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于和伟(演员于和伟的爱情:你不欺少年穷陪我辉煌,我不负相思意与你偕老)

青青

在一场采访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被记者要求用“yyds”造句,

莫言不假思索地回答:“于和伟就是我的yyds。”

并且多次提及“于和伟是我今年最喜欢的演员。”

于和伟不只是莫言一个人的yyds。

2021年被称为“于和伟元年”,

这一年他主演的《觉醒年代》、《悬崖之上》大热,于和伟被称为“叔圈顶流”,

而这一年,他已经50岁。

于和伟大器晚成的背后,

是长达12年的龙套生涯。

从龙套到影帝的这条路上,

于和伟经历了太多的爱与眼泪……

01 身世凄苦

于和伟是母亲顶着高龄生育的风险生下的,

他出生时母亲已经45岁,

家里已经有五个姐姐、三个哥哥,

加上于和伟一共是九个孩子,

而他几个大点的姐姐早已结婚生子做了妈妈。

于和伟的母亲没有奶/水,

于是他的大姐便把这个幺弟抱过去养了一段时间。

于和伟回忆:“大姐对我来说就像妈妈一样”,

的确,于和伟的妈妈忙于生计,

很少能照顾到这个最小的孩子,

他的大姐便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

在于和伟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

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这无疑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更加艰难。

于和伟的妈妈做不了体力活,

为了养活七八个孩子只能去卖烤红薯。

一家人只能靠母亲卖红薯为生,

于和伟家中的经济情况可想而知。

于和伟的姐姐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于是告诉他:“小伟,你好好学习,

咱们家就是再困难也能把你供上去。”

02 曲折的求学之路

家中的贫困激励着于和伟奋发向上,

他渴望能通过读书改变家中的困境,

但于和伟好像没有做寒门贵子的命一样,

尽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中考后依然名落孙山。

他不甘心,厚着脸皮和家里说:“我想再试一次”。家里显然是承担不起复读的费用的,

好在学校里有一位姓吴的老师,

听到于和伟家境贫寒后自掏腰包为他支付了复读的费用,

每逢下课放学还把于和伟叫到办公室“开小灶”。

然而即使是这样高强度复习了一年,

于和伟的中考依旧以失败告终。

正当他倍感迷茫时,家乡的幼师学校招生

于和伟的家里人便鼓励他去试试:“这个学校之前只收女幼师的,今年你正好赶上招男生了,说不定你就适合走这条路呢。”

于和伟便来到了幼师学校就读。

他所学的专业叫幼儿音乐,

将来毕业后能去小学当音乐教师,

好歹也算是个铁饭碗。

但于和伟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

他在音乐上毫无才华,

为了不误人子弟,于和伟放弃了铁饭碗,

转身在当地的话剧团演起了戏。

身材高大、长相俊朗的于和伟好像天生就是吃演员这碗饭的一般,

演起戏来比剧团的其他同事都要好,

领导常常开玩笑说:“小于,你将来可是咱们剧团的台柱子呀。”

于和伟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

在演艺之路上狂奔。

03 遇见一生的爱

很快于和伟就有了和话剧团一同出去巡演的机会,

在演出过程中,他遇到了歌舞团的演员宋林静。

于和伟见宋林静的第一面就被她那姣好的面孔、温柔的气质所吸引,

但自卑的他一直没敢接近对方。

宋林静家境很好,追求者也众多,

于和伟没办法和别人一样送她名贵的礼物,

只能关照宋林静的生活,

看到宋林静心情不好时会主动陪她散步、聊天,

幽默的他总能把宋林静逗得哈哈大笑。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

于和伟和宋林静并肩走在小道,

他看着宋林静那温柔的眉眼、带笑的嘴唇,

底忽然生出一股勇气,告白道:

“从我见你的第一眼起,我就觉得你很漂亮,现在的你比在舞台上更美,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本以为会被拒绝的于和伟没想到的是,

宋林静居然羞涩地低下头,又点了点头。

宋林静欣赏于和伟的踏实、上进,

不顾他家庭贫寒和这个穷小子谈起了恋爱。

但这份纯粹的恋爱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祝福,

宋林静的母亲的反对声最大:“他是靠卖红薯供出来的孩子,一没房,二没车,

这种人有什么前途?他拿什么对你好?”

看着宋林静哭得梨花带雨的模样,

于和伟的自尊心十分受挫,

他做出了一个别人不能理解的决定:“我要考大学,走出老家,我会向你妈妈证明我是个有本事比你幸福的男人!”

04 龙套生涯

听说于和伟要考大学,

他的老母亲第一个提出反对,

因为于和伟此时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

母亲认为他应该成家立业。

但于和伟的几个姐姐支持弟弟出去闯荡,

为了凑够于和伟的学费,

他的姐姐甚至卖掉了儿子的钢琴。

因为已经从事过表演工作,

这次于和伟的考学之路轻松了许多,

1992年,他考进上戏,

成了徐峥的学弟。

到了上海后于和伟和宋林静开始了漫长的异地恋,

虽然于和伟会常常打电话,

但宋林静还是因此缺乏安全感,

为了结束异地恋,于和伟便让宋林静考取了上戏的进修班,

毕业后,两人一同被分配到了话剧团。

从学校出来后于和伟踌躇满志,

一心想成名证明自己,但现实给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刚出来拍戏时于和伟还带着东北老家的口音,

一念台词一股大碴子味儿,

副导演批评他普通话不标准,

笑话于和伟“十是十四是四”都说不明白。

他想去外面找戏拍,

但剧组在开拍前就已找好主角,

没名气没背景的他只有跑龙套的份儿。

此外,于和伟的片酬也很少,

曾经有导演找他拍电视剧,五集的戏份给出了1000块的价格,他觉得自己演技尚可,

祈求导演能不能给涨两百块钱,对方立马就换了人。

演艺圈没能让于和伟如想象中一般年少成名、扬眉吐气,而是让他一次次饰演着戏份少得可怜的龙套。

因为看不到希望,于和伟不止一次想过放弃,

这时,宋林静站到于和伟身旁安慰他:“我相信你会成功的,只是时间问题。

人生很短,梦想一旦放弃了,可能就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为了不让于和伟有后顾之忧,宋林静常常自己拿工资贴补他的生活,

日子过得再拮据,她也没有抱怨过一句。

女友的支持让于和伟燃起斗志,

普通话不好,他就随身带着《新华字典》,

一个读音拿不准都要翻一翻,

直到改掉口音练出标准的普通话。

没有戏上,他就专心跑龙套,

只要有机会就跑组。

片酬少,当群演一天只有50块,

他就咽下委屈答应出演,

只要能拍戏,就有出头的机会。

因为拍戏,于和伟甚至错过了母亲的最后一面,

当老母亲重病缠身,即将不久于人世时,

于和伟是多么想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

但他心里又明白:“我知道,我这一走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可是剧组是不可能等着我把老人送走的”。

忠孝不能两全,于和伟选择了忠于观众,

母亲的身后交由宋林静打理,

这也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那些年于和伟在各种各样的剧组打酱油,

他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当群演,

连一个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他在《大宅门》中扮演白景琦的孙子,

虽然这个角色后来大热,

但在当时并没有太大反响。

于和伟没有放弃,

哪怕是跑龙套他也要跑得专业,

几年后他在业内终于有了些许名气,

易中天夸赞他饰演的曹操最符合历史,

导演高希希点名请他出演“万古碑”……

于和伟终于从龙套变成了配角。

来找他约戏的导演也越来越多,

2014年,于和伟凭借《下一站婚姻》一举拿下华鼎奖,凭借《我不是潘金莲》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他终于迎来了曙光!

05大器晚成

此后于和伟有机会接触到大制作,

《三国》、《悬崖之上》等作品找上门来,

于和伟一跃成为“叔圈顶流”,

他没做到年少成名,却做到了大器晚成。

成名后无数赞美和鲜花如海水一般向于和伟涌来,

他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有人夸他是“行走的演技教科书”,

于和伟幽默回应道:“我是哪本教科书呀?还行走。”

把一旁的鲁豫逗得哈哈大笑。

此外他还注意到行业的变化,

敏锐的感觉到流量、粉丝给市场带来的冲击,

他充满担忧得说:“现在拍戏只讲究效率,

人家恨不得你一天拍20集,工作节奏这么快,演员怎么能演好呢?”

在这方面,他保持着难得的初心,

从不过多追求戏的数量,保持一种老派的工作态度。

此外他在感情上也是不忘初心,

成名后于和伟的经济条件好了起来,

他立马娶了与他长跑多年的宋林静为妻,

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婚后于和伟和宋林静育有一女,

因为工作忙碌他没办法陪伴女儿的成长,

当在一个喜剧节目上看到一个讲父爱的小品时,于和伟潸然泪下,

一度哽咽到说不出话,

那深沉的父爱溢于言表。

于和伟虽然和宋林静已是“老夫老妻”,

但他对妻子的爱一点都没减少,

他曾经在节目上当众念出给妻子写的情书,

在最后,于和伟动情地说道:“我是你永远的安全感。”

你不欺少年穷陪我辉煌,

我不负相思意与你偕老,

最好的爱情,大概就是于和伟这样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胡石英,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