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 清朝宫中的内务府是做什么的?

浮光掠影知识网
内务府为清朝的一个官署名称,是总管皇室宫禁大小事务的机构。历史 内务府根源于满族早期社会的包衣组织。包衣是“家仆”的满语音译,八旗制度产生时,包衣作为八旗成员的一部分而被编入包衣牛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内务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内务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清朝宫中的内务府是做什么的?
  2. 古代内务府是干什么的
  3. 清朝独有的内务府到底什么样?是怎么出现的?

一、清朝宫中的内务府是做什么的?

内务府为清朝的一个官署名称,是总管皇室宫禁大小事务的机构。

历史

内务府根源于满族早期社会的包衣组织。包衣是“家仆”的满语音译,八旗制度产生时,包衣作为八旗成员的一部分而被编入包衣牛录。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和清王朝封建君主制的确立,皇属包衣牛录的职责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向具有宫廷服务性质的机构――内府转化,这就是内务府的雏形。

清入关后,由于清宫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历代封建王朝宦官制度的影响,内务府一度被宦官机构――十三衙门取代。但是十三衙门这一机构不能适应满族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巩固,十三衙门也就必然重新被内务府所取代。

《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载,“国初设立内务府。顺治十一年裁,置十三衙门。十八年裁十三衙门,仍置内务府。”

职责

清代内务府的职责是“奉天子之家事”,管理宫禁事务。其成员由内务府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15个包衣佐领、18个旗鼓佐领、两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30个内管领的包衣人及太监组成,其机构组织兼容了清初内务府和十三衙门两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并最终形成了以七司三院为主干兼辖其他40余衙门的庞大的宫廷服务机构。清代内务府是清代国家机构中职官人数最多、机构组织最为庞大的衙门,在维护清朝统治和专制皇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构设置

内务府衙门分内务府堂及所属七司、三院等50多个部门,总称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特任,无定额。内务府总管为内务府之主官,品等为正二品,下设如会计等七个司,功能职务为管理出纳,财务收支,祭祀礼仪等。

二、古代内务府是干什么的

1、清代内务府是清代宫廷为服事皇室而设立的机构,最高总理机关是总管内务府衙门,最高主管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在清代是2品。

2、内务府大丞主要管理的是清朝皇室的财政收支。

3、内务府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为清代特有,始设于顺治初年。

4、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此外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

三、清朝独有的内务府到底什么样?是怎么出现的?

清朝入关后,很多制度都沿袭过去其他朝代的传统。如六部九卿、内阁大学士等。但内务府却是清朝独创的机构。

内务府的日常事务中,就是管理皇家财物、饮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琐事和各项礼仪。如果说六部、内阁是外朝,掌管国事,那内务府就属于“内廷”,专门处理皇帝的家事。

虽然只是处理皇帝家事,但内务府的复杂,远远超过其他机构。因为在内务府内,有数量庞大的包衣成员。包衣是过去八旗贵族的家奴,皇家事务都由他们负责处理。

而且,内务府处理的事务极为广泛。按照《大清会典》记载:“凡府所属吏、户、礼、兵、刑、工之事,皆掌焉。”也就是说,内务府处理的事务,包括人事、钱财、礼仪、兵事、刑罚、工程等。

在内务府内,下设机构达五十多个,设立的官吏数量,达到外朝官吏数量的两倍,可达到三千多人。内务府设立的官员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务府总管,官阶卫正二品,统领大小事务。

内务府总管以下,则是堂官郎中、笔帖式和主事。他们主要协助内务府总管,处理大小事务。内务府虽然很清晰的划分出五十多个机构,但是,内部非常复杂。

按照定制,内务府机构本应该分为文职机构和武职机构。这些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如敬事房,就是太监机构。御鸟枪处,就是给皇帝看管鸟枪。

清朝的时候,除了军队配备鸟枪,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御书处,就是专门印刷摹刻皇帝诗词、手迹。这些属于文职机构。

而像三旗包衣兵营、护军营、前锋营等,就属于武职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官职之间,并不是那么清晰容易的可以区分出文职、武职。

如乾隆时期修订的《大清会典》里,上驷院的牧长、厩长,武备院的司弓、司矢,都属于文职。可是,到嘉庆时期修订的《大清会典》里,它就成了武职。

这种没有具体界限,模糊的情况,直接造成内务府机构的混乱。而且,在选任官职上,内务府也更为负责。清朝时,如果是外朝大臣,会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为正、从两级。

内务府的官吏,除了品级以外,还会区分是否有顶戴等。在选人上,外朝官员主要从科举中选拔。当然,也会有一些父辈荫封获得的官职,或者是花钱买来的职位。

总体而言,外朝官员选拔,还是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但内务府因为处理的是皇家事务,其中的官吏,往往是皇帝亲自指定,或者凭借身份家族选任,甚至还有部分官职是长期世袭的职位。

当然,无论内务府如何混乱,都不能影响为皇家服务。在诸多服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为皇室赚取更多的银两。清朝的时候,内务府收入来源一直不少。既有各地官员的进贡,也有各地设立的皇庄、官房,可以用来收取地租。这个收入是很高的。

乾隆时期,内务府管辖的皇庄达到185.9万亩。全国最大的地主,其实就是皇帝本人。靠着这些地租,每年收入就可以达到15万两。

除了地主,内务府还可以收入各项税收。如盐税就是一项重要收入。过去盐都是朝廷垄断,无论产盐、制盐,朝廷都可以收取大笔税收。ppp

以乾隆三十五年为例,内务府仅在两淮地,就收取盐税达50万两白银。靠着变卖人参、貂皮,以及各地商人的报效,多重收入来源,让内务府可以收到大笔银子。

顺治、康熙年间,当时内务府仍需要每年向户部索要数十万两白银,才可以满足皇室生活。可是,到了乾隆时期,内务府收入大增。仅是内务府广储司一处,就有白银积蓄200多万两。

内务府收入足够,一定程度会造成民间财富聚敛于皇室手中,但也可以减轻户部负担。可是,到晚清时,内务府收入锐减,还是要靠户部拨款。

内务府沿袭自八旗贵族的包衣制度,它的设立,也跟当时清朝在关外的情况有关。皇太极称帝后,一心要把大权揽在自己手中。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不仅是简单的称帝就能完成。而是要把一系列权力,都收拢在自己手中。

其中一项,就是分配财物的权力。皇太极以前,八旗分配财物的权力归八旗旗主共有。他们需要一同出兵,共担损失。打仗回来后,财物由八旗贵族挑选后,再发给下面的将士。

而皇太极则是借助设立内务府,把这项权力抓到自己手中。这个做法,有利于皇帝把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清朝入关后,也曾采用过去明朝的制度。但是,到康熙时期,就重新恢复内务府。

由此可见,内务府比明朝的制度更好用。如果清朝皇帝不设立内务府,皇室的财政开支,就基本要仰仗户部。虽然户部大臣也得按照皇帝指令办事,但总不如内务府这些“包衣”听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内务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内务府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141168.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