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象征着什么意义(七夕节的源流与真实文化内涵)

夏星

◎岚源

七夕节的源流与真实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生产的自然分工方式便是男耕女织,牛郎织女的传说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这个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也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朴素的观念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人们认为,牛郎和织女对应着天上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关于这两颗星,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小雅·大东》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译为现代语便是:“高高天上有银河,河水若镜闪亮光。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忙。织女虽然七换位,不能织作布纹样。牵牛星儿亮晶晶,不能拉车难载箱。”这首诗反映了古人对星象变化的认识,再与民间传说相结合,便成为流传千古的浪漫故事。

七夕节的源流与真实文化内涵

织女心灵手巧,从古至今,“乞巧”实际上是七夕的重要节俗,而“穿针乞巧”则为其代表。在古代,每逢七夕之夜,按照传统,凡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其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其赋予自己智慧和精巧的女红技艺。她们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传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之后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如唐朝王建有诗句“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除此之外,古往今来,全国各地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妇女洗发、拜“七娘妈”等诸多习俗,各自也都有不同的纪念意义,可谓蔚为大观。但时至今日,不少七夕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不少商家营销宣传活动的推动,这一说法更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如今情侣选择在七夕节领结婚证的不在少数,而过一个浪漫的“中国情人节”更让很多沐浴爱河的青年男女为之精心策划准备,以期留下美好的记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回归,不可否认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更要全面认识七夕,让七夕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得到传承。

七夕节的源流与真实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岚源zaxh,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8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