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足念什么(关于“莫言吃煤”,关于《蛙》)

四川小唐

有些话憋了很久了。想来大家还不曾忘记,曾几何时有不少网友揪住莫言icon的吃煤故事不放,展开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同时还摆出莫言姑姑的话加以佐证并得出结论:莫言纯属胡说八道!

我敢说这些诟病与指责莫言是人根本不知道“莫言吃煤”的梗究竟来自哪里,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起码没读过《蛙》,而只是通过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方式来捕风捉影,极不负责地张口就来以落得个自得其乐而已。

我想说的是,莫言对吃煤的描述最早来自他的长篇小说《蛙》。他也是因为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一味诟病、批判莫言的人甚至在还没有搞明白什么是文学的前提下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浅薄便迫不及待地开言了。

那么什么是文学呢?尽管答案林林总总,但我觉得韦勒克在其所著的《文学理论》中对文学下的定义多年来一直深得我心。他是这么说的:文学不等于政治、哲学的图解,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文献,而是具有独特审美性质与价值的艺术品。文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想象性”、“虚构性”与“创造性”。

那么请跟我一起回到莫言的《蛙》。莫言在《蛙》的开篇第二自然段里写道,“我是在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荒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编乱造,我以我的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

《蛙》里的“我”并非是莫言自己,而是万足(本名)、万小跑(小名)和蝌蚪(笔名),也即小说的主人公。如此,一味地去质问莫言究竟有没有吃煤的经历就显得有些强人所难和滑稽了,甚至有了挑衅的意味。《蛙》是一部小说,莫言只是它的作者,而文学属于艺术创作。如果搞不懂艺术创作意味着什么,那么就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

再说一下《蛙》里面的“姑姑”:她是万足、万小跑的姑姑,而不是莫言的姑姑,尽管现实中莫言的姑姑也是一位赤脚医生。因此,当有人去找莫言的亲姑姑去求证小说的“真实性”时,谬论也就会随之而来。

再重复一遍:《蛙》是小说,并非纪实文学,亦非历史资料!如果连小说和纪实都辩不清楚,那还妄谈什么评论!即便评论了也必将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无中生有。

读小说不是做考古研究。读小说读的是某种情怀,读的是某种可能、读的是某种审美,而不是举着放大镜去拿文学与事实对号入座。如此以来,世界就根本不需要文学与艺术的存在了。

多少关注点文学的人随口就能说出诸如“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箴言,怎么到了面对莫言作品之时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这真是个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雷炳侠,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0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