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寒衣节是什么时候

浮光掠影知识网
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寒衣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寒衣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寒衣节是什么时候
  2. 寒衣节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3. 寒衣节来历和风俗介绍
  4. 寒衣节是哪天

一、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寒衣节是什么时候

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寒衣节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生者也要进行迎冬准备。当天人们要给自己的亲人送去换穿御寒的衣物,即使天气仍暖不宜穿棉,也要把棉衣拿出来督促亲人试穿。人们还习惯在此日安装整修试用火炉、烟筒等取暖设备。

寒衣节的禁忌事项

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二、寒衣节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1、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或“冥阴节”,民众也称之为鬼头日。这一节日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传统,据说起源于周代。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关于秦朝时的孟姜女哭长城,另一种是关于蔡伦大嫂的促销手段,还有一种是关于朱元璋的“授衣”传说,以及纪念放牛娃“红豆饭”的传说。

2、在这些传说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说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被抓去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历尽艰辛,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然而当她到达长城时才得知丈夫早已在长城上去世。她伤心欲绝,最终哭得天昏地暗,这个传说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3、另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起源于蔡伦大嫂的故事。据说这位大嫂名叫慧娘,她看到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去向弟弟学习造纸。然而后来造出的一屋子纸却无人购买。于是蔡伦的大嫂便扮鬼吓唬人们,结果人们纷纷购买纸,最终纸卖出去了。

4、江苏地区流传着关于放牛娃的传说。传说中,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而被砍死,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米。人们深受震撼,而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从那时起,穷人们在这一天都要吃红豆饭来纪念他,也纪念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

三、寒衣节来历和风俗介绍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代,风俗是祭祖。

寒衣节起源于周朝的一种祭祀,人们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祭奠先亡之人,称之为送寒衣,但是有准确文字记载是在宋朝。古人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寒衣节要祭祀祖先,祭祀活动有墓祭和家祭之分。墓祭是在祖先坟墓前举行,墓祭前先用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房舍、骡马等纸制品,准备相应供品。墓祭时,在坟前将供品摆好,点燃香烛,一家人轮番举行跪磕仪式,然后将冥币及纸做的衣物、房舍等在坟前烧掉。

关于寒衣节的传说

西汉时期蔡伦因造纸出名,他的弟弟蔡莫也模仿造纸,却因为质量较差而经常堆积。蔡莫的妻子慧娘为了将积压的纸张销售出去,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假装去世躺在棺材内,蔡莫则装作悲痛状,一边哭嚎,一边念到是因为自己造的纸卖不出去把慧娘害死了,并不断焚烧自己造的纸。适时,棺材内传出慧娘的声音,让围观的人较为震惊,惊讶异常。

慧娘从棺材里走出来装腔作势地说道:“我丈夫造的纸张焚烧后在阴间就能够作为钱使用,我把丈夫烧给我的钱都给了阎王及三曹官,最后他们打开了地府大门放我回来了。”众人听后都争着去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蔡莫的纸销了个精光。由于慧娘还阳的日子正好是十月初一,因而每到十月初一,人们就要给死去的人烧纸。

四、寒衣节是哪天

寒衣节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

十月一,烧寒衣,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寒衣节,俗称十月朝,祭祖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记载,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并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亲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不仅仅只是传统习俗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在漫长的岁月里,十月初一曾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相传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天应时,便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举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自此便有了民谚: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各地寒衣节的风俗:

1、山东

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

2、广东

惠州传统的“十月朝”实为祭牛日。惠州民间历来都很重视“十月朝”祭牛活动。惠州人认为,牛为人类辛勤劳动了一年,在这天要慰劳慰劳牛。惠州民间历来重视十月朝祭牛活动,从前在近郊,人们往往准备大量的逆糍,备三牲祭牛神。

3、江苏

江苏人在“寒衣节”这天,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

4、河南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

5、北京

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于是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寒衣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寒衣节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185240.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