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的下一句(《论语》第四篇里仁(8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爱生活的丸子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李泽厚】孔子说:“看到好人,便想如何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人,便反省自己。”

【钱 穆】先生说:“遇见贤人,当思与之齐等,遇见不贤之人,当自反省莫要自己亦和他一般。”

【夜辰心得】

世间的道理,总是那么简单,简单到人们都不愿意承认它的威力。

世间的道理,又总是那么困难,困难到没有几个人能完全地践行。

“见贤思齐”。看到贤德的人,要一门心思地向他学习看齐,努力迎头赶上。小时候听评书,经常听到一句话:“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如果经常与高人为伍,向高人学习,自己的成长是必然的。

“见不贤而内省”。看到不贤的人,以他身上的缺点为镜鉴,不断地反省修正自己,这样又能得到学习提高。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修身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一听就懂,谁不理解啊!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现实里,我们见到贤人,看人家那么优秀,心里好生的羡慕,羡慕之后,不是去学习优点,而是拿着放大镜找人家身上的缺点,找到几个缺点后,满心欢喜,总算自己还不是一无事处,也有比他强的地方,这下心里平衡多了,心一安稳,学不学的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见到不贤的人,我们从来不会内省自己在这方面怎么样。恶劣点的,抓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断地刺激、打击,为了把自己抬得高点。因为我们无法抬高自己的地位,只有把身边的人压得低些,才能衬托出自己的高来,这就是人性。善良点的,心里没恶念,自不忍刺激、打击别人,只会给予同情和理解。当然,一说同情,那自是承认了优越感的地位,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人们也是很享受这种优越感的。人的幸福从哪里来?比较!比别人强点的时候,心里总会舒服一些。

为什么道理知易行难,因为它都是逆人性的,看似简单的两句话,需要把自己的心性扭转过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性非一朝一夕可改,遂道理非一日之学能行。

说到见贤思齐,几位先生都说要与“三人行必有我师”合参。

“三人行”,我们一般理解为几个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蕅益大师解“三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贤者,一个是不贤者。天下除了这3个人,难道还有别人吗?所以,人人皆可为师,善者而从,不善者而改。启示我们:到了天宫,见到众神仙,要虚心学习;没机缘去天宫,即使到了地狱,见到众魔鬼,也要虚心学习。人生,处处是学习场,上北大要学,上电大也要学,没大学上仍然要学。大师的批注:至此,“方可云尽大地无不是药”。大地之上,无不是药,只看我们识不识货,有没有此等见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李为民,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5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