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三要素(说说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归纳能力)

四川小唐
说说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归纳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归纳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怎样获得总结归纳能力呢?

说起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总结归纳能力,指的是通读一篇文字,然后能够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出这篇文字的内容,并且能够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最简单的记叙文为例,通常按照记叙文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概括出全文。

但是,孩子要深刻理解出作者写这件事情,想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就需要费一番功夫了。

首先,孩子可以在字里行间找到带有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表达严肃、认真或者愉快的一个人物神情、态度,然而有时候,在这些浅层含义里,还有深意,能够把深意挖掘并完整精准的表述出来,才能说是彻底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如果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每道阅读理解题目都被扣掉一分,那问题就是出在这个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表达上。不准确地表达或者漏答了一层含义。

孩子因不准确表达和漏答,造成的失分严重问题,也曾经困扰了我家孩子很长时间。一篇阅读理解题目下的每个小题目被扣一分,那每篇阅读便被扣掉了3-4分,综合起来,一份卷子被扣掉10分左右。

如何克服这个难题?最初我总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办,我无法直接告诉小孩子怎样不漏答和答题准确,在我的印象里,表达能力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小孩子多看书,提高阅读量,他的表达能力应该自然就会好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老师的答案出来,他可能知道自己因为落了一个知识点,或者说他表达得不够准确而被判失分。但他再遇到同样类似的问题,还是照样漏答或答不准。原因在于他并没有彻底认识到他理解的误差。

其实,答题不准确失分,可能是因为孩子对同义词的理解存在偏差。同义词虽然意思相同,但表达深度会有区别,就像“同意”“赞成”两个词一样,这两个词还是有情感深浅在里面的。类似的词汇在用于回答作者情感题目时,就容易产生不同的效果,准确与不准确的差别会造成得分会有差别。

如果平时,孩子多关注这些细微的差异,区分不同词的深层含义,再答题就会有改进。

还有一个办法,便是多积累相关词汇,注意有意识地区分同义词,会有助于准确表达进行答题。

再有,答题漏答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原文里没有直接出现一个这样的词汇,这漏答的一点要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自己总结并准确表达出来。此类题目便是要多练习多揣摩才能不漏答。

比如像下面这样一句话:

父亲一字一顿地说:“儿大不由爹呀,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以后的路怎么走自己看着办吧。”

作者写上面这样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

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总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合适的时机。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作者又是在表达什么?

如果试着解释第一个例子,能够读出父亲的无可奈何,也能读出父亲的尊重,还有疼爱,便是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如果试着在第二个例子里,可以了解作者通过排比,想深入地说明等待是很多人的常态,排比加强了说明,也暗含了作者对这种状态的惋惜之意,希望引起读者留意关注到这种状态并加以改进的殷切期盼之情,是不是答题就完整了?排比本身作用在于强调表达,更清晰地表达事实,也带有感情在内。如果答题仅仅说明,这是排比,气势更强,肯定漏掉了答题的核心内容。围绕内容,展示分析,是为了情感服务。

好了,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具体的练习。孩子明白了他问题的具体关键缺陷,便可以抓住这个缺陷加以解决,然后由点及面,一一解决所有问题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行之至恒,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