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喝泉水,不小心把蚂蟥吃进肚子里了,真的会在肚子里存活吗?

瓦力数码评测

在农村喝泉水,不小心把蚂蟥吃进肚子里了,真的会在肚子里存活吗?喝水会把蚂蟥喝到肚子里吗?答案是肯定,在去年的10月份,云南某地人民医院的医生从一名5岁的男孩的体内取出了一条鲜活的蚂蟥,而且这条蚂蟥已经在男孩体内待了一年多。而这条蚂蟥就是该男孩在喝生水时误喝下的。那么,问题来了,蚂蟥进入身体后凭什么活下来的?如何避免蚂蟥进入人体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蚂蟥的习性。

蚂蟥的习性

蚂蟥可以说是许多小伙伴的“童年阴影”之一,猎奇君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也不例外,小时候喜欢下河游泳和摸鱼,就没少被蚂蟥叮,这导致了我们对蚂蟥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吸血鬼”上。但其实,在淡水中的500多种蚂蟥中,大部分蚂蟥的食物是以水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的,只有小部分的蚂蟥才是真正以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的。

而且大部分吸食动物血液的蚂蟥都是在目标的体表进行吸血的,只不过,根据有无吻部,它们的吸血方式不同而已,有吻蛭会先用头部的吸盘吸在目标的体表,然后用自己细长的吻刺破皮肤吸血,而无吻蛭的嘴巴中有三片的半圆形颚片,它会使用颚片切开皮肤,让血流出来再吸食,被这两种蚂蟥叮后,伤口是完全不同的。(下图为无吻蛭吸血后的伤口以及其身体构造)

会被人喝水时喝下的蚂蟥

想要被人喝水时误喝下的蚂蟥必须要具备一个能力“在水中生存”。蚂蟥是环带纲蛭亚纲下700种动物的统称,根据习性不同,可以分为旱蛭和水蛭两大类,其中旱蛭约有70种,它们生活在陆地潮湿的草丛或者树林中,这一类蚂蟥是不会被我们误喝到体内的。

剩下的六百多种虽然都生活在水中,但是在水蛭中约有100多种生活在海洋中,而海水是没人会主动喝的,所以海里的这100多种也被排除掉了,因此,生活在淡水中的蚂蟥就剩下了五百多种,理论上说,这些蚂蟥都可能被人误喝到体内。

被人误喝到体内的蚂蟥会怎么样?

小时候,大人吓唬小孩不要下河摸鱼的一个说法就是“河里有蚂蟥,会钻进人体内”,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蚂蟥想要吸血必须靠吸盘固定住身体,而且无论是有无吻部,它只能刺破皮肤,是无法通过伤口,钻入人体内。不过,如果是人在喝水时,尤其是野外的生水,就容易把蚂蟥喝到体内。

上面我们说到了吸食人血的蚂蟥占少数,因此大多数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的蚂蟥一旦被人误喝到体内,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它们会“饿死”,所以,只有寄生性的蚂蟥才真正能够对人产生威胁。

但是,寄生性的蚂蟥想要在人体内生存,必须不能进入消化道,因为一但进入消化道,我们消化道内分泌的消化液会分分钟杀死蚂蟥,因此,蚂蟥进入人体内实际上是“九死一生”的。

那么,蚂蟥如何才能在人体内“扎根”呢?

在所有的蚂蟥中,在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蚂蟥就是鼻蛭了。虽然它的名字有着局限性,但其实,它只是它的属名,因为鼻蛭是医蛭科鼻蛭属下的物种,因此才有了这个名字。

鼻蛭之所以能够进入人体内,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水体中比较常见,比如井、小溪、水潭、小水沟等水体中都有存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而且它们身体细长、幼体只有几毫米,所以在人喝这些水体中的水时可能会将其喝入体内。

不过,鼻蛭想要在人体内扎根,必须要避开消化液,所以它们对寄生部位的要求就非常的严格。一般情况下,鼻蛭主要寄生在人的鼻腔、气管、尿道等部位,前两个部位是由喝水时进入,尿道则是在洗澡时进入。(下图为鼻蛭幼体)

当水中有鼻蛭被我们喝下时,它们想要在我们体内存活下来,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就是在水经过咽部时,用吸盘吸附住,然后慢慢的爬到我们的鼻腔中,第二个方法时经过咽部还未进入食道时吸附住,然后爬入没有消化液的气管中。一旦进入了这两个部位,鼻蛭就能够长期生存了,因为它们会有源源不断的食物(血液)。

当然,被寄生后,我们的身体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比如容易流鼻血(寄生在鼻腔中),咳血(寄生在气管中),这是因为鼻蛭在吸血时会释放抗血凝物质,这会导致它们吸血完成后,伤口依然会流血,而这些血就会通过鼻子或者咳嗽排出体外。

总结

虽然吸血的蚂蟥很少,能够在人体内寄生的蚂蟥更少,但是依然是存在的,比如鼻蛭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进入人体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喝生水和在野外水体中洗澡,而且在喝水时,一旦它们在关键的位置吸附住了,就能长期在人体内生存,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在野外洗澡以及喝生水。

来自优质生活领域网友“苏澈的自留地”对在农村喝泉水,不小心把蚂蟥吃进肚子里了,真的会在肚子里存活吗?的观点:

以前村里老人说,蚂蟥是雌雄同体,肚子里有一条,就能繁衍出一大群,会把人的血液吸干,那时候我们村里人对蚂蟥,无疑是“谈之色变”。

蚂蟥被吃进人体的真实案例

2020年10月23日的一则资讯,彻底惊呆了众多网友,里面说道云南临沧市有一位5岁男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频频出现咽痛、呼吸不畅,睡觉时打鼾声还挺严重。

后来家人不放心,带孩子去大医院做了个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此男童气管内竟然存在异物,而且还是活体!

经过一番手术,医生终于将活体异物从男童气管中取出,此物呈黑绿色,体长约6~7公分,而且还在蠕动,着实把医护人员吓了一跳,后来经过辨识,此物竟然是一条蚂蟥!

例如人体内取出活体蚂蟥的案例仍有不少,2019年4月,一位28岁年轻男子的气管内,也被取出了一条存活一个月左右的活体蚂蟥,2020年1月,一位湖南女士自觉鼻腔、喉咙处有异物,并且时常流鼻血,她甚至怀疑是不是癌转移了,有次去做检查前,她突然大咳不止,最后竟然咳出一条黑黑的活体异物,同样也是一条蚂蟥,体长约4公分。

简单了解下蚂蟥

全球蚂蟥种类高达700多种,属于环节动物门环带纲的一类动物,细分又有水蛭与旱蛭之分,而我们印象中的蚂蟥,一般说的都是水蛭。

水蛭多生活在江河湖泊等淡水区域,它们在水中能以波浪式游动,两端各有一个吸盘,头部为进食,尾部则起到支撑移动作用,中间是弹性很强的腔体。

在蚂蟥吸附于人体皮肤表层后,蚂蟥就会开始吸血进食,其中又存在“有吻蛭”和“无吻蛭”的区别,有吻蛭是指蚂蟥的咽部有肌肉质口器,当需要进食时,吻部就会从咽部伸出来,接着刺入到皮肤中吸食血液。

而无吻蛭的口部则有三片半圆形颚,同样能起到撕裂皮肤,吸食血液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蚂蟥能吸食本身2~10倍体型的血液。

目前科学界略感疑惑的是,当蚂蟥吸食血液时,绝大多数人都毫无察觉,但科学实验证明,蚂蟥口腔中的唾液,并没有麻醉成分,要么就是当人体在水中时,被水或其他事物分散了注意力,导致蚂蟥即便在吸食血液,也浑然不知,当然蚂蟥也不会一直“粘”在皮肤上,只有在进食过程中,它们才会有体表接触,当它们吃饱后自然会“松口”。

其实在全球700多种蚂蟥中,只有极少部分蚂蟥是需要吸食血液中,绝大多数蚂蟥都以无脊椎动物为生,这跟人类对蚊子的误解差不多,全球绝大多数蚊子,都以花蜜等为食,只要小部分雌性蚊子在繁衍后代期间需要吸食血液。

不小心把蚂蟥吃进肚里后,蚂蟥到底还能不能活下来?

之前有资讯说,一头牛的胃里都是蚂蟥,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事,因为蚂蟥在胃里面根本没法存活,不管是人的胃,还是牛、猪、羊等动物的胃。

首先绝大多数蚂蟥都不具备寄生能力,蚂蟥同样需要氧气呼吸,它们可以通过体表的毛细血管,汲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在潮湿、湿润的土壤中也是同理,而人体吞食的东西会通过食道进入胃部,胃部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就算有氧,含量也是极低,所以光从氧气方面探讨,蚂蟥就不可能在胃里存活多久。

此外就是胃内的强酸环境,成年人胃酸PH值大概在1.8左右,在强酸环境下,蚂蟥会跟其他食物一样,都会被胃酸溶解,不会留下什么东西,就是一堆营养被人体吸收而已。

而蚂蟥在人体内繁殖,更是天方夜谭,蚂蟥虽然是雌雄同体,但交配却仍然需要异性,简而言之,一条蚂蟥没办法独立繁衍后代,尽管可以转变性别也不行,也就是说,如果要繁衍,至少需要两条蚂蟥。

从上文得知,但凡蚂蟥进入人体胃部,不管是1条、2条还是20条,都没有侥幸存活的可能,所以本文开头农村老人说关于误食蚂蟥会导致失血过多而亡的理论,是错误的,长大后的我也能理解,一方面是那会科学文化水平低,另一方面则是农村长辈不希望孩子在水里面调皮捣蛋,毕竟每年溺水身亡的案例数不胜数。

既然蚂蟥无法在人体胃部存活,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从人体取出活体蚂蟥的真实案例呢?

其实答案的关键就在于“部位”,当食物被人体吞入后,会以此进入口腔、咽、食管、胃、肠道,最后被排出体外,也就是说,蚂蟥在进入胃部之前,它在口腔、咽喉部确实有存活环境。

而在大量手术中,取出蚂蟥的位置也都在鼻腔、喉咙、声带附近,这些部位都具备“潮湿”、“有氧气”的特性,而且随时随地有血液可以吸食,这对蚂蟥来讲,无疑是绝佳的生存环境。

所以简而言之,如果蚂蟥在胃里,那是断然没有存活下来的可能,但在口腔、咽喉等潮湿有氧的环境下,是可以存活下来的,如果误食生水,又察觉到口腔、咽喉等部位有异样的,不妨去医院看看。

不幸被蚂蟥咬住了怎么办?

以前在农村,我们那边下水插秧或去水库游泳,都喜欢带一包盐,或者一个打火机。

一旦不小心被蚂蟥咬住,最忌讳的就是生拉硬扯,因为蚂蟥吻部密密麻麻的尖牙,已经深深跟皮肤血肉扣在一起了,在蚂蟥没有松口的情况下,直接扯掉蚂蟥会造成二次伤害,而且蚂蟥唾液中有水蛭素,能抗凝血,突然拽开蚂蟥很容易血流不止。

普通的方式有“轻拍”,轻轻拍动蚂蟥头部,会破坏蚂蟥吸盘的气密性,慢慢蚂蟥就会掉落,当然也可以用打火机烧,高温灼伤会让蚂蟥在本能作用下松开口器,一会就能让其主动脱落。

此外也可以在蚂蟥身上撒盐,因为蚂蟥是软体动物,对体表环境十分敏感,当盐跟蚂蟥体液相溶时,就会形成高盐度的液体,考虑到渗透压因素,蚂蟥体内的水分就会往高浓度的外部渗透,最终蚂蟥会脱水而亡。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猎奇动物社,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9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