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浮光掠影知识网
郑和和郑成功的区别:他们是两个时代的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1、郑和(1371年 - 1433年),原姓马,小名三宝,又作三保,法号福吉祥,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明成祖赐姓郑,故称郑和。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郑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郑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2. 郑和原名

一、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提起郑和(1371-1433),我们的第一反应永远是七次“”的伟大壮举,而他,是一名太监!郑和是“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前两项是对郑和的丰功伟绩的肯定,“宦官”说的是郑和的职业。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监不在少数,大部分是臭名昭著、奸佞小人,达到烙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后世人铭记、敬仰、赞叹的少之又少,而郑和就是其中一位。

郑和的结局还不错,是死于海上,死于他奋斗一生的事业之上,未受迫害。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从永乐三年一直到宣德五年,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明成祖朱棣派,到过三十多个国家。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还要早半个多世纪。这个一直是史学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第一说是寻找建文帝。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

“成祖疑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也有类似的记载,

“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朱棣经过四年取得天下,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却一直找寻不到 ,后来听到传言说建文帝一直在海外,因此派郑和七下西洋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我在前面已经否定了这个说法,朱棣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派两三万人兴师动众地去寻找自己的敌人建文帝,如果真这样,建文帝早就望风而逃了。

第二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

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这是现代人用商业经济来解释这个郑和下西洋,我不赞成这个说法,理由有两点,第一,中国当时是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必要开拓海外市场。第二,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都是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与各国交往,不可能因为下西洋而使国用充足。而且史书上有记载,朝中大臣曾多次上书要求朱棣停止郑和下西洋活动,因为每次出海都要亏空国库很多钱。

第三说是包抄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帝国是察合台全境,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还有花喇子模,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往东跟中国接壤,的确威胁着大明边境。而且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南洋往西走,到印度洋,正好是帖木儿帝国,刚好对其形成包抄之势。因此,有些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包抄帖木儿帝国。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在永乐三年,东征过程中过世了,帝国也随着他的过世,跟着就衰败了,对大明边境构不成威胁。而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一直到宣德七年,二十多年,帖木儿帝国早已衰败,还有必要一次又一次的去包抄吗?

第四说是扫荡旧部。

有些历史学家指出,张士诚身亡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故而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实际上是扫荡元朝起义首领张士诚的残余势力。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是不对了,各种史料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总是带着大明的特产,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与各国交往,如果真的是对付张士诚旧部和倭寇,应该带炮弹和火药,带那么多图特产干嘛,难道不怕倭寇他们来抢吗?

第五说是宣扬大明威德。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意思是说为了在国际上展示明朝的军事实力,从而提高大明的国际地位。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仅仅为了展示一下大明的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他想通过郑和七下西洋,和各国建立外交,一起建立一个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秩序。

郑和下场如何?

时间过去已久,随着继位,朝廷官员反对出航的声音越来越多。继位后,看到各国似乎对明朝的国力有所怀疑,因此又派郑和去了一次,开始了第八次下西洋

终于,在郑和和他的舰队苦等了十年之后,公元1431年,郑和舰队第八次起航,此时,郑和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1433年4月,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队回国后,宣宗赐葬南京南麓。伟大的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就此落幕。

八十年后,欧洲人为了找寻香料群岛陆续东来,改变了南洋,为今后列强的入侵埋下了伏笔。“”朱棣与“”郑和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是主人与下人却胜似父子、是君臣却胜似知己,朱棣是郑和的“伯乐”,郑和是朱棣的“千里马”,共同成就了一番君臣佳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首航比郑和晚87年,哥伦布之后,有成千上万个哥伦布。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不得不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总结:尽管有过失意不得志的苦闷生活,但郑和最终死在了大海上,也算是死得其所。他半生漂泊于海上,为大明带来了万国来朝的荣光,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可惜,自他之后,明朝再也没有远洋海外,停止了对世界的探索。

二、郑和原名

郑和原名马和。郑和并不姓郑,原本姓马,小名三保或三宝,在他小时候由于家庭遭遇重大变故,被送到宫里做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功劳,被赐姓郑。

郑和原名

郑和是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为七下西洋开端。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郑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郑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182748.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