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 明末清初台湾统治者郑经简介,郑经怎么死的

浮光掠影知识网
陈永华从郑氏统治台湾的长久之计出发,为求“人才以相佐理”,提出“既足食,则当教之”.郑经初觉“荒服新创,地狭民寡”,要待以后再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郑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郑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明末清初台湾统治者郑经简介,郑经怎么死的

一、明末清初台湾统治者郑经简介,郑经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

叔侄争位

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生于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师取台湾,命郑经镇守思明州(厦门),调度沿海各岛。当时郑经19岁,已娶尚书唐显悦之女为妻,但两不相得,与四弟之乳母陈氏私通,生下一子,取名郑克臧。当时的士大夫认为这是 *** ,郑成功遂下令处死昭娘,郑经却暗中将她藏起来。

1662年(康熙元年),唐显悦致书郑成功,责其“治家不严,安能治国?”郑成功大怒,命兄郑泰到思明斩其妻董氏并子郑经及孙。郑泰与洪旭等人议曰:“主母、小主其可杀乎?”仅斩陈氏及其子复命。郑成功不允,于是发生诸将联合抗命。加上当时郑芝龙在北京被杀,又闻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遇害,郑成功数痛攻心,遂于五月初一日病逝。

郑成功逝世后,在台诸将举郑经弟郑袭护理国事,而黄昭、萧拱宸等人又以郑经“ *** ”,“不堪为人上”,拥郑袭为东都主,并分兵准备抗拒郑经。消息传来,郑经即在思明继位发丧,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整师准备渡台。会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遣人前来议抚,郑经为了解除清军的威胁,提出加入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康熙帝交涉。康熙帝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郑经便利用停战的机会,于十一月初一(12月11日) *** ,战斗中黄昭被流箭射死,其余将领皆投降。郑经胜利后进入安平城,处死萧拱辰等人,并把郑袭软禁于厦门,结束了这场内斗。

1663年(康熙二年)正月,郑经返回思明。六月,以其伯父郑泰支持黄昭拥郑袭拒己,假意置酒邀郑泰议事,伏甲兵而杀之。郑泰死后,其弟郑鸣骏、子郑缵绪即率所部入泉州降清。十月,清廷调集大军,会合投诚诸军及荷兰舰队进攻金、厦,郑经不敌,退守铜山(今东山县)。这时,耿继茂、李率泰又遣人议抚,郑经仍执前议,声言:“若欲削发、登岸,虽死不允。”

经营台湾

1664年(康熙三年)三月,在许多将领叛去的情况下,郑经与洪旭等率师东渡,于初十日抵达台湾。

到达台湾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分配诸镇垦荒,寓兵于农。在台湾建立行政体制,设立六部管理政务。任命洪磊管吏部、杨英管户部、叶亨管礼部、陈绳武管兵部、柯平管刑部、谢贤管工部。厚待明朝到达台湾的诸宗室,拥立宁靖王朱术桂建立监国名号。在承天府起盖房屋,安插诸宗室及乡绅。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把政事委于陈永华。陈永华善治国,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又采纳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并以陈永华为学院,“自此台人始知学”。还接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先后遣人来访,郑经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设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生端勒”,“苟背约,立遣师问罪”。1667—1669年(康熙六至八年),清廷又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和议均未成。

郑经退守台湾后,试图透过贸易来提升国力。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他接受陈永华的提议,贿赂清朝将领进行走私。由沿海流民负责转运货物,当时台湾的 *** 男多女少,甚至进行妇女的人口贩卖。流民也负责替郑军据守岛屿。

德川幕府是郑氏王朝重要的贸易伙伴,台湾大量输入日本银、铜、铅、盔甲,以支援战争的需要,双方的贸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达到高峰, 而为了加强郑、日的贸易关系,郑经允许日本商人住在基隆。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郑经的邀请前来台湾,双方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签订通商条约。郑经因此透过英国获得火药和兵器,英国人也帮助郑军训练炮兵,郑经还借用英军炮兵作战。

渡海西征

1674年4月21日(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事变,以提供战船给郑经,换取出兵,郑经答应。五月,郑经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要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交给自己。耿精忠这时已经拥有整个福建,认为郑经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战,拒绝郑经的要求。郑经于是占领海澄、同安,耿精忠则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双方开始交恶。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陆续投靠郑经,耿精忠见

郑经声势逐渐高涨,向他交涉,希望将泉州交还,郑经不允许。耿精忠决定用武力夺回泉州,郑经派刘国轩于涂岭(今泉港区涂岭镇)击退耿军,接着又为了争夺漳浦而发生战斗。直到永历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约定,提供5艘战船给郑经,并以枫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为界线,北方属耿精忠、南方属郑经,双方才停止斗争。 郑经虽于之前两次击退广东的清军,仍然有潮州府的辖县不肯服从。与耿精忠和解之后,郑经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刘国轩击败尚之信,自己率军抵达海澄。这时漳州守将黄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联系,郑经怀疑他的忠诚,要他出城和自己见面、或者是派兵一同进攻,这两项命令黄芳度都不服从,并于六月举兵反抗。郑经亲自包围漳州,于十月初六(11月22日)将漳州攻陷,迫使黄芳度投井自杀。为了报复黄梧破坏郑家祖坟,郑经车裂黄梧、黄芳度的尸体,黄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处死。

1676年(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再次遭郑军击败,只得加入三藩反清阵营,并将惠州割让给郑经。这时郑经已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没有清军的领土让他夺取,因此容易因领土争夺和盟友起冲突。五月,耿精忠打算会合吴三桂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不愿派兵,暗中联络郑经,攻下汀州。

这件事造成郑、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临郑、清包围,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郑经必须直接对抗清军主力,他先派3万人进攻福州,却于十月十五(11月20日)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

晚年生活

郑经战败后,试图坚守厦门。他派出将领防守福建、粤东、浙南沿海的岛屿,稳定军心,等到刘国轩返回厦门,郑经任命他统帅大军,准备反攻闽南。1677年和谈中,清朝康亲王杰书向郑经许诺,如果郑军撤离大陆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就答应台湾变为藩属,与台湾“通商贸易,永无嫌猜”。

1678年3月10日(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郑经派遣刘国轩先攻下虎渡桥,切断漳州、泉州的联系,经过约3个月的包围,于7月28日(六月初十)攻陷海澄,但接下来在漳州、泉州一带的战斗,都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况出现僵局。1678年和谈中,清朝将领赖塔给郑经信称,如果郑军肯退守台湾,则“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郑氏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十二月,清朝再度恢复迁界令,北从福州、南到诏安的沿海都设立要塞, 并且盖围墙当作界线,使得郑氏王朝的商业活动大受打击,无法再透过贿赂清将进行交易。经过多年的征战,郑氏王朝的财务已经严重透支,军队又缺乏补给,郑经只得放弃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

1680年(康熙十九年)正月,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舟师进攻金、厦。郑经以右武卫林陛督师抵御,刘国轩部亦自海澄来援,战皆不利,郑经率诸将回台湾。其母董夫人见而责之曰:“七府连败,二岛亦丧,皆由汝无权略果断,不能任人,致左右窃权,各树其党。”郑经无言以对。秋八月,清贝子赖塔复致书郑经,准照朝鲜事例,“不剃发,不登岸,称臣入贡,俾沿海生灵永息涂炭”。郑经复书,请如约,请要求留海澄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不许,和议又再次搁置。郑经于台南建造园亭“北园别馆”,为其在台湾的行馆以及安养母亲董氏之所,1960年改建为“海会寺”,亦名台南开元寺,至今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历经几次修建,在建筑风格上保有‘伽蓝格局’,为典型佛寺的形制,为国家二级古迹。

为政举措

发展垦殖

郑经袭位后立即“分配诸镇荒地,寓兵于农”。1665年清廷遣施琅、周全斌攻台,郑经“令洪旭抽各镇屯田者十之三,又拨勇

卫、侍卫……丫合戴捷、薛进恩、林升、林应等舟师御敌”。清水师为咫风所复,郑经“令班师回台湾……仍归屯耕作”。兴兵的同时又不废农。由于郑经始终没有停止垦殖业的发展,台湾的农业在不长的时期内达到了空前的成就。陈永华“亲历南北二路各社,劝诸镇开垦,栽种五谷,蓄积粮模,插蔗煮糖,广备兴贩,于是年大丰熟,民亦殷足”。共建立和发展起了三十五个庄,十二个平社。使“向之惮行者万今瞥为乐土焉”。许多居民点成为后来近代都市的胚胎。他们把大陆先进的生产经验广泛地传播到台湾各地,使“不识钩镶割获”、“不知犁耙锄斧”的高山族人民学会了冶铁、晒盐、炼制樟脑,开发原始森林,发展造船、渔业。从刚来岛时身处荒野以“食木子充饥”到齐拓田园近二十万亩,连年丰收,余粮栖亩,蔗物蕃盈,民殷国富。达到了“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j,并建天兴、万年二大粮仓,将其余供漳、泉二州,以取其利,故国用无匾。是时,闽粤逐利之氓,辐揍而至,岁率数万人,台湾之人以是大集。连清统治者也承认:“兹地自郑氏窃踞,民间积储有年矣了。”

兴修水利

台湾冬季旱,无雨水。原来的水利建筑只有荷兰肢和王参破两处。郑经在台湾大兴水利。当时的水利建设大致分为二类:一是筑堤储水:二是截流引水。郑军所垦之处,几乎都有兴修水利的记载,如维新里、长治里、依仁里、新丰里等十一个里就有二、三十处水利建设。仅万年州地区的水利破圳总数就达二十处。这些工程有的是郑氏文武官吏修筑的,有的是地方人士修筑的,大部分则是各营镇在自己的屯兵处修建的。晒盐制瓦郑氏入台之前,岛民煮海水为盐,既费工费时,味又苦涩,难以食用,所用之盐多自漳、泉两地输入。1665年,陈永华教岛民沿用大陆“天日晒盐”的方法,在天兴南面的獭口修筑沂规晒盐,所山之盐色自而味咸,且费工甚少。郑经许民自实,这祥既做到了食盐日给,解决了民生所需, *** 又可以从申漆税,增加财触收入,为目后该地成为中国最大的产盐试之一打下基础。

开办教育

陈永华从郑氏统治台湾的长久之计出发,为求“人才以相佐理”,提出“既足食,则当教之”.郑经初觉“荒服新创,地狭民寡”,要待以后再议。后为陈永华的“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自当速行教化以造人才,才能邦以永宁而世运日昌”的一番慷慨陈词所打动,允陈永华所请。于是天兴土木,建明伦堂,造圣庙,设学校,延请中原通儒以教子弟,层层选才.郑经还实行“子弟能就乡塾读书者,湖其摇役”的优待读书人的政策,逐步培养起一批为东宁政局所用的整齐有为的千部,缔造了一个经济健全、政治清明的社会。

治乡抚藩

郑经嗣位,委政陈永华,改东都为东宁,按照大陆的封建制度制定了一整套乡治制度。建天兴、万年二州,分都中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并建立保甲制。陈永华又筑围栅,起衙署,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严盗贼,并训之以诗书,申之以礼义,范之以刑法,励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于是地无游民,蕃地渐拓,田畴日启,万庶偕来,出现了“夜不闭户,百姓乐业”的局面。

郑经采纳陈永华“与民休息”的方针,对当地土蕃继续采取安抚政策,每当台湾秋禾成熟季节,“郑经仿诸岛守将,勿得侵扰百姓”。对新港、嘉溜湾、欧王、麻豆诸社的土蕃,“令其子弟能就乡塾读书者,烟其摇役,以渐化之。四社亦知勤稼稿,务蓄积,比户股富;又近那治,习见城市,居处礼让,故其俗于诸社为优”。经过数年安抚,使土蕃“民间悦服,相率感化”。终郑氏之世,土著居民,除因偶然的土地争执外,皆能相安无事。

人物评价

美国学者丹尼·罗伊(Denny Roy):郑经在台湾虽然称为延平郡王、奉明为正统,但当时明朝实际上早已经灭亡,而清朝又尚未统治台湾,因此实际上台湾是独立政权。

主要作品

《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题东壁楼景自叙》

《悲中原未复》

《闻西方反正喜咏得诚字》

《东壁楼集》

家族成员

父亲

郑成功

母亲

郑经生母,董氏,名“董酉姑”,福建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r先侄女。喜欢干政,很有慈禧干政的风范,令施琅反叛的就是此老太。她跟自己的儿子关系由于郑成功的去世而变得疏远,她尤其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郑经和乳母之间的私情,所以也特别不喜欢郑克臧,甚至认为他不是自己的亲孙子,母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后策划“废长立幼”,谋杀郑克臧,立郑克u。

兄弟

郑聪,字哲顺,号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职。

郑明,字哲熙,号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睿,字哲圣,号圣之。早卒。与郑发合葬于今位于台南市南区的藩府二郑公子墓。

郑智,字哲锡,号锡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宽,字哲硕,号硕之。不知所终。

郑裕,字哲益,号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温,字哲念,号念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柔,字哲能,号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发,字哲奋,号奋之。早卒。与郑睿合葬于今位于台南市南区的藩府二郑公子墓。

子女

郑克臧,郑经长子,生于1663年(康熙二年),系郑经之妾昭娘所生。郑经一死,侍卫冯锡范便带头以传闻“监国非藩主真血脉”为辞,与郑经之弟郑聪等人共谋,收回郑克臧监国之印,并杀之。当时郑克臧只有18岁。

郑克u,郑经次子,生于1670年(康熙九年),系郑经之妻和娘所出。1681年(康熙二十年),郑经死后,郑克u继承延平王位。因年幼,由其叔郑聪辅政。郑聪贪鄙懦弱,诸事皆决于冯锡范和刘国轩。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水师提督施琅督师攻克澎湖后,郑克u从刘国轩之议,修表交印归清。降清后,移住北京,受封为正黄旗汉军公,后卒于京。

郑克举,郑经三子,郑克u降清后面请康熙帝准克举叙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郑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郑经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139988.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