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核是什么意思(被“包青天”弹劾过的那些高官,后来都落了什么下场?)

夏星

文/王国栋

名流千古的北宋大臣包拯,不畏权贵,为民伸冤,以断案如神闻名于世,故有“青天”美誉。然而包拯除了担任开封知府外,还在知谏院任职两年。他在当谏官的时候所做的几件事,被后世奉为经典,将其详细记载,流传于世。

弹劾宰相宋庠

宋庠是仁宗朝名臣,先后担任过参知政事、枢密使、平章事(宰相),是当时的实权人物。包拯上奏弹劾宋庠,并没有列举任何过失或罪行,让当事人宋庠都觉得奇怪。然而包拯指责宋庠身在宰相高位,却整天只想着混日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人完全是占着茅台不拉屎,简直是无耻之徒。

宋庠担任宰相长达七年,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失。被老包如此弹劾,自然不服,当廷与包拯辩驳。只见包拯口若悬河,唾液横飞,硬是将宋庠辩得哑口无言。宋仁宗准其奏,将宋庠贬知河南。

弹劾国丈张尧佐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因为张贵妃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是被伯父张尧佐抚养长大,因此张贵妃进宫发迹后,仁宗皇帝称他为“国丈”。

仁宗皇帝宠爱张贵妃到了什么程度?几次要立其为皇后,是大臣反对才作罢。张贵妃为仁宗皇帝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惜儿子夭折。张贵妃去世后,仁宗皇帝封她为皇后,而当时真正的皇后曹氏还健在,故世人戏称“生死两皇后”。

张贵妃非常擅长吹枕边风,又得仁宗宠爱,经常在将仁宗伺候的爽歪歪时提要求,因此张贵妃家人都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尧佐由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窜升至开封知府(那时包拯还不是开封知府)。这还不够,没过多久,仁宗又在张贵妃的枕边风下提升张尧佐为三司使(财政部长,后世的户部尚书)。

任命下来后,朝廷一片哗然。因为张尧佐就不是那块料,让他执掌大宋朝的经济大权简直是儿戏。包拯即刻上奏,指责仁宗任张尧佐作三司使是乱来,完全是将国家利益置于儿女私情之下。仁宗和张贵妃正打得火热,根本就不理睬包拯。包拯联络众多谏官,一起给仁宗上奏,仁宗顶不住了,只得无可奈何的免了张尧佐的三司使之职。作为补偿,另委任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南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司置使四职,并赏其两个儿子进士出身。宣徽南院使是大内总管,景灵宫使是宰执年老后养老的职务,张尧佐不降反升,可把弹劾的谏官看傻眼了。

包拯牛脾气上来了,留下百官,要和仁宗“廷诤”。所谓的廷诤,是宋朝的一项专有制度,意思是让皇帝当着大臣的面接受批评,让其当面改正错误。

仁宗皇帝被群臣的唇枪舌语弄得狼狈不堪,随口说:“节度使乃粗官耳,何故争辩”?谏官中资历最浅的唐介步出班列,曰:“节度使一职,太祖太宗皆为之,恐非粗官”!仁宗语塞,干脆一言不发。包拯黑着一张老脸,在仁宗面前滔滔不绝的慷慨陈词,连唾沫星子都飞到仁宗脸上。仁宗退朝后,一边擦着脸上的唾液一边埋怨张妃:“汝只知宣徽院使、宣徽院使,岂不知包拯为谏官呼”!

张尧佐见犯了众怒,只好自动请辞。仁宗借坡下驴,取消了对张尧佐的任命。

清世宗乾隆皇帝特别敬佩宋仁宗,当他读到包拯进谏将唾沫喷到仁宗皇帝脸上,仁宗皇帝都没有治包拯的罪,感慨的说:“世人皆称宋仁宗仁慈,看来不是装出来的,我就做不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梁天平,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9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