它影响到土壤水分、空 气、根系发育和耕性。大致是质地从粗到细,保水保肥能力增强而透水速率减 少。土质太细,土粒太小,根毛生长受阻。土粒太粗、土质太大则保水保肥能力 差,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根据作物对土质的要求和相对适应性,可分为适砂土型 作物、适壤土型作物和适粘土型作物。砂土质地疏松,总孔隙度小,但大孔隙多, 蓄水量小,蒸发量大,保水保肥性差,肥力较低,土壤升温快,昼夜温差大。适宜 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生长,瓜类也很适宜,且品质优良。壤土质地较松,通 透性好,土壤肥力较高,适宜大部分作物生长,包括棉花、小麦、大麦、油菜、玉米、 豆类、麻类、烟草等。其中,小麦、玉米适宜偏粘的壤土。粘土一般有机质含量较 高,潜在肥力高,但供肥缓慢,不发苗,适宜水稻种植。

酸碱度(pH)和盐度我国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石灰性土壤与盐渍化土 壤。不同的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宜酸性作物适于pH在5.5-6.0 之间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如养麦、马铃薯、燕麦、甘薯、黑麦、油菜、烟草等。宜中 性作物适于在pH6.2~6.9的土壤中生长,如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油菜、大 豆、亚麻、棉花、水稻、高粱等。宜碱性作物能够在pH>7.5的碱性土壤中生长, 如苜蓿、棉花、甜菜、苕子、高粱等。耐盐作物如向日葵、高粱、苜蓿、苕子等耐盐 性较强;棉花、甜菜、油菜、黑麦、黑豆等耐盐性中等;糜、小麦、甘薯、燕麦、马铃 薯、蚕豆等不耐盐或忌盐。

土壤肥力根据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适应性,可分为三种类型:耐瘠型、耐肥 型和中间型。耐瘠型作物有三种,一是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 科绿肥等。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三是根系 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如大麦、养麦等。耐肥型作 物根系强大,吸肥多,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如小麦、玉 米、杂交水稻、粳稻等。中间型作物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 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如柚稻、粟等。

养地与耗地人们往往从作物对土壤养分的消耗程度上,把作物分为养地 作物与耗地作物,习惯地称豆科作物为养地作物,称禾本科作物为耗地作物。其 实在两者之间还有一类兼养地作物。养地作用显著的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如苜 蓿、三叶草等,这些作物的特点是固氮能力强,根冠比大。一般一年生豆科或禾 本科作物的根冠比大致是1:8〜1:10,而苜蓿则高达1:3,因而有利于促进土壤 有机质的积累。耗地作物一般指禾本科作物。它消耗土壤或肥料中较多的氮 素,种植这些作物后,若不施氮肥的话,土壤氮平衡是负的。禾本科作物在生长 过程中固定了空气中大量的碳,通过根茬或秸秆可以把这些碳投入到土壤中去, 因而有助于维持或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水平。兼养地作物指有的作物虽不能固 氮,但因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返回田地的物质较多,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氮 磷钾等养分的消耗,或增加了土壤碳素。例如人们从棉花、花生、油菜中取走的 东西是纤维和油(主要是碳),其他的茎、叶、饼等副产品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还田, 从这个意义讲,就起了养地的作用。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其价格因素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对 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又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农产品 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二个部分:一是自给性的需求,即生产者本身对粮食、饲料、燃 料、肥源、种子等的需要;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定购的 粮食及各种经济作物产品,农民自主出售的商品粮及其它农产品。在一些发达 的国家,农产品主要是以商品的形式供应市场。在我国,由于农业社会结构中, 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村,耕地又相对分散,因此农产品中的粮食主要是满足生产 者的自给性需求,粮食的商品粮比例一般为35%左右,完全以商品形式出售或 定购缴的主要是经济作物。

为满足社会需求,根据国家、地方的统筹安排,用价格这一杠杆来调节作物 布局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例如,国家采取的粮食保护价格收购政策,对确 保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再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出口农业和大都市 周围的一些菜篮子农业的发展非常迅速,除了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有关外, 价格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的 因素。例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较低,交通、信息等产业落后, 因而生产区域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现象尚不太明显,'‘小而全”的作物布局仍在 全国农村占有优势,并且这种局面还将延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作物布局 有一定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在自给性经济条件下充分保障供给,有利于全年均衡 地利用劳力等社会资源,并可增加生产与收入的稳定性和减小风险等。但其不 利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作物布局“小而全”,面面俱到就很难进行专业化生产, 因而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的商品率低,扩大再生产慢。随 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作物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将是一个 不可避免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商品性较强的经济作物而言尤其如此。

除了经济、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因素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在较大程 度上改变作物布局。如由于新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水稻、玉米种植区域 的北移和向高寒山区的扩种,有效地增加了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

另外,饮食结构的习惯及其变化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作物布局产生一定影响。 如近20年来啤酒销量的迅猛增加,大城市居民开始食用面包等的变化,都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作物布局。

3.什么是复种

及复种指数含义?

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在不同田块上一年内可有不同的作物复种次数。 为表明大面积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 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公式为: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鷲描寳面积X 100%

式中:“作物总收获面积”包括绿肥、青饲料作物的收获面积在内。根据上 式,也可计算粮田的复种指数以及其他类型耕地的复种指数等。国际上通用的 种植指数其含义与复种指数相同。套作是复种的一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而间 作、混作则不计。

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种植的 季数。如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五年四熟等都称为熟制,其 中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熟制,如前三种,又统称为多熟制。

5.请述复种效益原理。

(1)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在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下,一年种植 一季水稻,一般全生育期为150丄180天左右,其最适最大叶面积指数为7.5左 右,在孕穗前后的一个月左右,如果把理论最适叶面积系数(4.5)算入其内,其最 适叶面积生长期约为100天,即在单季稻中有1/3~2/5的生长季节不能很好地 利用太阳光能,全年还有180〜200天的光能未被利用。若增加复种,改一季稻 为麦稻两熟或双季稻,乃至两熟改三熟,光能有效利用的时间大大增加,光能利 用率得以提高,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任何一种作物,叶面积指数在生育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苗期较小,随着植 株变大而增加,到了生育后期又变小,因此光能利用率也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同一作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由于叶面积指数高峰期延续时间长,光能利用率相 对提高,从而产量也较高。同一品种由于茬口不同,播种季节早晚不同,生育期 长短也有变化,因此也影响光能利用率。

在实践中,增加复种次数,一般都是延长了总的有效生育天数,并且充分利 用了光合效率最佳的季节。有的复种方式在上下两季作物之间,用育苗移栽或 套作的方式,可减少后作苗期和前作生长后期地面漏光的损耗。在栽培管理正 常的情况下,总是两熟制比一熟制高,三熟制比二熟制高,因此总的光能利用率 也相对较高。

(2)有利于热量的集约利用要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首先必须 有一定的热量资源作保证。热量资源可以用生长季节的长短来表示,分为5级: 特早熟,短于85天;早熟,85〜115天;中熟,115-145天;迟熟,145-175天;特 迟熟,175天以上。因此,一年一熟的生长季节有限,而复种可提高生长季节的 利用率(表7-3)复种多熟制在前作收后到后作种前,是农耗期,在季节较紧的地区,应尽量 压缩农耗期,延长作物有效生长期,可采取移栽、套作、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提 高热量利用率。

(3)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我国是季风气候,夏雨多于冬雨,夏季(6~8月) 降水占全年的53.3%,冬季(12~翌年2月)只占8.6%,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占 78.5%,冬半年(秋分至春分)占21.5%。我国复种形式是夏季种植需水量较大 的作物,冬春种植需水量较小的作物。与一年一作相比,一年二作几乎增加了一 倍的耗水量,因而充分利用了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降水与灌溉水。大致上, 我国年降水量600-2 000 mm的地区或有灌溉的地区,都宜发展复种,而且我 国降水的地带分布与季节搭配大致与热量一致,由北向南递增,基本上是雨热同 季,这些对复种都是有利的。但由于多熟耗水分多,故多数地区仍需补充灌溉。

6. 请述间、套作技术的特点

(1)生态适应性的选择各种作物及品种均要求相应的生活环境。在复合 群体中,作物的相互关系极为复杂。为了充分发挥间(混)、套作复合群体内作物 的互补作用,缓和其竞争矛盾,需要根据生态适应性来选择作物及其品种。生态 适应性是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这是由生物的遗传性所决定的。如果生 物对环境条件不能适应,它就不能生存下去。一个地区的环境条件是客观存在 的,有些虽然可以人为地进行改造,但是比较稳定的大范围的自然条件是不易改 变的。因此,选择间(混)、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 条件的适应性在其共生其间要大体相同,特别是生态类型区相差甚远而又对气 候条件要求很严格的作物更是如此。

根据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能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内的高斯原理或竞争 排除原理,合理地选择不同生态位的作物或提供不同生态位条件是取得间(混)、 套作全面增产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在生态适应性大同的前提下,还要生态适 应性小异。譬如小麦和豌豆对于氮素,玉米和甘薯对于磷钾肥等,在需要的程度 上都不相同,它们种在一起趋利避害,各取所需,能够较充分地利用各种生态条 件。

(2) 特征特性对应的选配所选择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要相互适 应,以有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例如,植物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 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农 民群众形象地总结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长一短,一早 一晚”。

间(混)、套作作物的特征特性对应,即生态位不同,它们才能充分利用空间 和时间,利用光、热、水、肥、气等生态因素,增加产量和效益。在品种选择上要注 意互相适应,以进一步加强组配作物生态位的有利差异。间(混)作时,矮位作物 光照条件差,发育延迟,要选择耐阴性强而适当早熟的品种。套作时两种作物既 有共生期,又有单独生长的阶段,因此在品种选择上与间(混)、套作既有相同的 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一方面要考虑尽量减少上茬与下茬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要 尽可能发挥套种的增产作用,不影响其正常播种。

(3) 要求经济效益高于单作间(混)、套作选择的作物是否合适,在增产的 情况下,也要看其经济效益比单作是高还是低。一般说,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才能 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和推广。如我国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间作大豆、麦棉 套作和粮菜间作等。如果某种作物组合的经济效益较低,甚至还不如单作高,其 面积就会逐渐减少,而被单作所代替。

以及间、套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7.3.1.2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评价间混套作在生产中的意义,可以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兼有 其他方面的作用。

(1) 增产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促进 增产高产的优越性。从自然资源来说,在单作的情况下,时间和土地都没有充分 利用,太阳能、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定的浪费,而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 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 多的作物产品。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我国人均耕地少,但劳力资源丰富,又有 精耕细作的传统,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 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集约、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 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7.什么是土地当量比?

生产中,由于不同作物所要求的行距不同,在间、混、套作中各种作物的行距 往往又常变动,因此如何计算复合群体中各种作物占有的面积,难以给予公认的 统一标准。

近来,国际上采用土地当量比来反映间、混、套作的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当量比(LER/LE)即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 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其公式为:

式中:匕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中的i个作物的实际产量;Y“代表该作 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的产量。

9.轮作的作用有哪些?

作物生产中是否需要轮作主要取决于前后茬作物的病虫草害和作物的茬口 衔接关系,而茬口的衔接还与各作物的用养关系、种收时间有关。

(1) 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 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如果连续种植同种作物, 通过土壤而传播的病害,如水稻纹枯病、小麦全蚀病、棉花黄枯萎病、油菜菌核 病、烟草黑胫病、谷子白发病、甘薯黑斑病必然会大量发生。实行抗病作物或非

寄主作物与感病作物轮作,使病原菌得不到寄主,改变其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组 成,使之不利于某些病虫的正常生长和繁衍,从而达到减轻农作物病害和提高产 量的目的。

一些作物的伴生或寄生的杂草,如稻田里的稗草、麦田里的燕麦草、粟田里 的狗尾草等,不仅生活习性与相应作物相似,甚至形态也相似,所以难以根除。 一些寄生性杂草,如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瓜列当等连作后更易滋生蔓延,不 易防除,而轮作则可有效地消灭这些杂草。

(2) 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各 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的养分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 也不相同(表7-4)。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与其他作物相比,对氮、磷和硅的吸收 量较多;豆科作物能固氮,而磷的消耗量却较大;块根块茎类作物吸收钾的比例 高,数量大,同时氮的消耗量也较大;纤维和油料作物吸收氮磷皆多。如果连续 栽培对土壤养分要求倾向相同的作物,必将造成某种养分被片面消耗后感到不 足而导致减产。因此,通过对吸收、利用营养元素能力不同而又具有互补作用的 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可以协调前、后茬作物养分的供应,使作物均衡地利用土 壤养分,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生产潜力。

不同的作物需要水分的数量、时期和能力也不相同。水稻、玉米和棉花等作 物需水多,谷子、甘薯等耐旱能力较强。对水分适应性不同的作物轮作换茬能充 分合理地利用全年自然降水和土壤中贮积的水分,在我国旱作雨养农业区轮作 对于调节利用土壤水分,提高产量更有重要意义。如在西北旱农区,豌豆收获后 土壤内贮存的水分较小麦地显著增多,使豌豆成为多种作物的好前作。

各种作物根系深度和发育程度不同。水稻、谷子和薯类等浅根性作物,根系 主要在土壤表层延展,吸收利用上层的养分和水分;而大豆、棉花等深根性作物, 则可从深层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分。所以不同根系特性的作物轮作茬口衔接合 理,就可以全面地利用各层的养分和水分,协调作物间养分、水分的供需关系。

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 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但不同的作物补充供应的数量不同, 质量也有区别。如禾本科作物有机碳含量多,而豆科作物、油菜等落叶量大,且 还能给土壤补充氮素。有计划地进行禾、豆轮作,有利于调节土壤碳、氮平衡。

轮作还具有调节改善耕层物理状况的作用。密植作物的根系细密,数量较 多,分布比较均匀,土壤疏松结构良好。玉米、高粱根茬大,易起坷垃。深根性作 物和多年生豆科牧草的根系对下层土壤有明显的疏松作用。据山西省农科院调 查,苜蓿地中的水稳性团粒比一般小麦地增多20%〜30%。土壤物理性质的改 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3)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 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协调、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 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 金等社会资源,还能错开农忙季节,均衡投放劳畜力,做到不误农时和精细耕作。 合理轮作还是经济有效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在澳大利亚的Ka- mala,羽扇豆在小麦轮作中的效果相当于施用氮肥80 kg/hn?,也就是说在小麦 之后种小麦,需施氮肥80 kg/hn?,才能获得与羽扇豆茬小麦相等的产量。这说 明并不要特殊的投资或增加劳力,只是把作物合理换茬,就可以获得比连作更高 的效益,国内外大量的生产实践和长期试验(美、英、俄、日等国内均进行过连续 十年或几十年的轮、连作试验)结果,均给予了有利的证明。

10.连作危害的原因是什么?

15.请述生态农业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互相作用,使农业生产陷入难以自拔的恶 性循环之中。为摆脱农业面临的困境,近20年来,世界各国涌现了多种多样的 农业经营方式,以期代替西方现代农业模式,即替代农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

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人为干预,利用生 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而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该系统 不仅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它受到自然生态规律 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

与持续农业的概念及建设原则。

持续农业是釆 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 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 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 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

必须遵循生产、经济和生态均衡持续发展的原则,

遵循科技发展 与持续发展同步的循序渐进原则,

遵循单项技术创新与多项技术综合的技术集 成原则,

遵循因地制宜的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范秋明,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9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