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 唐玄奘(玄奘)简介

浮光掠影知识网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玄奘、唐三藏,姓陈名,唐代洛州师(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人。祖父、父亲都做过官。玄奘三十余岁时薛道衡简介,已蜚声佛教界。随著学问的增长,他深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做定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唐玄奘(玄奘)简介
  2. 唐僧的全名

一、唐玄奘(玄奘)简介

唐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又名玄奘、唐三藏,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唐玄奘个人资料

本名:玄奘

别名:唐三藏、陈祎、唐玄奘

外文名:Mahāyānadeva摩诃耶那提婆奴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唐朝

所处时代:唐朝时期

出生地:河南洛州(今河南偃师市)

出生日期:公元602年 逝世时间:公元664年

职业: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

主要成就:西行取佛经;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创作《大唐西域记》;法相宗创始人

代表作品:《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

信仰:佛教

唐玄奘简介

唐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又名玄奘、唐三藏,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13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薛道衡简介,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唐玄奘生平简介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玄奘、唐三藏,姓陈名,唐代洛州师(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人。祖父、父亲都做过官。玄奘三十余岁时薛道衡简介,已蜚声佛教界。随著学问的增长,他深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做定论,决心赴天竺探本究源。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后来取回真经,受到皇帝的接见。他的事迹被吴承恩改编写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唐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

唐玄奘行至中亚细亚戈壁沙漠的边缘,西行远达撒马尔罕,然后转向南行,越过兴都库存什山脉进入印度。在印度,他作为佛学教学者受到欢迎。

唐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几乎送命。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一点被箭射中丧命。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唐玄奘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后来,当玄奘回到中国后,皇帝命令他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这项工作占去了他余生的大部分时间。

二、唐僧的全名

唐僧,本名陈玄奘

其他名称:唐僧、唐三藏、金蝉子、玄奘、旃檀功德佛、、

唐僧,也叫唐三藏,小名叫江流儿。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早在时期的敦煌壁画,就有唐僧取经故事,唐僧、还有人相似猴的手牵白马。后来不断演绎,就有了《西游记》。

三藏法师是一种敬称,指精通佛教圣典三大类别"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简称三藏。

角色背景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玄奘。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出生

《西游记》中的唐僧,俗名陈祎,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唐太宗请他开"水陆大会",又被观音菩萨选定为取经人,与唐太宗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角色形象

在《西游记》原著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虽然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的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的原因,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在书中唐僧是一个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孙悟空大开杀戒的时候会严厉呵斥。他是一个内心信仰坚定、心怀善良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138714.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