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越 东吴后期为何连小小的丹阳和山越都打不下来呢?

浮光掠影知识网
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著,故亦称“山民”。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称“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山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东吴后期为何连小小的丹阳和山越都打不下来呢?
  2. 三国孙权连杀父仇人都不顾,也要除掉山越人,为什么?

一、东吴后期为何连小小的丹阳和山越都打不下来呢?

丹阳和山越看似小其实不然,东吴后期子所以打不下丹阳和山越是因为东吴要依靠丹阳和山越的百姓来壮大自己的部队,所以与其说是东吴打不下丹阳和山越,不如说东吴根本就没有想彻底的打下丹阳和山越。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的后期属于国力军力鼎盛的时期,但是一直都没有打下丹阳和山越,就是因为丹阳和山越能够提供自己资源,而且丹阳和山越也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打下来。

阳和山越的叛乱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持久性的,这意味着东吴如果真的下定决心想要打下丹阳和山越的话,那么注定会是一场持久的拉力赛,这样的话费时更费力。而且自己也没有那个功夫去对付这个小山头,孙权要时刻提防曹操和刘备,因为一旦自己虚弱了,那么曹操或者刘备肯定会乘虚而入的。还有就是丹阳和山越地理位置非常的险要易守难攻,虽然经常发生叛乱但是还是属于自己的领土,所以孙权要和丹阳和山越人搞好关系,不能够让刘备或者曹操进来挖墙脚。丹阳和山越里面有许多战争的遗族他们的血液里面有着对氏族的执念,所以他们也是异常的团结。

这些山民自幼习武,崇尚武力,而且部族里面还会自己打造铁甲和武器,当时的丹阳和山越就是东方的“斯巴达”,是非常著名的精兵基地,早期的刘备,曹操还有孙权都从丹阳和山越招募过精兵,这些兵的战斗力也是十分的强悍,所以现在孙权占据了丹阳和山越就等于占据了一个兵工厂,不仅提供武器还提供精兵,这种地方他怎么可能会拱手让人呢。

一些有能力的丹阳山越人不想要靠当兵来换口饭吃,就直接靠山当起了土匪,只要有东吴的物质军队路过都会被洗劫一空,所以孙权不断派兵去打丹阳和山越就是要剿灭这些匪徒。 

二、三国孙权连杀父仇人都不顾,也要除掉山越人,为什么?

山越人已经威胁到了东吴的统,已经暴乱,不得不除,如果国家没了自己的仇,也就没办法报了。

因为山越人踪迹难寻,对东吴的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危险,还无法进行拉拢,双方形成了竞争的关系。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率军围攻盘踞在夏口(今湖北武昌)的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之际,吴军莫名撤退了。给黄祖送上神助攻的是山越人。很显然,“山越复动”比黄祖更具杀伤力。

孙权置杀父仇人于不顾,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山越人,有什么来历呢?

从百越到山越

“山越”初现,就上了汉末三国的“热搜”。《三国志-吴书》共20卷,有“山越”记载或注释的就有14券。《后汉书˙灵帝纪》记载,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 夤击破之”。这是有关“山越”的最早记录。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认为:“山越,寇扰郡县,盖自此始。”

事实上,山越人和先秦生活东南地区的东瓯、闽越、于越以及其他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越人支系众多,文化各异,有“百越”之称。《汉书》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秦灭楚的同时,也降服了越人。通过强迁原住民、安置外来户的方法,有效控制当地越人。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不愖闽越的武力胁迫,东瓯王“请举国徙中国, 乃悉众来处江淮间”。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 ),闽越灭亡,武帝动用军队强制闽越人迁入江淮流域。三次大规模迁移后,造成“东越地遂虚”的局面。

北宋地理着作《太平寰宇记》谈到东瓯徒居江淮时,称:“后有遁避山谷者颇出, 立为冶县, 属会稽郡”。可见东南地区仍有少数越人安土重迁,避居山区。两汉期间,“山民愿朴,仍有白首不入市井者”。胡三省评价:“山越本也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原来山越是古时“百越”的后裔。

从“宗伍”到“宗民”

相较中原文化,山越人有着自己的特点。久居深山的山越人形成以宗族为单位、冠以“宗”、“宗伍”、“宗部”之名的社会组织,其首脑称为“宗帅”、“渠帅”或“大帅”,下层民众则以“宗民”自居。

《三国志-吴书》中,山越有名有姓的山越上层人物共有49个人,分为33个姓,其中以海西强族严白虎、陵阳豪强祖郎、会稽宗帅播临、剡县大姓斯从等为代表。各宗人数小到“数千人”,大到“万人”,呈现广分布、小聚集的特点。山越上层阶级和普通山越人结成利益共同体,既掌握了宗族内的权利,又代表了山越的整体利益。

东汉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快速增长,生存压力倍增,不少汉人“逋亡宿恶,醎共逃窜”,逃进深山,无形中壮大了山越的势力,而官府的苛政同样波及山越人,“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竞夕,民不得安”。在严峻的现实下,山越人在沉寂近四个世纪后,暴走发飚,对接盘的东吴政权构成巨大的威胁。

从镇压到安抚

日渐强大的山越存在着不确定性,促使孙吴不得不将“南破山贼”和“北走董卓”相提并论。曹操、袁绍等人曾拉拢山越首领,“扇动山越,作为内应”,外加自身“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原住民山越和外来户孙吴较上了劲,双方形成了竞争关系。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中精准地点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

孙吴对山越采取了“镇抚”两大法宝。“镇”就是武力镇压,孙权“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上文开头提到的那场战争,孙权回师后,派遣韩当、周泰、吕蒙、程普等名将分头讨伐,仅贺齐就斩杀6000名山越人。

据《三国志》显示,孙吴自200年对山越用兵,时间跨度长达42年。统兵将领多达40位,老、中、青三代齐上阵,几乎涵盖了孙吴所有高级将领,甚至孙策和孙权也曾亲自讨伐过山越,足以证明孙吴对山越的重视程度。

“镇”的同时,还需要“抚”。孙权“拜(诸葛)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诸葛恪上任后,严守疆界,屯居不出。在“旧谷既尽,新田不收”之际,他“纵兵芟刈,使无遗种”,导致“山民饥穷,渐出降首”。另一位老将黄盖任丹阳都尉期间,“抑强扶弱,山越怀附”。刘宠任会稽太守时,“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孙权镇抚并重,孙吴和山越之间的矛盾大为改观,成就一方霸业。

从对抗到融合

对抗不是主流,融合才是趋势。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陆逊提出:“方今英雄棋踌,豺狼窥望,克故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孙权采纳他的建议,推行“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策略,孙吴和山越的关系步入了新的阶段。

孙吴在赤壁和夷陵两次大战中,曾经的心腹之患山越并未“趁你病要你命”,表明双方关系渐趋融洽。赤壁之战中,黄盖写给曹操的诈降信中声称:“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说明山越人多势众且骁勇善战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据《三国志-吴书》的不完全统计,在23万吴军中,山越人就有10万,数量之多,令人咋舌。终孙吴一代,在山越聚居区建立了10个郡,山越人纳入了封建徭役制度,补户总数超过20万户。孙吴的孙亮、孙休、孙皓三世,《三国志》仅有3处提及山越,说明汉末三国时期山越人活动趋向沉寂。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吴都赋》中称赞太湖平原沃野“畛畷无数,膏腴兼倍”.东晋史学家孙盛在《晋阳秋》统计:“吴国有五十二万三千户,男女共二百三十余万人,兵二十三万,舟船五千余艘,国库积谷二百八十万斛。”其中就包括山越人的贡献。山越人在与汉人相处的过程中,出山定居,彼此通婚,不仅有利于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交流,还有利于自身生产力提升。孙吴和山越的融合,取得了互利双赢的效果。

三国后,山越人不甘于寂寞,屡刷存在感。南梁末年,“山越深险, 皆不宾服”,会稽太守陈霸先率兵平定。隋初,仍有“讨平山越, 驰驿奏闻”的消息传出。唐贞元年间,“山越为乱, 陷州县”,浙东观察使裴肃率州兵一举荡平。时至宋朝,绍兴一带“省民山越, 往往错居”。自宋以后,活跃了七个世纪的山越人踪迹难觅。总之,来无踪、去无影的山越人,无疑是煎熬孙权的“眼中钉”和“肉中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越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182335.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