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怎么读音(钱维军 | 崇明人的姓氏读法)

青青

作者简介

钱维军土生土长的崇明人,老家港西镇八字桥河。84年离岛就读于上海,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微信:anxinlu)。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虽然姓氏是如此的重要,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语言,由于存在不同的读音,在一些地方经常会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甚至让人容易产生误解的笑话和尴尬事,硬是把人家的祖宗给弄错了,诸如:“顾”、“古”不分;“周”、“邹”不分;“黄”、“王”不分;“范”、“樊”不分;“曹”、“邵”不分;“陈”、“程”不分;“肖”、“萧”不分;“裘”、“仇”不分;“章”、“张”不分;“闻”、“文”不分;“卫”、“魏”不分;“江”、“姜”不分;“毛”、“茅”不分;“林”、“凌”不分;“付”、“傅”不分;“冯”、“封”不分;“罗”、“卢”不分;“殷”、“应”不分;“齐”、“祁”不分;“曲”、“屈”不分;“苏”、“舒”不分;“匡”、“邝”不分;“游”、“尤”不分;“曾”、“甄”不分;“李”、“吕”、“黎”不分;“陆”、“洛”、“骆”不分;“季”、“计”、“纪”不分;“宗”、“钟”、“仲”不分;“涂”、“屠”、“杜”不分;“吴”、“胡”、“何”不分;“颜”、“严”、“阎”、“闫”不分;“于”、“俞”、“余”、“虞”不分……

在崇明,此种情况却要比其它地方少得多,这完全得益于崇明方言的多声、多韵、多调。

(百家姓)

崇明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方言。

崇明话不同于普通话,与沪语也大相径庭。崇明话与普通话比较,较多地保留着中古音(指唐、宋时期的语音)。崇明方言中共有声母35个,韵母55个。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5个。崇明方言的声调依然保存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8个声调,普通话、上海话都只有5个声调。

崇明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崇明方言比较不易受外部方言影响,因而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比较稳定、比较古老的、很有特点的一种方言。

据《崇明县志(1985-2004)》记载:根据上海谱牒研究会1997年11月30日在籍人口为基准的调查资料显示,崇明共有姓氏556个,其中单姓549个,复姓7个。在556个姓氏中,万人以上姓氏有18个,依次为黄、陈、施、张、陆、沈、顾、朱、龚、王、杨、徐、倪、吴、周、严、宋、李;千人至万人姓氏有54个;百人至千人姓氏有70个;百人以下姓氏有414个。

本文拟从崇明人的姓氏读法着手,从中挑选部分作比较。崇明方言不仅与普通话有显著的区别,与同属吴语系的沪语也有所不同,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在崇明方言里姓氏的读音与这一个字在崇明方言中的其它读音不尽相同。

(一)声调不同

普通话注音“gù”;沪语读“gū”;崇明话方言“走过路过”、“过房娘”、“过道”的“过”的阴去调。但姓名中连读为阴上调。

普通话注音“sòng”;沪语读法与崇明相同;崇明话读同方言“送物事”、“送东送西”、“送人情”的“送”字的音。但姓名中连读为阴去调。

普通话注音“lĭ”;沪语读“lī”;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似,如“李家宅”、“行李”,其中的“李”字为阳上调,但姓名中连读为阳去调。

普通话注音“dù”;沪语读“dŭ”;崇明话读同方言中“驼背”的“驼”字,阳平调。但姓名中连读为阳上调。

普通话注音“wèi”;沪语读“wěi”;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似,音同方言“开会”的“会”字。

普通话注音“wū”;沪语读“wŭ”;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似。盖因“邬”与“乌”音同,“乌”在崇明话就是傻、不开窍、拎不清、愚笨的意思,可能是有意回避“乌”音,而读成方言中“迷雾”的“雾”字音。

普通话注音“dèng”;沪语读法与崇明相同;崇明话读“den”音,音同方言“刀钝来咯”的“钝”字,阳去调。

普通话注音“miào”;沪语读“miáo”;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似,音同普通话“疫苗”、“秧苗”的“苗”字。

普通话注音“lǔ”;沪语读法与崇明相同;崇明话读音同方言中“盐卤”、“卤汁”的“卤”字的阳去调。

(二)声母不同

普通话注音“shĕn”;沪语读“sen”音,音同崇明方言“审查”的“审”字,阴上调;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但姓名中连读为阴上调。

普通话注音“chén”;沪语读“shén”,音同“神”;崇明话读“zen”音,音同方言“沉黄豆”、“沉寒豆”、“沉长生果”的“沉”字。

普通话注音“zhào”;沪语读法与崇明相同;崇明话有两读,一种读“sao”音,音同方言“造房子”的“造”字,另一个读“zao”音,类似书面语音,崇明方言中没有翘舌音。

普通话注音“qián”;沪语读“xĭ”;崇明话读“xián”,音同普通话“休闲”的“闲”字。

普通话注音“cáo”;沪语读“sáo”;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音同“造房子”的“造”字。“造”为阳上调,“曹”为阳平调。

普通话注音“hú”;沪语读“wú”;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táng”;沪语读法与崇明相同;崇明话读同方言里的“糖精”、“糖块”的“糖”字。

普通话注音“táo”;沪语读“dáo”音,书面语无相对应的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wén”;沪语读“fén”,音同普通话“坟墓”的“坟”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同崇明人讲“文章”、“文化”、“文字”的“文 ”字,也是这个音。但说“闻闻味道”的“闻”字却有三个读音,分别是“fén(坟)”、“mén(门)”、“bén(崇明话的‘盆’字音”;说“新闻”、“新闻报道”时,“闻”字的读音又与普通话一致。

普通话注音“téng”;沪语读法与崇明相同;崇明话读“den”音,音同方言“刀钝来咯”的“钝”字。在崇明是“邓”、“滕”不分的。

(三)韵母不同

普通话注音“lù”;沪语读“lo”音,音同崇明话“洛阳”的“洛”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xú”;沪语读“xí”,音同普通话“学习”的“习”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cài”;沪语读法与崇明相同;崇明话读读“ca”音,是方言“横扯”、“扯扯开”、“扯来吃”的“扯”字的阴平调。但姓名中连读为阴去调。

普通话注音“yù”;沪语读“屋”韵,《广韵》入声屋“於六切”;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崇明人讲“郁一根耜头柄”、“钓鱼杆子郁郁直”、“衣裳郁郁好”、“心里郁结牢子不开心来”、“郁银子(折纸银子)”,就是这个“郁”字。

普通话注音“guō”;沪语读“go”音,音同崇明话“稻谷”的“谷”,或者“角落头”的“角”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唐韵》、《正韵》古博切。

普通话注音“fá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同“烦难”、“麻烦”里的“烦”字的音。《唐韵》附袁切,音烦。

普通话注音“sū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sen”音,同“伸长躺脚”、“伸手”的“伸”字,音平调。

普通话注音“xuē”;沪语读“xiē”,音同普通话“歇脚”的“歇”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似,也就是崇明话“落雪”、“雪雪白“的“雪”字的音。

普通话注音“hé”;沪语读“hú”,音同“胡”;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也即“河流”“河道”、“沟河”的“河”字的音。

普通话注音“yè”;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韵补》中的於急切,音同“手拽手”、“拽骱”的“拽”字,阳入调。

普通话注音“mǎ”;沪语读“mo”音;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集韵》、《韵会》母下切,竝麻上声。又《集韵》满补切,音姥。崇明话读姓氏时应当是“麻烦”、“麻袋”的“麻”字的阳上调,但读“立即”义的“马上”时却又是“麻”字的阳平调,“马上”的另一个读法则是阳上调。

普通话注音“shí”;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射稻柴个子”、“射标枪”的“射”字音。

普通话注音“xǔ”;沪语读“xǐ”;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但崇明人说“沙许许”时,“许”字的读音则同“嘿”音的阳去调,也即“虚馒头”、“虚扑扑”、“虚出来”的“虚”的阳去调。

普通话注音“bià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同“辩说话”、“辩论”、“分辨”的“辩”字的音。《正韵》毗面切,音弁。

普通话注音“cuī”;沪语读法“cei”音;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与平时所说的“催饭镬”、“催桶箍”的“催”字同音。

普通话注音“há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同“寒冬”、“寒豆”的“寒”字音。《唐韵》、《集韵》胡安切。

普通话注音“zhù”;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同“zuō”,音同普通话“作孽”、“作揖”、“作弄”、“作坊”的“作”字。《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之六切,音粥。

普通话注音“gěng”;沪语读“gǎn”音;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似,音同方言“梗梗子”的“梗”字。

普通话注音“xiè”;沪语读“xiǎ”音;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谢”字,《唐韵》辞夜切,《集韵》、《韵会》、《正韵》词夜切,音榭,《说文》辞去也。音同方言“斜眼”、“斜凿”、“斜欠””的“斜”字的阳去调。

普通话注音“féng”;沪语读“fóng”音,同崇明话“逢场作戏”、“逢年过节”、“逢巧”的“逢”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luó”;沪语读“lú”音;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即“芦苇”、“芦叶”、“芦穄”的“芦”字音。

普通话注音“tá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法与“吐痰”的“痰”字和“谈话”的“谈”字同音。

普通话注音“mèng”;沪语读“mǎn”音;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音同方言“稀猛”、“猛花雨”、“猛筛子”的“猛”字。

普通话注音“pā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piān”,音同崇明话“判刑”的“判”字的阴平调。“潘”字,《集韵》普半切,音判。

普通话注音“guǎ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音同方言“冠军”的“冠”字。“管”字,《集韵》、《韵会》、《正韵》古缓切。

普通话注音“shū”;沪语读“sī”;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广韵》商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书。“一本书”的“书”在崇明话里的读音就是书面语“思想”的“思”字。

普通话注音“bái”;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ba”音,入声字,即崇明话“空白”、“黑白”、“告白”、“表白”的“白”字。“白”字,《唐韵》旁陌切,《集韵》、《韵会》、《正韵》薄陌切,并音帛,此读音同宁波话;《集韵》又博陌切,与伯同,长也,一曰爵名,亦姓,即是崇明话“白”字的读音。

普通话注音“luá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法与“拦路”、“拦一部车子”的“拦”字同音,也与“栏杆”的“栏”字同音。《唐韵》路官切,《集韵》、《正韵》、卢官切、《韵会》卢丸切,音鸾。《说文》木似栏。

普通话注音“bì”;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bie”音,入声字,读同方言“钢笔”、“毛笔”的“笔”字音。

普通话注音“shé”;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suó”音,读同方言“蛇虫百脚”、“眼镜”的“蛇”字音。“佘”字,《集韵》时遮切,音闍。按古有余无佘,余之转韵为禅遮切,音蛇。姓也。

普通话注音“mù”;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mo”音,读同入声字“木头”的“木”。“穆”字,《广韵》《集韵》、《韵会》莫六切,《正韵》莫卜切,竝音目。

(四)声母、韵母均不同

普通话注音“huáng”;沪语读“wáng”声,音同普通话里的“王”字,沪语里“黄”、“王”不分;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但“黄”、“王”分得一清二楚。同属崇明话语系的江苏启东、海门地区却又不读“wáng”,而读“wán”,音同普通话“玩耍”、“玩笑”的“玩”字,也是崇明话“开横”、“削横”、“横扯”里的“横”字的阳上调,“开横”、“削横”、“横扯”的“横”字是阳去调。

普通话注音“zhù”;沪语读“zì”,音同书面语“资产阶级”的“资”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gōng”;沪语读法与普通话相同;崇明话读“jiōng”,与“炯炯有神”的“炯”字相似,只是“炯”字是第三声,而“龚”字是第一声。“龚”字与“弓”字同音,“弓”字在《集韵》记为居雄切、阴平调。

普通话注音“wáng”;沪语读法与普通话相同;其它场合,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比如“王法”、“王子王孙”、“王公贵族”,但在姓氏中读“yiáng”音,是“旺”字的阳平调,也即崇明人说“旺见”时连读变调后的“旺”音。而崇明方言中的“旺眼”、“旺火”、“拔旺”的“旺”字是阳去调。

普通话注音“yán”;沪语读“nián”,音同普通话里的“年”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fàn”;沪语读“fán”,音同普通话“平凡”的“凡”字;在其它场合,崇明话音同“饭”音,就是崇明人讲的“吃饭”的“饭”字的音,如说“模范”、“示范”、“师范”就是这个音。但在姓氏中读作方言里作“思考、盘算、揣摩”义的“范”字音。崇明人常讲“我范来范去呒宁待差伊(我想来想去没有对不起他)”里的“范”字为阳去调,读姓时阳上调,姓名连读时却是阳去调。“范范”的释义是“想想、体会体会”,“我范范伊其人胎常脱弗一样个(我想想他那个人确实和别的人不一样的)”,这里的“范范”中的“范”字读音则是不同的,第一个是阳上调,第二个则是阳去调。

普通话注音“qín”;沪语读“xíng”,音同普通话里的“行动”的“行”字;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

普通话注音“wú”;沪语读音同普通话;在其它场合,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如“吴国”、“吴语”、“东吴”,但在姓氏中读崇明方言“呒得”、“呒头鬼”、“呒心相”的“呒”音,也是崇明话“五颜六色”的“五”的阳平调,或者说是崇明话“儿子”的“儿”音。“吴”字的读音,在《广韵》注为平声模韵五乎切。城桥镇有一条大名鼎鼎的吴家弄,崇明人叫“呒家弄”。

普通话注音“shèng”;沪语读“zăn”,音似普通话“攒钱”的“攒”字,宝山石洞口有一地方叫“盛桥”,“盛桥”的“盛”字,音同崇明话里的“倚仗”的“仗”字,“盛桥”音同“仗桥”;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但“盛饭”、“盛小菜”读的是方言“乘风凉”的“乘”音。

普通话注音“shā”;沪语读“sō”音,《唐韵》所加切,又《集韵》蘇和切、《正韵》桑何切;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俗语“开空头支票”义的“沙许许”的“沙”字是一个入声字,阴入。

普通话注音“péng”;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同“草棚棚”、“羊棚”、“猪棚”的“棚”字的音。《韵会》、《正韵》作蒲庚切,竝音棚。

普通话注音“fèi”;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同“学费”、“费用”、“小费”、“费心”、“费神思”的“费”字的音,音同“肺”,但这个“费“字是阴上调,姓氏连读时则为音去调,读同“未话先笑”的“未”音。《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芳未切,音沸。

普通话注音“xī”;沪语读音同普通话;崇明话读“yī”,音同“衣”。

普通话注音“wàn”;沪语读同崇明话“万元户”、“万岁”的“万”字音,音同“饭”;崇明话读“一万”、“百千万”的“万”字音,音同“快慢”的“慢”字。但崇明说“万元户”、“万岁”时,则与沪语相同,仍旧是“饭”字音。

普通话注音“xià”;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ho”音,读同崇明人所说的“上下八沙”、“下水”、“下半天”的“下”字的音。《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并音下。

普通话注音“zhèng”;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 “zěn”,同普通话“怎”字音。

普通话注音“rén”;沪语读“níng”,音同崇明话里“真金白银”、“茧团银子”、“银行”的“银”字;崇明话读 “sěn”音,方言“任务”、“上任”、“任劳任怨”的“任”字。

普通话注音“tán”;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同“谈话”的“谈”、“吐痰”的“痰”。《广韵》《正韵》徒含切《集韵》《韵会》徒南切,音覃。

普通话注音“zhuāng”;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zàng”。《礼部韵略》有“侧霜切”的记载。

普通话注音“huà”;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wo”音,音同方言“话尿污”、“话瞒人”、“话还伊”、“话穿子”的“话”字的阳平调。《集韵》胡瓜切,竝音划。

普通话注音“hè”;沪语读“wŭ”;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音同普通话“跳舞”的“舞”字。

普通话注音“xiàng”;沪语读“hǎng”;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音同方言“打笐”、“晒笐”、“笐田”、“脚笐起子”的“笐”字。

普通话注音“yán”;沪语读同普通话;在崇明读姓氏音同“碍脚碰手”、“碍手碍脚”、“弗碍个”、“碍私事的“碍”字。“碍”字,《唐韵》为五漑切,《集韵》、《韵会》为牛代切,音硋。但在说“五颜六色”、“颜料”、“笑颜”、“面颜”时,“颜”字读同“眼睛”的“眼”的阳平调。“颜色”的“颜”字,《集韵》、《韵会》、《正韵》牛奸切,眼平声。

普通话注音“qú”;沪语读“jí”音;崇明话读法与沪语相同,音同方言“旗杆”、“旗袍”的“旗”字,阴平调。“瞿”字,《集韵》讫力切,音亟。

普通话注音“kuāng”;沪语读音同普通话;崇明话读“qiāng”,音同普通话“一腔热血”、“腔调”、“胸腔”的“腔”字。而在说粗略计算义的“匡算”、“匡一匡”时,读同书面语“眼框”的“框”字音,即普通话的“匡”音。

普通话注音“zhā”;沪语读法同崇明话;崇明话读“zuó”和“suó”两个音,与方言“茶水”、“茶杯”、“茶脚”、“茶碗”的“茶”字和“蛇皮肤”、“蛇胆”的“蛇”字音同。“茶”和“蛇”在崇明都有两个同样的读音。“查”字,《唐韵》、《正韵》锄加切;《集韵》庄加切,同槎。在《崇明方言大词典》里,“茶”和“蛇”均只标注一个读音,实为憾事。

普通话注音“xí”;沪语读音同普通话;崇明话读“jie”音,入声字。崇明话说“酒席”、“主席”、“出席”、“列席”的“席”字,与“及格”、“及时”的“及”字同音。“席”字,《唐韵》祥易切,《集韵》、《韵会》、《正韵》祥亦切,音夕。

普通话注音“xí”;沪语读音同普通话;崇明话读“jie”音或“xie”音,入声字。崇明话说“学习”时,“习”字有两种读音,一个就是“出席”、“列席”的“席”字音,另一个同“拾着物事”、“拾皮夹子”的“拾”字音。所以,读姓时有两个音:“及格”的“及 ”和“拾皮夹子”的“拾”……

既然讲姓氏,顺便提一下,崇明的姓氏说法还捎带出来一个土特产,这也体现了崇明人睿智、幽默、诙谐的一面。当人问起姓氏的时候,不是直截了当地言明自己或别人的姓氏,而是以歇后语的形式,利用谐音让听者去意会。生动、形象的俏皮话,让人忍俊不禁,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脱头巴:张(脱头巴掌,掌的谐音张)

穿肩走:顾(穿肩走过,过的谐音顾)

得脚鹁:顾(得脚鹁鸪,鸪的谐音顾)

脱主龙:宋(脱主龙送,送的谐音宋)

扎腊金:黄(扎腊金黄,黄的本义)

泥末蓬:陈(泥末蓬尘,尘的谐音陈)

别力孛:陆(别力孛落,落的谐音)

唧哩咯:陆(唧哩咯落,落的谐音)

氽江浮:施(氽江浮尸,尸的谐音)

大米稭:周(大米稭周,周的本义)

扭腻和:汤(扭腻和汤,汤的本义)

甏砍甏:沈(歇后语:甏砍甏----渗,渗的谐音)

篅圈上晒鞋子:戴(歇后语:篅圈上晒鞋子----戴,戴的谐音)

隔沟借扁担:石(歇后语:隔沟借扁担----射,射的谐音)

隔沟借引线:宋(歇后语:隔沟借引线----送,送的谐音)

……

把“脱头巴”、“穿肩走”、“大米稭”等当作姓来讲,是不是特别的风趣?特别有魅力?

参考资料:

1、《崇明县志(1985-2004)》

2、《崇明方言笔记》顾晓东著

3、《崇明方言大词典》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投稿请加微信:anxinlu

编辑 | 沈雯逸

审稿 | 陆安心

本文图片来源作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微信号: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Copyright © 2014-2021 心语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刘跃进,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8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