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小时候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中关村在线

1907年——鉴湖女侠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貉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遗嘱披露]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秋瑾小时候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遗嘱透视]

秋瑾,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出身秋瑾像于小官僚家庭。1896年,秋瑾与湘潭王廷钧结婚。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904年,赴日留学,先后参加实行共爱会、演说练习会、洪门天地会,并创办《白话》杂志。次年初,一度回国,加入光复会。7月,再返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总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她经常登坛演讲,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1907年春,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积极联络会党与军学各界,组织“光复军鉴湖美景”,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风雨兼程的一生中秋瑾实践着她要成为女侠和英雄的诺言。

从绍兴的和畅堂到日本的实践女校再到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秋瑾沿着时代的风向找寻奋斗的目标,完成了自我蜕变,实现了她报效祖国献身革命的伟大理想。

自那个腐朽无能的满清王朝喘息着做最后挣扎时,在那个受封建压迫的妇女苦闷着寻找希望时,秋瑾犹如一把亮剑,划破黑暗的长夜,带来独立、解放、平等、革命。

她来去匆匆的生命中倔强地举着奋斗的大旗,三十载寒暑过往的岁月中她用青春与热血书写无悔的生命赞歌。鉴湖女侠,一袭黑衣,走在千古的风里,留给世人绝美的背影。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美丽的西湖之滨,西泠桥畔,秋瑾静静长眠,陪伴她的灵山秀水也许依然记得当年那个舞剑作诗的小女孩。秋瑾小时候住的和畅堂是幽静的,后面有她清早舞剑的踏山,不远处有碧波粼粼的鉴湖,她少年时代阅尽东南春色,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陶冶着她对大自然对祖国的感情。

在烽烟遍地生灵涂炭的危难时期,正是爱国者施展抱负的机会,秋瑾意识到任何一个有志之人,以及英雄人物,只有投身于整个民族优秀人物的斗争潮流,把自己的智慧融入集体力量之中方能有所作为。

从她遗留下来的诗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使我们感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纯洁的爱国之心,使我们永远铭记有那么一群人为正义抛头颅洒热血。

1.文武双全

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和快乐的生活之中度过的。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她特别仰慕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样充满豪气的诗句。

秋瑾虽是女子,但从小就喜好习武。她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就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母亲只得答应。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从小缠过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从不叫苦。由于从小就受缠足之苦,参加革命后,秋瑾力主男女平等,认为小脚女人形同残废,行动艰难,为了和男子并驾齐驱,女子必须放脚。为此,她首先创立了“天足会”,又主张振兴女学,认为女子一定要有学问,要能自立,不应事事仰仗男人,提出了“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的口号。

2.弃夫求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16 岁那年,因父亲调往湖南湘潭县厘金局任职,秋瑾也随之来到湖南。18 岁时,她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湖南湘潭的纨绔子弟王廷钧。但王延钧只知道奉承于官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且认为秋瑾只是女流之辈,只适合在家相夫教子,丝毫不能理解秋瑾的思想和抱负,再加上王廷钧的母亲对媳妇异常刁钻,秋瑾在这个专制的封建家庭中感到压抑无比,犹如困兽。她慨叹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秋瑾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秋瑾故居秋瑾到达日本后,和其他留日中国学生一样,先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学日语。几个月后,秋瑾改入青山实践女校求学。在这期间,秋瑾发起中国第一个妇女团体——“共爱会”,参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复中华”为宗旨的秘密反清团体“三合会”。1905 年8 月,经黄兴介绍,秋瑾在日本同孙中山见面畅谈,加入了“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

清朝政府为了阻止革命,唆使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留日学生规则》,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奋,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集会表示抗议。秋瑾组织敢死队,自任指挥,与日本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浙江同乡会上,她慷慨陈词,随手从靴筒中取出一把倭刀,猛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若要评中国历史上最具豪气的女人,秋瑾应有一席之位。

3.献身革命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1906 年冬,秋瑾、徐锡麟等在上海集会,会上决定在浙、皖两地发动反清武装斗争,并商定由秋瑾在浙江发动会党,组织革命队伍,为起义做准备工作;徐锡麟负责筹备安徽方面的武装起义。一旦时机成熟,两省相互呼应,可一炮打响。1907 年春,秋瑾由上海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的校务。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发动成立了“体育会”,并自任教练。秋瑾通过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她还利用当时绍兴知府和她父亲的交情,取得官府公文护照,顺利从上海买来枪支弹药。秋瑾经常身穿男装、怀藏手枪、腰佩倭刀、跨上骏马,飞身上马,英姿飒爽,毫无女子的脂粉之气。

清政府对革命形势的高涨十分恐惧,派出大批侦探到处侦察、搜捕革命党人。由于其他地方的革命党人擅自提前发动起义,打乱了事先的战略部署,徐锡麟也被迫提前起义。因起义准备不足,又无后续支援,很快宣告失败。虽然徐锡麟成功地刺杀了安徽巡抚,但他本人也被清军俘虏。清军残忍地将他的心肝挖出来,活活将他折磨而死。

由于过早地暴露了目标,秋瑾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情势十分危急。当清政府探知秋瑾不但是徐锡麟的同党,还是浙江会党活动的主谋后,便下令派兵去绍兴镇压。在这紧急关头,大通学堂的师生建议提前起义,先攻占绍兴,再图大事。秋瑾则认为,绍兴革命力量太弱,不能让同志们去硬拼,作不必要的牺牲。

1907年7 月13 日下午,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一面指挥一部分人在前门抗击,一面令另一部分人从后门泅水突围。她从容地销毁了革命党人的名单和未转移的书信文件。学生们在秋瑾的率领下,以校门、墙壁为掩护,猛烈阻击清军。最终因力量悬殊,秋瑾被捕。

绍兴府连秋瑾烈士纪念碑夜密审,秋瑾临危不惧,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不吐一字。最后,敌人要她在事先准备好的“供词”上签字,她愤然提笔,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1907 年7 月15 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被清政府处决,时年32岁。死前,秋瑾留下了一首悲壮的绝命词: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秋瑾死后,她的生前好友徐寄生、吴芝瑛冒着生命危险收拾她的尸骨,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辛亥革命胜利后,秋瑾被追认为烈士,孙中山先生为其亲书“巾帼英雄”的匾额。

[名家评点]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

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宋庆龄

勿记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周恩来

秋瑾诗词多慷慨之音,凡欢愉忧愤之情,身世家国之感,一寄之吟咏,思有所寄,援笔直摅。而生平志节,又隐然言表,殆所谓自能发抒其性灵者钦。——《清代妇女文学史》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157514.html)即可。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