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董倩(董倩:曾是央视才女,却被骂“滚出主持界”,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夏星

2012年,在网上流传着一段让人看了尴尬到脚趾抠地,恨不得抠出三室一厅的视频,

视频里央视主持人董倩正在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面对一位影响力如此深远的文学家,董倩却不合时宜地问了一句:“您幸福吗?”

纵使是笔下生花的作家莫言,一时也被她的这个唐突问题问得语塞,

只能如实地回答了一句:“我不知道。”

而这个片段流传到网上后,除了发酵出一系列“我不幸福,我姓胡”等搞笑语录之外,

更多的是对央视主持人董倩主持能力的质疑。

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是让围绕在她身上的争议不休,

甚至有网友给她贴上“冷血”、“情商低”的标签,扬言要这位昔日的”央视名嘴“滚出主持界。

那么,北大出身、手握主持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的董倩,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身为资深主持人,她深知每一句话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为何执意要”出口伤人“呢?

01

1971年,董倩出生在北京一个优渥的家庭。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从小就希望她能学有所成,

在父母的殷切培养下,董倩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高考时更是一举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本来董倩已经是天之娇女,按这样的路数发展下去,

她的人生会异常顺利,过上安稳的日子完全没有问题。

可偏偏天才就是不满足于只活在舒适圈里,

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期间,

董倩发现自己对枯燥的历史完全没有兴趣,

她渴望冒险,向往成为一名主持人,能够由自己去纪录和反映当下。

董倩向来就是个下定决心就一条路走到黑的人,

1995年,她刚刚毕业就追随本心,报名参加了央视主持人的招聘,

幸运的是,凭借着高学历和雅谈吐,董倩如愿进入了中央电视台。

进台第一天,董倩就被安排进新闻评论部的《焦点访谈》栏目工作。

这对于她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毕竟大学四年她学的都是历史,

对于新闻可是知之甚少,如今要她在专业的部门干如此专业的事,

董倩只好逼着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可现实的残酷还是狠狠地践踏着她的自尊心。

那时的董倩完全就是小白,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甚至连编辑机如何使用都不晓得,

而身边的同事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董倩作为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却帮不上什么忙,

只能呆呆地坐在一旁观望,这让董倩产生了很强的挫败和自卑感,

要知道,董倩从小就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从未体验过“自卑”二字。

而她孤傲且清高的性格又使得她不能及时地不耻下问,

独自摸爬滚打的董倩在那段时间吃尽了苦头,

央视一开始就给这位成长道路一帆风顺的天之娇女来了一个十足的下马威。

但好在,董倩的学习能力很强,仅仅在《焦点访谈》工作一年后,

她就得以走到台前,成为《东方之子》的出镜记者。

对于一般人来说,走到台前需要很大的勇气,

因为每一次直播都考验着一名记者的临场发挥能力,以及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

可初生牛犊的董倩生来骨子里就有着一股冒险和挑战的劲儿,

她不怕失败和质疑,但前期她还是高估了自己。

她青涩的报道能力和缺乏经验的稚嫩,在同期主持人的比较下显得十分拙劣。

这让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再一次溃败,可央视不会因为她一个人就停下脚步。

为了进步,董倩在每一次直播前都精心准备了许多相关资料,并且设想好了所有的话术,

可她的采访却仍然不被观众所接受,甚至还被观众抱以嫌弃,

他们在投诉信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对董倩工作能力的质疑和不满,

说她在采访时瞪着眼,板着脸,一点笑容都没有,

只是严肃正经地质问被访谈者,没有一点央视记者的大气和端庄。

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随着观众不满的声音甚嚣尘上,

一些和董倩工作的同事也对她逐渐没有了工作热情,不太愿意与其合作,

就连曾经以为自己发现了千里马,把董倩引荐进电视台的制片人也怀疑自己的眼光有误,

认为自己以前挑人一看一个准,怎么就在董倩这里栽了跟头呢?

那段时间的董倩寝食难安,彻夜难眠,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对于一个将主持工作视为生命的人,

主持的节目遭到观众的质疑,王牌节目的收视率不断下降,

同事不愿与其过多交流,就连恩师也对她提出质疑,

这对于从小一路领先的董倩来说几乎是全方位的打击,

可她却找不到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四处乱撞,

能够看到外面绚丽多彩的世界,却不知道怎样才能飞出去。

但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却不允许她在现实面前低头投降,

她把外界对她的各种批评和反馈都贴到办公桌旁边的墙上,

把这些批评的声音都看作是鞭挞自己行正的缰绳,

别人说她采访时板着一张臭脸,董倩就多了几分松弛,

别人说她采访时语气生硬尖锐,董倩就多了几分亲切,

在这种“对症下药”的调整下,董倩没过多久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采访方法,

而这法子居然立竿见影,董倩不再收到那么多抨击声,反而还获得了赞美和认可。

就这样,董倩在出镜记者这条路上一走就走了整整7年,

打造出《面对面》、《新闻1+1》等王牌节目,

“朴素大方”、“一针见血”也成了她整个采访生涯的关键词,

2001年,董倩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拿下了主持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

成为了万千主持人心目中翘楚般的存在,也被封为一代“央视名嘴”,

而这一切,是刚入央视的她,万万所不敢奢想的。

正所谓,任重道远,在之后的汶川大地震、天津大爆炸及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

都能看到董倩的身影,但可惜,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不久后,她就再次从神坛上跌下,为人所抨击和诟病。

02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压在废墟底下无数的生命渴求着有人为他们发声。

董倩作为台里的老员工,自然是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奔赴在震区的第一线。

因为出动迅速,董倩和团队人员几乎没来得及做什么准备,就上阵进行报道。

面对着一片片生灵涂炭的景象,面对着一双双惶恐无助的眼睛,

董倩鼓足了勇气,走向了其中一位受困许久刚刚得以救援的小男孩。

她没有用旁观者的姿态去采访这位小男孩,

也没有用官方的语气假以安慰和鼓励他,

而是用最客观、最平静且最直白的语言问他: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当时被压在墙下疼不疼?没人发现你的时候,你有多绝望?”

这三个直击灵魂的提问,也许正是当下董倩内心迫切想从小男孩口中获知的答案,

也是她作为媒体人觉得最应该直面和传达的讯息,

但这冷静却缺乏“人情味”的问题,却让不少网友感到揪心,

他们认为董倩过于冷酷,在一个刚刚脱险的小男孩面前,

让他再次回忆不久前刚刚经历过的痛苦,着实是一种残忍。

而这只是董倩“不懂人情”的第一个开端。

2009年,董倩被安排采访《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

一见石悦,董倩便抛出了一个犀利的提问:

“你把残酷的明史写成了一部幽默的喜剧,是不是太不尊重历史,太儿戏了?”

要知道,《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系列描绘古史的书籍之所以能畅销,霸榜排行榜,

根本原因就在于石悦摒弃了传统古史的枯燥乏味,

而是夹带了许多自己的私货,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明朝。

而董倩的直白提问显然让作者石悦愣了神,在稍稍思考了一会后,

石悦回答:“ 幽默的不是历史,而是我。如果我不这么写,读者就不会看。”

在听完石悦的回答后,董倩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继续追问:

“你拿了4100万版税,为什么不把公务员辞了,全职当作家?”

石悦听完立马反驳董倩:“月薪3000的工作绝对不能丢,

无论赚多大钱也得有一份正经工作!”

也许是被石悦“正经工作”的字眼所刺激到,董倩又咄咄逼人地反问石悦:

”难道作家不算正经工作吗?“ ”别人想红都红不了,你为什么不想红?“

这一系列容易招黑的问题打得石悦是晕头转向,

而董倩也再次被人抨击为”情商低“,

采访时刨根问题的东西都是人家最不想回答的问题,

她的口碑和路人缘也在逐渐下跌。

2013年,郎平回国执教中国排球队,

而在此之前,她曾担任美国排球队主教练,

对于这段过往,所有的媒体人都在极力规避提起,

只有董倩完全紧抓不放,她在面对郎平时直接揭了她的伤疤,

直问:“你作为美国排球队主教练在打中国队时纠结吗?”

这问题问的郎平很是窘迫,恨不得马上找个地洞钻下去,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当时采访气氛的尴尬。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爆炸造成的毁坏巨大,共造成了165人遇难。

董倩的情商却再次跌破了人们的底线,

只见她对着一位刚刚下战场的消防员提问:

”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假如你今天要是出了什么事,你爹娘怎么办?“

短短几句话,就让消防员眼眶微红,

且不说,把国家与小家公然放在一个对立面,

就是这义与孝的天秤,消防员也很难偏重哪一方。

于是,消防员只能留下一句”无法回答“给董倩。

而董倩的这份现实和较真再次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到不适,

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得到讯息的安心,而是在赤裸裸直面人性弱点的残酷。

时间来到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了大型森林火灾,

当时一共有30名消防员冲进了漫天火海中,可感到悲痛的是,

最后只有3名消防员得以存活,其余的27名消防员全部都因公殉职。

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幸存下来的消防员同样没逃过董倩的灵魂致命拷问,

“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好吗?你想救他吗?你会自责吗?”

而这一连串问题显然不合时宜,

刚刚从火海中死里逃生的消防员亲眼目睹了同事的丧生,

内心纵使千般万般想帮助,可迫于现实的残酷,谁又能真正在绝命时刻思考那么多呢?

董倩的提问无疑是在人的伤疤上撒盐,让人直面过往的痛苦。

因此,董倩遭到了观众们的全力抨击,

他们再也无法接受董倩作为一名金牌主持人和记者,

以这样的口吻去伤害被采访人,去传播负能量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而董倩也被打上了“无情”、“冷酷”、“不人道”的标签,

人们纷纷在网上声讨她的不端行为,甚至扬言要董倩彻底“滚出主持界”,

董倩的事业又从顶端跌到了低谷,一夜之间成为了过街老鼠。

但冷静下来一想,董倩真的是冷酷无情吗?

答案也许从她本人的故事中可以窥见。

03

董倩曾说过,作为一个媒体人,若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首先气势上就不能输。

一定要让被采访者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只有这样采访出来的东西才会更加客观。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她在面对遭遇巨大创伤的被采访者时,

还能保持镇定和中立,用不夹带一丝个人情感的声音去拷问他们,

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最客观和真实的回答。

除此之外,董倩认为对于新闻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准确”两字,

如果媒体人的提问不准确,或者提问得不够有水准,

让被采访者觉得你不具备与他们对话的资格,他们很可能就会敷衍你。

从中也可以看出,对于董倩来说,不是她不懂得变通,

也不是她不明白人情和人道,而是作为一位神圣的事件传播者,

她力求的不是得到观众的歌颂,也不是被采访者的感激,

而是传播最真实、最客观、最全面、最准确的新闻事件。

也许她的采访方式非常直白,直白到穿透心灵,让人感觉赤裸和不适,

但反过来一想,正是这些直白和冷酷到让人不舒服的提问,

才在人们心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直击的不仅仅只是事件本身,

而是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内心,看到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这样看来,董倩不过只是活得很明白,很通透,

与其做一个虚伪而造作的传声筒,让人捧上高位,

董倩却选择做让人们获知真相和痛定思痛的金话筒。

2008年的汶川地震,人们只看到镜头前董倩采访小男孩时的冷酷,

却没看到镜头外董倩的担当与柔情。

地震刚开始发生时,董倩就被台里突然调进了直播室进行电视直播,

但是因为地震发生的太突然,董倩所能得到的信息和普通电视观众相差无几,

她只能无力地坐在直播室里,和震区前方的记者进行交谈,

所能问的也不过只是:“又有多少人被救出来了?伤亡数字是多少?”

身为一名记者却只能远远观望,这种帮不上忙的感觉让董倩感到不安与自责,

于是在3天后,董倩就毅然决然地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抗震救灾的前线,

当台里的同事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时?

董倩只回答:“深入一线采访,是每个记者的天职。

情况越是复杂,我就越想知道是为什么!”

2019年,我国科技巨头公司华为遭到一些国家的打压和制裁,

董倩受邀采访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

面对任正非,董倩抛出了当时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任总,现在华为是不是到了最危险的关头?”

在仔细思考董倩的问题后,任正非回答:

“以前华为没有受到打击制裁时,最大的危机是我们的懒惰;

如今公司上下同仇敌忾,干劲十足,这是华为最好的时刻!”

董倩的一个问题,就将万千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问了出来,

这个问题一针见血,是所有人都想问,但不一定有人有胆量面对面问出来。

而任正非的回答也让全国的人民都感受到华为的底气,感受到中国的力量,

而这并非董倩作为媒体人唯一一次勇敢。

同年年底,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

在这种危急时刻,董倩再次主动请缨6次奔赴疫情前线,

而那时的她全然不顾自己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母亲,

她只记得自己是一名记者,一名属于全体中国观众的记者。

在武汉整整95天里,董倩为隔离在家惶恐无助的全体中国观众送上了细致全面的抗疫报道。

她完成了125次直播,一共主持了40期《武汉直播间》,

在她的报道下,观众们才得以看见一个最为真实的武汉。

可观众殊不知的是,在家国大义面前,她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04

董倩的丈夫也是中央电视台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名叫王世林。

虽然都是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但因为两人都很低调,鲜有人知道他们是一对夫妻。

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董倩和王世林彼此都有很多共同语言,

而王世林作为媒体人,也能理解董倩被人误解的心酸和委屈,

他所能做的也只是理解和支持妻子的一切举动,在她脆弱时为她提供一个宽厚的肩膀。

婚后两人迎来了自己的儿子,尽管工作忙碌,

但董倩和王世林都约定好,不管多忙,两人中总要有一个人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儿子。

而儿子也和父母的感情很好,从小就很听他们的话。

当初董倩主动和电视台里6次申请奔赴抗疫前线时,

董倩的儿子就曾央求董倩不要前去,因为他知道妈妈此去很可能就是永别,

但好在最后董倩顺利完成了使命,也平安归来。

后来的董倩在被评为“先进个人”和“时代楷模”时,

她只发表了简单几句话,但却掷地有声。

“我看到,我感觉到,我报道!”

而董倩也真正用身体力行证明了一个媒体人的权威与公信力,

不是冷血无情,而是力求真实;

不是刁钻伤人,而是挖掘真相。

董倩的好友白岩松曾经这样评价过她:

“她可以坐在这个有光的位置上,一直提问到老,这是董小姐的幸福与职责所在。”

也许被误解、被抨击,但只要能够传播真实,董倩也许就无愧于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李为民,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0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