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杨修为何遭曹操诛杀?

中关村在线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人登上历史舞台,其中不乏有绝顶聪明之人,比如诸葛亮、郭嘉等,其中有个人也属于这类高智商之人,但他给后世的印象和口碑都不太好,此人便是杨修。

  提到杨修,给绝大多数人第一形象就是个爱耍小聪敏之人,与诸葛亮、郭嘉的大智慧一比较,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毕竟《三国演义》给后世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

天才杨修为何遭曹操诛杀?

  在《三国演义》中罗列了几件事,无论是随意曲解曹操在门上写“活”意思,还是擅自分吃一盒酥,甚至自作聪明,散布撤兵消息,活脱脱就是一副爱出风头嘴脸,猜忌心非常重的曹操最忌讳别人妄自揣测他的心思,因而,最终找来杀身之祸。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家言,不足为凭。稍微对三国有所了解的人,一般对杨修之死归结为他参与了夺嫡之争,当曹植在最高权力接班人争夺斗争中落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所有参与这场政治斗争之人的清洗,作为失败一方中的一员,杨修想要幸免就很难了,最终落得难逃一死的下场。

  这种说法自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曹植失势后,围绕在他身边的许多人都受到了牵连,但如果说这是全部原因,恐怕不符合历史事实。

  夺嫡之争,是曹操晚年的一件大事,其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本人对立谁为储君这件事上态度左右摇摆,这就自然会引来许多人为了利益押注,选择站队,很快形成了分别以曹丕曹植兄弟俩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阵营。

  面对将来的政治格局走向,在局势尚未完全明朗之前,身在朝堂之中的每个人都是主动或被动的卷入其中,鲜有置身其外者。至于深度卷入其中的绝不止杨修一人而已,为何曹操唯独对杨修痛下杀手,其背后的动机不得不深思。

  其实夺嫡之争,某种意义上就是曹操自己一手促成的,之所以如此,除了曹操一时间难以抉择和取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想让儿子们放手一搏,看看到底谁,真正适合接自己的班。

  曹操本人兼有政治家的气度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理性角度看,作为政客,曹丕更适合做接班人,但作为诗人,从感性角度,曹植的诗人情怀和曹操更加契合,所以他在两者之间犹豫徘徊不决。

  作为一个聪明人,杨修窥察了其中的奥秘,他其实也明白曹丕更适合作一名乱世之中的君主,但他依然选择追随曹植,其中目的就是将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纵观古今历史,凡是有诗人气质的君主,一般难以避免自身的浪漫情怀,以至于造成政治上一团糟,甚至国破家亡,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等等。

  何况天下分裂之际,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终结乱世的君主,而不是一个皇帝诗人。历史不能假设,假如曹植登基,会不会出现随性妄为,或者大权旁落这种现象,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他不能不考虑这种情况,因此,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他选择了曹丕。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也察觉了杨修的野心。杨修的身世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绝不仅仅代表了他个人,作为前太尉杨彪的儿子,世家大族出身,背后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另外杨修没法摆脱的一个嫌疑,就是他是袁绍的姻亲。总之杨修身后的能量不可小觑。

  曹操晚年对世家大族的打击毫不手软,无论是来自河北的崔氏还是颍川荀氏,以及孔融等,都没有逃过一劫,因此,杨修本身在曹操看来就带有原罪。

  以上种种原因,决定了一旦曹操决心抛弃曹植,杨修的死已是必然的,至于是什么理由和借口,已经不重要了。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32725.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