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壮锦的故事(老课文解密 | 一幅壮锦——他带全家住进深山)

夏星

《一幅壮锦》是整个8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最长的一篇,总字数达到了3880。由于是第九册最后一篇,临近期末,又因为第十册的课要提前上,所以这篇课文反倒没有多讲解,草草就带过了。

《一幅壮锦》其实原名叫《一幅僮锦》。“僮”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是tóng,旧指未成年的仆人;二是zhuàng,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壮”原作“僮”。

这是一个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由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最初发表于1955年《民间文学》的创刊号上,后萧甘牛又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获得了多个奖项。

新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幅僮锦》,1959年出品,片长60分钟。注: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是1941年推出的《铁扇公主》。

其实我们小时候很多课文、故事,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编剧们整理创作的,比如:金近的《小猫钓鱼》、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洪汛涛的《神笔马良》等等。

但是《一幅壮锦》的作者萧甘牛却是一直扎根在西南边疆的作家。

萧甘牛(1905—1982),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名萧钟棠,壮族,广西永福县广福乡马陂村人。

1932,他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那时候,鲁迅经常到该院讲课,萧深受影响,以“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并更名为“甘牛”。在读书期间,他就写了《中国文词辩论》和《中国修辞学讲话》两部著作。

1934年毕业以后,到桂林中学任教。抗战期间,编写了《孩子流亡曲》、《家何在》、《平倭塔》,给学校抗战剧团演出。1942年,应永福县政府邀请,回县创办永福中学,任校长。

解放初期,在来宾、宜山两县中学任教。

他利用寒假到苗岭壮乡搜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素材,1955年发表了《刘三姐》的第一篇民间文学史料,后来的壮戏、电影、歌剧《刘三姐》都是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成。

1956年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携带妻儿全家到有壮、苗、瑶、侗、汉等民族杂居的大苗山,跟农民一起生活,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一生搜集整理壮、苗、瑶、侗、黎、高山等民族民间故事19部,整理民歌1部。还创作了童话、小说、散文等8部。他整理的瑶族故事《灯花》流传至日本,使北岛岁技母子三人在绝望中获得了生活的勇气,传为美谈。

这里对萧甘牛表示诚挚敬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文伽昊,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7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