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体重比例(莫让身高陷入“内卷”)

夏星

不要让自己的身高陷入“内卷”!66 ■真正需要治疗的矮小症,在真正患病的孩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父母对“不够高”的焦虑是一种内生的社交焦虑。他们需要治疗的是“心脏病”

■淡化身高焦虑,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更加多元化和宽容,才是给下一代成长更珍贵的礼物。

《高富帅》《长腿》《2.8米的气场》...如果你赞美别人,似乎总是和你的身高挂钩。无论是明星的出场,网络名人里的直播,还是个人自拍...想要美化自己的形象,似乎就得一次又一次的抬高自己的身高。近年来,人们对“高海拔”的追求明显加剧。除了在语言、画面等听觉、视觉方面下大力气营造“繁华”景象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娃娃开始关注医疗,一些孩子的家长期望通过注射抑制性生长的针剂和生长激素来帮助孩子长高。

身高焦虑,打针能解决吗?

一个

执念与不甘

9岁左右的孩子,打一种“抑性针”半年就要近10万元;或者联合注射生长激素进行“翻倍”,一年就要几十万元。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主任李辉表示,生长发育问题包括超重或肥胖、消瘦、营养不良、身高发育异常、性发育异常、智力发育异常等。“身高问题只是一个方面。但近年来,希望孩子身高达到预期的家长比例明显上升。”

14岁男孩肖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了一家知名三甲医院,诉求是“打针成长”。那时,肖伟在班里处于中下水平,但他比他母亲高。“我不到160cm,就因为我不高,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矮。”魏的母亲说。对此,肖伟的父亲也表示赞同:“怎么会超过170cm呢?”

“其实很多孩子经过检查评估确认生长发育正常,但家长还是不满意,希望长高。”李辉指出,根据中国的标准,成年男性的身高低于160厘米,女性低于150厘米。

但是很多家长心里有另一个标准。他们大多希望孩子的身高在同年龄段平均身高之上。更何况父母本身不高,却期望男孩180cm,女孩165cm。

李辉介绍,儿童青少年身高的正常范围较大。“如果只有高于平均分才算正常,那岂不是一半的孩子都没达标?”她解释道,“其实身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当然,后天的营养和社会环境因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只要孩子的营养状况好,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家长就不必攀比。”

李辉直言,对于没有药物适应症的儿童来说,长高的最好方法是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闭嘴,两腿叉开,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只要做到这一点,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采访中,相关专家提到,超重和肥胖是影响青少年身高发育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女孩超重和肥胖影响其性发育,会导致青春期提前开始。一般来说,性早熟会加速孩子的骨骼成熟,骨骺会提前愈合,从而影响其成年后的身高。

“早些年,男孩性早熟比女孩少。但近年来,临床上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超重肥胖男生骨龄和青春期提前。”李辉说。

  莫让身高陷入“内卷”

2

你考虑过注射吗?

一个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受访专家表示,这要从孩子的骨骼结构说起。以大腿骨,也就是股骨为例。形似长哑铃,两头粗圆头,中间细长。其中,两个圆形的部分是骨骺,中间细长的部分是脊柱。在骨骺和脊柱的连接处有一层软骨组织叫做骺板。如果拍x光片,会有一条明显的线,也就是医生常说的“骨骺线”。孩子骺板的细胞在不断分裂增殖,靠近脊柱的细胞也在不断钙化成真骨,让骨头长一点,孩子就长高了。到了一定年龄,骺板完全骨化,骨头会停止生长。所以在成人的x光片上,骨骺骨干会变成一个整体,已经找不到骨骺线了。

抑性注射就是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抑制孩子的发育,减缓身高的快速增长,从而赢得更多的时间和健康。据知情人透露,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经使用了20多年。

目前生长激素类药物,往往与性抑制针形成“搭档”,应用时间较长。生长激素是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促进骨骼、肌肉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刺激骨细胞的代谢、关节软骨和骺软骨的生长,从而促进身高增长。生长激素类药物,通过重组DNA技术获得,通过皮下注射进入人体,补充生长激素。儿科常见适应症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小于胎龄儿、特发性身材矮小等。

受访专家表示,在临床诊疗中,围绕注射和不注射,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需要注意和考虑。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真的符合上述指征,包括是否真的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是否真的是生长激素缺乏和性早熟引起的,以及家族身高史。围绕这些指征,医生要运用多种工具、监测手段和检测技术对患儿进行综合判断。比如用儿童的生长发育参考曲线来判断其发育情况,用生长激素刺激试验来检查其生长激素水平,用X线检查骺板来估计其骨龄,排除基因引起的侏儒症...此外,也不适合儿童糖尿病、骨骺闭合和全身严重感染的危重患者、活动性肿瘤或活动性颅脑损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生长激素。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没有治疗指征,被一些医院劝阻后,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其他医院想办法,甚至寻求补救。对于这类家长,受访专家均表示,如果经医生诊断不符合用药指征,千万不要听信小广告、小偏方,也不要仅仅为了让孩子长高而带孩子去非正规医疗机构打激素,以免造成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

专家还强调,抑性针和生长激素类药物并不是身高增长的“神药”,通过它们获得的身高收益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过遗传身高的上限。“一般来说,特发性矮小症患儿长期用药的好处是3 ~ 7cm。”李辉介绍说,这是一个平均值。能不能增加,能增加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临床上,家长被孩子注射后身高二三十厘米等一些“典型病例”激动是常有的事。“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由于注射造成的呢?家长要理性判断,医生也要做好告知工作。”

“客观来说,无论是性抑制针还是生长激素,目前看来安全性都比较高,常见的不良事件也比较轻微。”李辉指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必须在医生的科学评估下谨慎使用。

全球超过50万患者的安全性数据监测结果显示,生长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低于3%。随着这些药物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其应用适应症、剂量、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对于医生来说,主要参考——骨龄检查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如技术含量高、参考标准不一致、个性化评价存在一定误差等。生长激素刺激试验本身并不完美,有时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不要急于给出方案,下结论。“特别是青春期儿童发展的个性化特征突出,没有统一的动态变化规律,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医生应该更有耐心,花更多时间观察和评估。”李辉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建议李辉的家长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多咨询医生,多听意见,理性思考。如果确实需要用药,一定要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注射。具体剂量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定。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并测定相关指标。

莫让身高陷入“内卷”

青少年恐慌症

“青春期,多美的词。怎么到了一些家长手里就变得很可怕了?”李辉不解地说,“很多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青春期,骨龄和实际年龄相差不大。父母为了让孩子长高,要求直接打针。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有很多家长用自己的经历说事,发现孩子性发育早于十几岁,认为孩子性早熟。这种经验主义也是不能接受的。”

据了解,青春期发育主要通过身高突增、性特征发育和月经初潮来评价。根据欧美数据,在1840年到1960年的100多年里,月经初潮年龄从16岁下降到13.5岁,平均每10年提前4个月,之后稳定在13岁左右。

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1962年北京市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4.2岁,2010年为12.06岁,48年间提前了2.14年,平均每10年提前5个月。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出明显的青春期提前发展趋势。比如广东广州6-7岁女孩乳房发育比例为15%,上海8岁女孩乳房发育比例为17.2%。这些调查数据都表明,青春期提前发育是我国儿童生长长期趋势中的普遍现象。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儿童的青春期发育明显提前。

研究还发现,青春期提前发育并不意味着身高,尤其是成人身高下降。“因此,对单个儿童的生长评估应充分认识到性早熟发展趋势的存在,并根据身高、生长速度、性发育程度、骨龄、遗传身高等进行综合评估,随访观察才能做出科学评估,防止性早熟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李辉强调说。

在李辉看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灵。一方面,身材矮小可能导致孩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社交活动。另一方面,高度焦虑的过度传导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矮个子儿童可能比没有接受治疗的身高相似的同龄人更容易抑郁和退缩。研究人员认为,每天注射激素、频繁的门诊治疗和反复讨论身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有受访医生提到,他们接诊过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体重和身高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家长并不满意。他们不得不请医生检查这检查那,“想办法治疗孩子,帮他一个飞跃”。“其实看起来孩子一切正常,只是家长要检查。查了一下,果然不出我所料,就被劝回去了。”医生无奈地回忆,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此后,家长辗转多家医院检查。“最后他们又来找我,还想打针”。

“我当时看着孩子,心情特别不好,眼神阴沉,满脸委屈,好像做错了什么。和他爸爸好好解释了一番后,我让孩子一个人单独聊了一会儿。我说,孩子,你很善良,没有任何问题。别担心,去上学吧!下次你爸爸为了这件事要带你去看医生,你可以说学校不能放假。”医生清楚地记得,听了这些话,孩子的眼睛变亮了,整个小脸都亮了。

来自多方的“真锤”

看到因为身高而就医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问题也浮出水面。当今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问题突出吗?中国矮小症的发病率是否在逐年上升?是不是有近50%的儿童青少年身高增长没有达到遗传身高?因此,李辉试图用大样本和连续的全国调查数据给出一把“真锤子”。

李辉对《中国九城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1975-2015年)和《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1985-2014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梳理后发现,18岁(接近成年身高)平均身高:男生从1975年的167.4cm上升到2015年的167.4cm。

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在对1985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中的124099名18岁汉族青少年的身高数据进行选择和分析后,还发现,1985年至2014年,中国18岁男性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为1.3厘米/10岁。

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团队的全球研究也显示,中国人越来越高。从1985年到2019年的35年间,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长了近9cm,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女性身高排名第三。目前中国19岁男女平均身高甚至超过南欧的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位居东亚第一。

与此同时,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也在逐渐降低。研究人员应用世卫组织标准评估了中国九个城市7岁以下儿童的身高状况。结果显示,1985-2015年30年间,城市儿童生长迟缓率由5.92%下降到0.75%,郊区农村由19.02%下降到1.18%。

“这些变化充分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身高有了明显改善,人群中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的发生率不增反减。”李辉指出,这意味着只有极低比例的真正需要医疗的儿童确实患有疾病。父母围绕孩子身高的“内卷化”行为,以及部分儿童青少年自身对身高的追求和对不够高的焦虑,更有可能根源于一种内源性的社交焦虑。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真正需要治疗的不仅是身高,还有“心脏病”。“对美好未来的定义应该更加丰富,对个人优秀和成功的定义应该更加富有想象力,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应该更加多元和包容。”一位受访专家表示,“把这些观念传递给孩子,大家自觉从自身出发改变单一的审美观,淡化身高焦虑,才是对下一代成长更珍贵的礼物和关爱。”

采访中,李辉特别提到,虽然40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近10年来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缓慢增长期。因为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改善带来的身高增长红利已经逐渐发挥出来。这也说明,现在的父母这一代人的历史经验比爷爷奶奶这一代人高得多,可能很难在下一代复制。新时代的家长能做的就是系统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尊重科学,不要相信道听途说,不要因为碎片化的信息而盲目跟风。同时,持续关注和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帮助孩子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真正给予充分适度的关爱。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朱友贞,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9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