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贵妇倡导劳动光荣 周朝厅局级干部待遇推算

浮光掠影知识网SEO专员

  人生天地间,总要有点职务,有点事业,我们的吃穿住行,都从这职务和事业上来。谁养活我们,我们就得敬谁,所以我们就得尽职和敬业。这是劳动者对待饭碗最起码的态度。

  如果你对你的饭碗不敬,例如上班时玩网络游戏、炒股,甚至在人命关天的时候,作为医生的你,却还在“偷菜种菜”,那就是你不尊敬你的饭碗,不尊敬自己的饭碗,等于从别人饭碗里夺食,等于剥削别人,所以,过去批评好吃懒做者时,总要有一句:受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影响,不爱劳动。

  古代的管理层真的一直奉行好逸恶劳吗?他们也有职业准则吗?让我们翻开《国语》,或翻开《古文观止》,看看《敬姜论劳逸》,去找找答案。

  引子:

  贵族妇女亲自纺织引发的劳动教育课

  2000多年前的山东曲阜,下午,鲁国的首都,一个叫公父歜(chu)的公务员,下班回来,公父歜当时的职位是下大夫,胡乱地估算一下,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吧。

  公父歜回到家,听到一阵织布的声音,抬头一看,却见自己的老娘——敬姜,正一板一眼地织布。公父歜伤不起啊,如果当时有微博的话,估计早蹿红了,微博标题就是:厅长老娘织布补贴家用。公父歜赶忙劝阻老娘这种与身份不符的行为:“妈呀,凭着我的待遇,还得麻烦老娘织布赚外快,我的顶头上司季康子要是知道了,肯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公父歜的尴尬该怎么理解呢?先让我们大体估算一下公父先生的薪水和待遇。那时候公务员的收入不是打到卡上,而是打到田产上。据《礼记》和《孟子》可知,周朝天子的薪水就是纵横一千里地盘上的产出,大国国君的薪水来自于纵横一百里地盘上的产出,卿(大概是中央部委以上的干部)的收入则来自纵横十里地盘上的产出,大夫呢?其薪水来自于纵横2.5里地盘上的产出。公父歜就是大夫。这方圆2.5里是什么概念?

  周朝厅局级干部待遇推算

  春秋时代的一里等于三百步。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23厘米多一点,一步约140厘米,三百步就是420米。方圆2.5里(2.5乘420米)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周长一公里左右,折成正方形,每个边长250米至260米左右,面积则是六万多平方米,当代一亩相当于六百多平方米,那么算下来,公父歜的田产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一百亩左右。

  那时候没杂交水稻,吨粮田还早着呢,一百亩不算很丰厚的田产。孟子说,这些资产的功能只是“代耕”而已,就是让你免于耕种,抽出身来管理事务。糊口之外别想太多。

  当然,本人声明一句:以上计算方法不尽科学,具体情况估计有争议。同时,当时鲁国各厅各部门的收益、年终奖、分红应该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但就摆在地面上的待遇而言,一百亩田够一家老少的开支了,用不着老娘织布补贴。

  看儿子这么纠结,敬姜女士叹气说:“鲁国快要完蛋了吧,有你这样的傻小子当官。坐下来,让娘跟你说说。

  教育启示一:

  环境不能太好沃土上的民众不成材

  厅长老娘的劳动教育课开讲了。老人家先从地理环境与人才的关系讲起来,分明就是近代流行的地质决定论和地理经济学。敬姜老太说,高明的领导人,会将百姓放在土地贫瘠的工作环境中。因为土地不给力,耕种的人就得给力,琢磨着在有限的土地条件下,尽量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产量提高,这就得费心思费体力。肯费心思费体力的民族就是给力的民族,给力的民族就是善于思考的民族,善于思考的民族就是有善心的民族。“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如果土地太给力,人就不给力,不给力的人民就会太闲逸,太闲逸就产生腐朽堕落思想,所以“沃土之民不材”。

  评点:

  沃土之民未必不成材,我认为敬姜老太所谓的沃土,其实可理解为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环境会激发人的创造能力,鲁国的邻国——齐国,海滨全是盐碱地,连贫瘠的资格都没有。

  姜太公承包齐国,带领齐国人民一起致富,不能种地,就发展海盐业和捕鱼业,结果齐国GDP天下第一。

  伊朗高原也算是贫瘠之地,当年波斯帝国将地盘扩大到北非之后,有人劝国王将国民从高原上迁到沃土上去。国王不答应,理由是:伊朗高原能磨砺民族的刚强素质,一旦迁出,民族的战斗力就没了。

  在树立不劳动就不成材的教育观念后,敬姜老太继续教育她的厅长儿子,她列举了两三千年前周朝国家元首和国家公务员的作息制,说明当时的管理层及其家属,没一个闲着的。

  教育启示二:

  周朝管理层和家属没一个吃闲饭的

  天子:

  春分这天,大早就得起来,叫齐了大伙儿,穿着五彩大花衣,去考察土地情况,估计得在田间地头转转,翻一翻土壤。中午还不能午睡,要听取工作汇报,考察各部门负责人的执行政策情况。到秋分那天,也不闲着,叫齐天文专家,毕恭毕敬研究老天爷的脸色,琢磨着老天爷哪里不高兴了,咱得如何改进。什么是老天爷的脸色?按孟子的解释,就是老百姓的脸色。到晚上,还没闲着,还要检查祭品的情况,祭拜月亮神的食品里,可别放塑化剂。搞掂这一切,才能就寝:“而后即安”。

  诸侯:

  每天都没闲着。大早起来就琢磨中央的政策,领会上头的精神,“修天子之业命”。琢磨完,也别想睡回笼觉,白天要考察国家事务,傍晚琢磨国家的法制,晚上还得给各厅各部门的主管人讲话,告诫他们不要怠慢公事,“夜儆百工”。一切办妥了,“而后即安”。看来一天不是八小时工作制。

  卿大夫:

  卿是中央干部,大夫是地方干部。似乎也不是八小时工作制。早上要提醒自己是干吗的,职务是什么,例如你是管交通的,那么大早起来就得想想哪条高铁正在修,哪条公路桥会不会垮。白天办公,傍晚总结整理一天的工作,下午五点过后,别以为就下班了,还得料理家务。一切搞掂,“而后即安”。

  士:

  在这里似乎是文化人。大早要接受老师的课题,白天讲习,傍晚复习,这是学业。晚上就进入人品的操练阶段,老实反思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觉得踏实,今晚不会鬼敲门,才能踏实睡觉。“无憾而后即安”,可谓活一天就保障一天的人品。

  老百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明而动,晦而休”,没有哪天怠慢工作。

  管理层的家属:

  至于太太们,也没时间搓麻将。王后、诸侯夫人、卿大夫夫人,都离不了针线活,要亲自给老公做礼仪服装,哪怕做做裤带也行。做的衣服都要穿出来参加国家大典的,夫人的面子就挂在那上面了。劳动课上到这里,敬姜老太最后做课堂总结:阿歜,你明白为娘的用心了吧?我从早到晚纺纱织布,为的是不忘记先辈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我如今守寡,你职位又不高,要是再不劳动,再不敬业,这个家的命运也就悬乎了。

  结语:敬姜老太最后告诫儿子的话,其实就是说,劳动会让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有安全感、踏实感。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更换,原因很多,其实归结起来就一点:管理层不敬业不尽职。有首名为《伐檀》的诗,或许就透露出周朝的管理危机:管理层尸位素餐,君不干君的活,臣不尽臣的职,干活的不如不干活的,干得多的不如干得少的,多干活的羡慕少干活的,少干活的羡慕不干活的。待遇的差别不从劳动中来,而是从劳动外来。当尽职劳动成为发达的累赘时,社会便会失去踏实感。

  从这点来反思,就可以明白敬姜老太摇动纺车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危机感。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33220.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7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