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影空人心的上一句(《唐诗三百首》中最难模仿的一首,写在墙壁上,二流诗人一诗成名)

夏星

诗词中,什么最难写?空和静,最难写。而与一般的空和静相比,空灵的意境,寂静的禅意,又尤其难写。在空灵和寂静中还要写出极大的美,涤荡干净尘世的俗,那就更是难上加难。王维算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了,写静的高手,诗很有禅意。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因为太难写,成了千年来难以超越之作。

不过唐代有一位二流诗人,却丝毫不弱于王维。他在一座荒山破寺庙中题写了一首诗,无一静字却句句是静,入选《唐诗三百首》。这位诗人也因为这首诗,一诗成名。这就是来自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全诗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静谧的禅院风景画:披着清晨的一缕阳光,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林枝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更幽深的地方,禅房掩映在花木丛林的深处。山光明媚,飞鸟穿梭,情性自然,潭水清澈如镜,涤荡人心。此刻万籁俱静,只有钟磬之音,久久不绝。

这首诗读完,就像给心灵进行了一次充满诗意的沐浴。首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点明时间和环境。清晨的初日,虽然明朗,却不燥热,清幽宜人。而由于林高,初日并未能够穿透高林,形成斑驳树影,沁人心脾。

正是在初日照高林这样的暖色之下,曲径通幽才更加显得宁静而清幽。蜿蜒的小路,通往何处?那里幽静而断绝尘俗,是花木掩映下的一座寂静禅房。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成互文,相映成趣,令人冥思妙悟,心神宁静。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之色,合乎鸟的天性;潭影沉沉,涤荡人的心灵。这才是道法自然,颇得自然真意。在这里,万物都恢复了本来的灵性,不再受到任何束缚和遮蔽。这是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内心,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妙境和至美至善之境。

在空灵,幽静中,万物的灵性得到舒展,最后还需要在心灵深处,给予小小的撞击,达到最后的顿悟和升华。于是就自然有了“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之语,这句以动写静,最重要的是以钟罄之音,轻轻撞击人的内心,形成万千回想,令人陶醉难忘。

后世文人墨客,有人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有人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认为静美。事实上,这首诗全篇皆工,全篇清韵自然,清境幻思,令人回味无穷。同时这首诗还有极深的禅意,后世不少人模仿此作,但却无一成功,可谓《全唐诗》中最难模仿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一、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李为民,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7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