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跳大神”的高人

爱生活的丸子

  文革结束后不久,书店开始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一类的古典名著卖了,于是,从说明和注释中知道了金圣叹。

  仅仅也就是知道了一个名字而已,如同那什么毛氏父子,脂砚斋一般,谁批的有什么关系,关键是要一个全,所以,《水浒传》百二十回的肯定比那七十回本的好看,在同小伙伴说起时,那田虎,王庆你知道吗,这就是知识哈。想那姓金的也着实多事,好好地书,非要一刀儿砍了那么多地精彩作么事。

一个“跳大神”的高人

  金圣叹,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江苏苏州人。明诸生,一生绝意仕进,以著述为业。性格诙谐怪诞,狂放不羁,好饮酒,言行不同流俗。学问渊博,议论多警世骇俗。

  他其实原来姓张,叫张采遂,清兵入关后,便改名为金圣叹,即“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之意。他这名字要是放在今天,铁定是要被封号的。

  提起金圣叹,大家首先会想到《水浒传》,他评点的水浒传最为有名,稍后于他的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都是模仿他,但都没有超越他。金圣叹是文史天才,他一生的文学作品很多,贡献很大,为其他文学家推崇,比如曹雪芹,李渔都受他的影响很大。

  他有所谓“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之说。这对于提高通俗文学地位,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他被推崇为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江南历来都是人才辈出,金圣叹出生时,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已故去多年,他身处晚明动荡之际,那时的江南文士们是空前地团结,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的是权斗党争,这就是明末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同魏氏阉党的党争,实质是为了保护当时既得的江南士族集团利益。

  金圣叹是看着魏忠贤倒台的整个过程,但他似乎是置身界外之人,对两党之争毫无兴趣,我估计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穷书生,这些利益之争于他并不相干吧。这时候的他只有二十岁。

  我见有人说,东林党魁钱谦益是他的舅父,那么柳如是就是他小舅妈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金圣叹想必还是一个有点家底之人,顺理推之,他就应该是东林党的中坚分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只是一个站在边上看热闹之人,所以我想,这个应该是有误的。当然,我是猜测,并没有考证过。

  这里有一个误区,大家普遍认为,金圣叹的出名是因为评点《水浒传》等“才子书”,这个肯定是正确的;但在当时,他的名声却并不是因为点评这些奇书而名扬天下,他名声鹊起的真正原因可能大家连想都想不到,他在晚明的名气,更主要是源于他的灵媒身份,如果说人话,那就是“跳大神”。

  跳大神是民间通俗的说法,好像还稍稍带着点贬意。这其实有专用名词叫扶乩,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在扶乩中,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这似乎有点象后世那洪秀全的天父天兄附体,只是洪秀全没甚文化,想写也写不出来,只能信口胡说八道,而这金圣叹则是用写,并把他的作品,汇入这装神弄鬼地言谈中。而信徒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金圣叹在年仅二十岁,青春大好之时,便开始做降神附体、同神鬼沟通的工作了。

  他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士大夫尊称为“泐公”或“泐师”。说他已收纳三十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他曾到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在弄这些名堂时,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说中事主的心思,受大名士叶绍袁等人的崇信。

  跳了八年大神后,名声渐起,他这一年给当时执文坛牛耳的钱谦益举行扶乩降神仪式。通过附在他身上的天台泐法师,彻底征服了钱谦益。钱谦益直言其似乎受某种神灵支配。后绝意仕宦,埋首书本。

  金圣叹为钱谦益示因缘,是有附加条件的。他请求钱谦益为他“作传一首,以耀于世”。事后,钱谦益很诚恳地照做了。通过钱谦益的诗文,主流文化圈都知道了金圣叹这个人。看来这金圣叹名人广告效应的意识还是很强滴哈。

  以后,金圣叹凭借这项特殊本领,声名如日中天。时人记载,他声称慈月宫陈夫人附灵于他,因而能通神灵、知宿因。他在扶乩过程中,“无意识”写下的诗文“长篇大章,滔滔汩汩”,连有道行、有地位的士人大佬看了都很佩服,对他的这一套神神鬼鬼深信不疑。于是名声大噪。

  他的这些诗文随着声名远播宇内,连顺治皇帝都对他的作品加以赞美,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听说此事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当时也有人对此很是看不起他,说他对新朝有迎合之意。其实我觉得,他并不是因为皇帝看上了他的诗文而感动,而是以得到皇上为首的一帮人的首肯,感觉到时有了知音而感动。感动的是知音而并非皇上。

一个“跳大神”的高人

  金圣叹54岁那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朱国治下令逮捕聚集士人十一位,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这便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哭庙案。

  仅仅是向巡抚示威,要求惩办违法的县令,手无寸铁并无意造反,却遭贪官陷害,清廷如何会这般地小题大作。

  江南士族一直被朝廷所忌恨,想当年,清人入关问鼎中原之时,那北方根本就不遇到过什么抵抗,唯独这江南,抗清斗争一直就未曾停歇,如陈子龙、张苍水一众,弄得清廷很是头痛,加上那反剃发令,江阴,嘉定都是在这些士子们的带领下,同朝廷抗争。所以,清人一直就想给这些士子们来个杀鸡给猴看,彻底将他们身上的那股傲气给打服帖。

  据有人考评,金圣叹其实并没有直接参与“哭庙”一事,他也不在最初被捕的11人名单内。他只是后来写了一篇声援一篇名为《十弗见》文章,但因为他名气太大,所以首先被列入打压之列。他不仅为此掉了脑袋,家产还被籍没,家人全部充军宁古塔。

  一生追逐名气,到头来反为名声所累。金圣叹的人生,总是跌落得让人唏嘘。而这一切,他本人或许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临刑前,他还大惑不解:“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

  金圣叹死后,“康雍乾盛世”来了。盛世之下,文人的毛发被捋得服服帖帖的,后来的纪晓岚、刘墉、袁枚等才子们,一个比一个精致,一个比一个油腻,不狂傲,亦不狂喜,无个性,也无底线。清人的打压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张恨水写过一篇文章,叫《几人识得金圣叹》,开头就说:“三百年来,稍治文学者,无不知有金圣叹。然解得金圣叹者,百世一个也。

  清人李渔说他的评点文字“能令千古人心死”,胡适则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31118.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8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