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辅政 “三杨”指的是哪三个人?

浮光掠影知识网
杨缚是最后一个加入三杨辅政阵营的,加入之后很快就开始主持朝政,先和他们两个共同掌管了共典机务,后来又做了礼部尚书,直接就成了当时朝廷里的重臣,正是因为有这三个人的出现,使得后来的明朝衰败没有那么明显。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杨辅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三杨辅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三杨”指的是哪三个人?
  2. 明朝的三杨辅政,你有哪些了解?
  3. 三杨指的是哪三个

一、“三杨”指的是哪三个人?

历史上的三杨指的是杨荣,杨世奇和杨缚三个人,他们三个人都姓杨,所以称三杨,三杨执政就是说他们三个一起辅佐朝廷的意思

不管在什么朝代,都会出现一些人,他们对朝廷的贡献很大,虽然没有皇上的威严,为没有声名远扬,但却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像明朝的三位姓杨的大臣,他们分别是杨缚,杨荣,还有杨士奇。这三个人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明朝实现了仁宣之治,其中属杨士奇的辅政时间最长了,他一共经历过三个朝代,是辅政时间最长的一个官员,他对朝廷的贡献很多,在田赋税收上,很多百姓都称赞他,在他辅政的期间,选人用人都很用心良苦,朝廷的官员们都很和谐,都归功于杨士奇。

杨荣是一位良相,他很善于观察形势,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可以做出非常正确的决断,在他任职的时候,让国家的边防很安稳,没有外敌敢入侵,在国家的治理上也是得心应手,在他辅政的期间,整个朝廷也是很祥和的。杨缚是最后一个加入三杨辅政阵营的,加入之后很快就开始主持朝政,先和他们两个共同掌管了共典机务,后来又做了礼部尚书,直接就成了当时朝廷里的重臣,正是因为有这三个人的出现,使得后来的明朝衰败没有那么明显。

他们三个人不管是对朝廷的内部,还是对于朝廷的敌对势力,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三个人始终抱成一团,不拉帮结派,维持了明朝江山的稳固。

二、明朝的三杨辅政,你有哪些了解?

了解还是比较多的,这三个人是三个大臣,他们分别是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个人的能力都比较强,对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

了解的并不多,这个指的是三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分别指的是杨溥 ,杨世奇,杨荣,稳固了当时的朝政。

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这三个人是杨荣、杨溥, 杨士奇、都是比较有能力的人,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明宣宗驾崩的时候,明英宗继位,年号“正统”这时候的朱祁镇才9岁,9岁这个年龄在现在人眼里也就是个小孩子,差不多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岁数,这么小的孩子就当了皇上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是很难成功掌政的,于是很多忠臣都想让太皇太后出来参政,也就是垂帘听政。

但是太皇太后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女性,因为在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就曾经下过规定后宫不得干政,所以此时太皇太后依然在遵守这条规定,虽说他拒绝了垂帘听政,但实际上还是在左右政事,于是就安排了心腹去辅政,这是安排的人并不少,但比较出名的就是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

其实这三杨不仅是为了辅佐皇帝,帮皇帝处理各种事务,还要防患宦官从政,尤其是防着王振。

在三杨的辅佐下,明朝又迎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段时间也被成为仁宣之治,他们理清了很多冤假错案,安抚了众多灾民,并且减免赋税,减轻百姓压力,经济方面变好了,军事方面自然也就跟上来了,三洋也非常重视边防事业,可以说此时的明朝也算是沉寂多年之后又一次的小爆发。

不过三杨也陆续逝去,太皇太后也已病逝,他们最终还是没有能阻止王振做大做强,大太监王振搞的朝廷乌烟瘴气,因为秀才出身,读过书,很是能说会道,擅长拍马屁,甚至劝说明英宗去争讨瓦剌,最终导致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这一个太监差点害了整个国家,因为明英宗被俘之后,瓦剌部族进攻明朝国都北京城,在于谦力挽狂澜的一番拼搏下,才守住了国都,并和大臣们一起商讨换了皇帝,明代宗继位。

从这段故事也能看出来太监王振的胡作非为,如果早期没有三杨压制着他,王振可能会更早发达起来,祸国殃民,明朝可能会更早结束。

三、三杨指的是哪三个

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

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加大学士衔辅政,人称三杨。

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现实,艺术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实。永乐至成化年间,明代文坛几乎为台阁体垄断。时人咸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又以居所,称士奇为西杨、荣为东杨、溥为南杨。

杨荣、杨溥、杨士奇担任内阁成员的洪熙、宣德以至正统时期的内阁被称为三杨内阁,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

名人评价

1、茅元仪

昔当宣德间,西东杨称名臣哉,然其劝宣皇帝之弃安南,先臣谓良策也,我敢同声而和耶。文皇帝两出师,损士众,倾府库、竭仓廪,当是时天下良苦之。数公者固心腹帷幄之臣也,岂不可置一语哉。及郡邑之、戍守之,章章有程,士大夫便于朝、农便于野、商贾便于道,一夫跳梁,委而弃之,肯堂肯构,其谓之何。

2、桂萼

杨士奇援汉弃珠厓例弃之,乃陋儒当权,上下安定,货赂公行,纪纲不振,举版图十郡之地,弃置不宁,盖若考作室乃不肯堂者也。杨士奇者,太宗皇帝罪人也,又足法乎。

3、霍韬

世传三杨入阁,极一时勋名之盛,不知三杨坏我太祖之法已多矣。上下要安,苟且度日,卒始正统之乱。今欲图治,非痛洗三杨后之弊,而上复祖宗之曹不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杨辅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杨辅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141179.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