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态复萌是什么意思(120个文言实词解析及历年真题(21-40))

爱生活的丸子

21、度  

【词义推导】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词义例释】

读音一: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乐盘游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限度

――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作为限度。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④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行》

――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读音二:dúo

(1)动词

①丈量,量度,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用称称过,这样之后才知道物体的轻重;用尺量过,这样之后才知道物体的长短。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成语助记】

暗度陈仓:度:度过。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形容男子。

审时度势:度:估计、揣度。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度长絜大: 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其他如:审时度势  度日如年风度翩翩普度众生金针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宽宏大度挥霍无度

【迁移练习】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 )之,至市方忆忘度( ),徘徊几度( )欲反.度( )之再三,则度( )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 ),责其不知以脚度( )鞋之大小。后人度( )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 ),岂不谬哉? 

【练习答案】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度:制度,法度

(2017·山东卷)贞度叔陵将有异志 度:推测,估计

(2015·江苏卷)以法度检束士 度:制度,法度

22. 非

【词义推导】“非”是象形字,金文像两翅相背,表示违背、违反。“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反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段太尉逸事状》

――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硃、猗顿之富也。(《过秦论》)

――才能不及普通人,没有孔子、墨子的贤德,也没有陶硃、猗顿的富有。

(2)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出仕是错的。

(3)名词,错误

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战国策·楚策》)

――把正确的当成是错误的,把吉利的当成是灾祸。

(4)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成语助记】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以谅解。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含贬义。

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形容人、事、思想等。

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其他如: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全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迁移练习】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 )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 )之,曰:此言非( )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练习答案】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非:责难,认为不对

(2018·浙江卷)太初(颜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非:不是

(2017·全国卷Ⅲ)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非:不是

(2017·天津卷)父未尝笞,母未尝非 非:责难,认为不对

23. 复  

【词义推导】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回来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成语助记】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 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指循环往复。

万劫不复: 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死灰复燃: 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或比喻原有的念头、想法重新出现。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其他如: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

【迁移练习】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 )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 )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 )往。

【练习答案】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复:又,再

(2019·全国卷Ⅱ)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复:恢复(收复)

(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复:恢复

(2018·全国卷Ⅰ)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复:又,再

(2018·全国卷Ⅲ)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复:又,再

(2018·江苏卷)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复:又,再

(2017·全国卷Ⅱ)王无复言 复:又,再

(2017·浙江卷)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复:重复,反复

24、负 

【词义推导】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仗恃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②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③担负,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④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⑤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⑥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名词,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成语助记】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不负众望: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消除紧张的心情。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其他如: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负屈含冤披裘负薪皇天不负有心人

【迁移练习】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 )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 )秦曲。赵王召相如负( )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 )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 )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 )不易量。

【练习答案】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高考链接】

(2017·浙江卷)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负:对不起,辜负

(2015·安徽卷)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负:依仗,凭借

25、盖

【词义推导】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词义例释】

读音一:gài

(1)名词

①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②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读音二:hé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其他如: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迁移练习】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 ),其叶如盖(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 )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 )古人遗之。

【练习答案】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高考链接】

(2018·江苏卷)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盖:大概

(2018·浙江卷)死时盖年四十余 盖:大概

(2017·浙江卷)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 盖:大概

(2017·江苏卷)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盖:发语词,因为

26、故

【词义推导】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②事故,变故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

——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

③旧交,老朋友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

②过去,从前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项脊)轩的东面曾经做过厨房。

③仍然、仍旧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④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

(4)连词,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

【成语助记】

欲擒故纵:故:故意。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含贬义。

温故知新:故:学过的旧知识。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中性成语。

故步自封: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遵行旧时的步法而封闭自己。喻墨守成规,不求进步。含贬义。

一见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

其他如:明知故犯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平白无故

【迁移练习】

项伯与张良有故( ),遇项王欲杀刘邦,故( )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 )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 )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练习答案】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吴公)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故:以前

(2018·全国卷Ⅱ)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故:缘故

(2018·北京卷)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所以

(2018·江苏卷)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故:原来的

(2017·天津卷)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故:所以

(2016·全国卷Ⅰ)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故:因而,所以

27、顾

【词义推导】

“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②看,视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③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④关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⑤照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⑥顾虑,考虑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2)连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成语助记】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含褒义。

不屑一顾:顾:回头看。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

其他如: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迁移练习】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 )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 )之,后顾( )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 )其家人,则曰:“顾( )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练习答案】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顾:回头

(2018·天津卷)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顾:看

(2017·全国卷Ⅱ)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顾:回头

(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顾:只是,不过

28、固

【词义推导】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

(2)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

(3)动词

①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②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本来就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

(5)连词,表让步,固然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陆游《剑门关》)

——攻守固然有不同的地利,但胜败最终决定于人和。

【成语助记】

根深蒂固: 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固执己见: 固:固执,顽固;执,字面意思是拿着。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其他如: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迁移练习】

齐据险地之固( ),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 )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 )。田忌故固( )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 )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练习答案】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固:本来        

(2019·全国卷Ⅲ)美哉乎山河之固 固:坚固

(2018·天津卷)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固:难道

(2016·全国卷Ⅰ)固争之,遂下有司议 固:坚持

(2016·浙江卷)华(人名)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固:确实

(2016·浙江卷)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 固:坚固

29、归

【词义推导】

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②返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

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成语助记】

之子于归:“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于,虚词,无实义;归,表示出嫁。

其他如: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迁移练习】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 ),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 ),使江东之属归( )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练习答案】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归:返回,回归

(2018·全国卷Ⅱ)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归:返回,回归

(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 归:回来

(2016·山东卷)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 归:归向

(2016·天津卷)至暮,哭而归,不食 归:返回,回来

30、国

【词义推导】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成语助记】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其他如: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共商国是

【迁移练习】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 )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 )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 ),亦足尽心耳也矣。

【练习答案】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国:国家(国人)

(2018·北京卷)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国:国家

(2016·山东卷)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 国:国家

31、过

【词义推导】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

②胜过,超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从这条路走到我们军营,不超过二十里路。

③拜访,探望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

④犯有过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就能(不断)改正(错误)。

⑤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听说您想要责怪他。

⑥过时,过去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开过花以后再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

⑦交往,相处

过从甚密

――互相交往非常密切

(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

【成语助记】

闻过则喜: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白驹过隙:过:越过。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其他如:代马依风、代人受过、代人捉刀、代为说项、瓜代之期

【迁移练习】

信陵君过( )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 )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 ),仆从以为过( )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 )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 )也。”

【练习答案】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过:超过

(2018·全国卷Ⅱ)(任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人名),而文理不及之 过:超过

(2018·北京卷)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过:过失

(2017·全国卷Ⅰ)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 过:超过

(2017·天津卷)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过:错误,过失

(2017·江苏卷)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过:经过

32、何

【词义推导】

“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hé

(1)代词

①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2)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

(3)助词,即今“啊”字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

读音二:hè

动词,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曾:曾经; 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无可奈何: 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何足挂齿: 何:哪里。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作谓语、宾语,用于客套话。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其他如: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练习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 何:什么

(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何:什么

(2018·全国卷Ⅲ)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 何:怎么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何:怎么

(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何:为什么

(2015·全国卷Ⅱ)护儿曰:“陛下今何在?” 何:哪里

33、恨

【词义推导】

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词义例释】

动词

①怨恨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

②遗憾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我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遗憾的。

【成语助记】

相见恨晚: 恨:遗憾。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遗恨千古: 遗恨:至死没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其他如: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迁移练习】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 )恨那可论”,此恨( )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练习答案】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恨:遗憾,后悔

(2017·天津卷)位不进,亦不怀恨 恨:怨恨

(2016·天津卷)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恨:遗憾,后悔

34、胡

【词义推导】

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兽类颔下的垂肉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②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2)代词

①什么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②为什么,怎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成语助记】

胡作非为: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指任意做坏事。

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对坏现象表示感叹。

其他如:胡服骑射

【迁移练习】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以富强?

【练习答案】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35、患

【词义推导】

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忧患,祸害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

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2)动词

①担忧,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

②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

【成语助记】

患得患失: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后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迁移练习】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 )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以富强?

【练习答案】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乱)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诸侯患楚之强 患:害怕,担心

(2018·全国卷Ⅱ)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患:祸患

(2018·全国卷Ⅲ)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患:祸患

(2017·全国卷Ⅱ)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患:害怕,担心

(2016·全国卷Ⅰ)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患:担心

36、或

【词义推导】

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词义例释】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成语助记】

多言或中: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其他如: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迁移练习】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 )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 )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练习答案】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或:有的    

(2018·浙江卷)于时或荐太初(人名)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或:有人

(2018·江苏卷)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或:都为“有时”

(2016·天津卷)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或:或许

(2014·浙江卷)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 或:有时

37.疾

【词义推导】

“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我没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⑤妒忌,通“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②强,猛烈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成语助记】

积劳成疾: 疾: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讳疾忌医: 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疾恶如仇: 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疾风知劲草: 疾:迅速,猛烈;劲:有力量,坚韧。指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其他如;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迁移练习】

蔡人有足疾( ),不能疾( )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 )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 )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 )天下如此者也。”

【练习答案】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高考链接】

(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   疾:生病

(2017·山东卷)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疾:疾病

38、及

【词义推导】

“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②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③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成语助记】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望尘莫及: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作谓语,含贬义。

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其他如: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 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 可望不可及

【迁移练习】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 )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 )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 )友,及( )家不宜扬。愿及( )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 )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练习答案】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和)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及:来得及

(2018·全国卷Ⅰ)及宣帝起兵诛爽(人名),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 及:等到

(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及:到

(2018·全国卷Ⅱ)威风猛于涣(人名),而文理不及之 及:比得上

(2018·全国卷Ⅲ)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 及:和

(2017·全国卷Ⅰ)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及:比得上

(2017·全国卷Ⅱ)及奉败,帝得憙书 及:等到

(2017·天津卷)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及:到,周到

39、即

【词义推导】

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成语助记】

一触即发: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十分紧张。

若即若离:若:好像;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似亲似疏,保持一定的分寸和距离。也形容含混不清。也可以形容忽远忽近。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作谓语、定语,用于时间或时机。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其他如: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迁移练习】

庄公初即( )位,即( )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 )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 )万人墓也。

【练习答案】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即:则,就

(2018·浙江卷)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即:将要

(2017·全国卷Ⅱ)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 即:立即,马上

(2017·浙江卷)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即:则,就

40、既

【词义推导】

“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词义例释】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3)连词

①既然,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成语助记】

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

既往不咎: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既来之,则安之:既:连词,既然。;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称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指说话算数。

其他如:既来之,则安之

【迁移练习】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 )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 )来之,则安之。”待波既( )平,友方安。

【练习答案】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孝公既用卫鞅 既:已经

(2018·浙江卷)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既:已经

(2017·天津卷)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 既:已经

(2017·山东卷)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 既:既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李为民,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