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科场案 戊午科场案的介绍

浮光掠影知识网
戊午科场案为清朝咸丰八年发生的一场科举舞弊案,因当年是戊午年而得名。考生罗鸿祀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企图借此考中举人,最后事情被揭发,柏葰按律处斩。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戊午科场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戊午科场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戊午科场案的介绍
  2. 揭秘晚清科举第一大案――戊午科场案
  3. 惊动皇上还连累了上百人,清代戊午科场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4. 晚清戊午科场案,大学士柏葰被斩是被肃顺公报私仇了吗?

一、戊午科场案的介绍

戊午科场案为清朝咸丰八年发生的一场科举舞弊案,因当年是戊午年而得名。考生罗鸿祀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企图借此考中举人,最后事情被揭发,柏葰按律处斩。这次科场舞弊案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

二、揭秘晚清科举第一大案――戊午科场案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为干支纪年的戊午年,这一年正逢首都顺天府(北京)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主考官是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军机大臣蒙古正蓝旗人柏,副主考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八月初八日乡试一开场,即谣传在考场所在的贡院大堂发现了大头鬼,据传贡院中的大头鬼不轻易出现,出现一定有大案将要发生。

九月十六日发榜,前十名中赫然见旗人平龄,他是一位著名的京剧票友,经常登台演出,因而引起舆论大哗,质疑优伶居然能高中举人。十月初七日,御史孟传金上奏咸丰皇帝,参劾此次乡试有舞弊行为,特意指出“平龄朱墨不符”。

为了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笔迹从中舞弊,清代科举考试规定考生亲笔所写的试卷用墨笔,然后指定人员用朱笔照抄呈送考官批改,“朱墨不符”即意味着平龄的试卷已经被篡改或调换。咸丰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全庆、兵部尚书陈孚恩会审此案,戊午科场案就此开场。

平龄被提审,但不久即死于狱中。等重新勘察平龄的试卷后,竟然发现其墨卷内的草稿不全,朱卷内也有七个错别字曾被人改动过。十月二十四日,此次乡试的全部试卷在圆明园的九卿朝房重新勘察,发现“本年乡试主考、同考荒谬已极”,有错误的试卷竟然有多达50多本,甚至有一人的试卷错别字达三百多字,竟然也中举。

咸丰闻讯大怒,立即将主考官柏革职,朱凤标和程庭桂解任。讽刺的是,就在此次乡试结束不久的九月,柏升任正一品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清朝只有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谓为“真宰相”,是真正的位极人臣。

随着案情的深入,柏直接卷入舞弊的证据浮出水面。考生罗鸿绎通过同乡兵部侍郎李鹤龄的关系,结识了同考官浦安;浦安又通过柏的看门人靳祥的关系,请求柏同意调换罗的试卷使其中举。事后罗又向柏、浦安行贿。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载垣等人向咸丰汇报案情及处理方案,拟将柏“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拟斩立决”。

三、惊动皇上还连累了上百人,清代戊午科场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古代人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有着多元化的工作可以自由的选择。在当时要出人头地只能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然后光耀门楣。但是随着科考的进展,科举考试也出现了许多弊端。许多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来寻私舞弊。最严重的是在清朝的戊午科场案,当时为了肃清风,震慑一下朝廷中的臣子,于是这场科场舞弊案才会牵连甚广。

一、清朝戊午科场案在清朝晚期的时候就出现过非常重大的寻私舞弊事件,因为发生在戊午年间,就被人们称为“戊午科场案”。当年的主考官是当朝的一品大员,是君主十分信赖的臣子。而副考员也是朝廷上的重臣。理应来说是万无一失,没想到事情就出现在他们的身上。当时乡试考完到了发榜的日子。于是大家拥上前察看。这一看不得了,发现有个叫平龄的人竟然考中了举人。这个人明明是一个戏子,怎么会考上了举人呢?尤其是举人是特别难考的一个名次,一个唱戏的人哪里来的这么高的学问?

二、舞弊案牵连甚广于是就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君主,并且说这次考试有舞弊的嫌疑。君主一听十分的生气,于是派人将平龄抓起来拷问,但是他忽然在监牢里暴毙。这就让帝君更加的怀疑。将他的卷子查看,发现有许多的错别字,还有涂改的痕迹。同时发现另一个人也是错字连篇,并且这个人也中了举人。最后一查,就查到大学士果真有寻私舞弊的事实。于是君主将主考官和两个参与了此次舞弊案的官员一起斩了。后来为了肃清风、扫除不正之风,于是将所有从中获取过利益和从中帮忙过的人全部抓起来,情节严重的斩立决。情节轻微的就发配边疆。

清朝戊午科场案之所以牵连这么多人,是因为当时朝廷的腐败不堪,君主正好趁这个事件来清理一下不正之风,震慑一下朝政上的臣子,让他们食君之禄,办忠君之事。经过这次整治之后,后面的科举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四、晚清戊午科场案,大学士柏葰被斩是被肃顺公报私仇了吗?

咸丰八年(1858年),对大清国来说,正处于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热之中,内有太平天国,外有英法联军,咸丰皇帝终日担惊受怕,偏偏在这当口,又发生了一场科举舞弊大案。

尽管天下很不太平,人才还是要选拔的。这一年八月,乡试还是如期拉开帷幕。顺天府是京畿重地,担任顺天府主考官的是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一等一的朝廷大员,可见重视。

九月十六日揭榜,虽然舆论已经哗然,但科举考试历来中者喜落者悲,并没有引起官府注意。乡试结束后,柏葰也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再加上身兼军机大臣,他已位极人臣。

谁知好景不长,十月初七,御史孟传金上奏,指出这次考试里出现了舞弊行为,并且不止一起,牵涉到考官,戊午科场案由此案发。

咸丰相当重视,下旨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全庆和陈孚恩会审,特令“此旨尔等看完, 交军机处写明发, 孟传金原折不必交军机处”。

调查结果,乡试果然有猫腻,比如中标的试卷,有的错别字达到300多个,“讹字至三百余”,这在科举中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还发现考生试卷被修改、调包等舞弊行为。接着调查下去,结论是考生罗鸿撰,通过关系求助同考官浦安,浦安又通过主考官柏葰家丁靳祥说服了柏葰,把罗鸿撰已被淘汰的试卷改成了中试。

最严厉的是事后的处罚。

载垣、端华等上奏案情, 提出处理方案,别的都还好说,其中有一条,“(柏葰)比照交通嘱托, 贿买关节例, 拟斩立决”,这让咸丰有点为难。

大学士柏葰作为主考官和直接责任人,当然难辞其咎。然而柏葰又是朝廷重臣,深受咸丰倚重,如何处理柏葰,成了问题的焦点。

按照咸丰的意思,处死柏葰心有不忍,“柏俊早正揆席, 勤慎无咎, 欲曲待之”,他是想从轻发落的。

这时,肃顺的意见起了决定性作用。

肃顺认为:“取士大典, 关系至重, 亟宜执法, 以惩积习”, 柏俊罪不可宥,“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

权衡之下,咸丰准奏,柏葰被判斩立决,成为清朝唯一一位因为考试舞弊被处死的大学士,也会自科举制开创以来,因为舞弊被问斩的最高级官员。

被称为咸丰朝乃至晚清第一大案的戊午科场案,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

首先是肃顺和柏葰之间的政治斗争。柏葰是蒙古正蓝旗人,以户部尚书身份协办大学士之职,乡试结束后,更是擢升为文冤阁大学士兼军机处领班大臣,大权在握,位极人臣。

柏葰身居高位,当然会有他的政敌。朝中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等人就是他的政敌,柏葰为官以老成持重著称,肃顺则性格激烈,两人不是一路,“柏俊素持正,自登枢府,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不协。”

肃顺这群人里,载垣和端华才能平庸,但肃顺是个能人,所以遇事都是由肃顺做主。

肃顺向来胸有大志,柏葰受宠,肃顺的能力就无从施展,只能屈居人下,所以肃顺要实现政治抱负,必然要与柏葰争权,只有把柏葰搞倒了,他才能上位。

咸丰指定的会审人员,以载垣和端华为主审,这对肃顺来说,正是求之不得。

柏葰虽然被逮捕,但从他自己到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最重不过是被流放新疆而已。像和珅那样被认为罪大恶极的官员,嘉庆帝也只是赐他自尽,况且清朝开国以来,从来没有公开处斩过柏葰这种级别的官员。

假使被流放,很快就能被指望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所以柏葰已经吩咐家人收拾行李,打算打包出发。

柏葰最后被处斩,后人多以为肃顺是要为自己立威,拿柏葰开刀。这其实并不全面,肃顺坚持这样处理,其实也有章可循。

在清朝历史上,对科举舞弊案的处理一向非常严格。拿清朝前期的两次科举舞弊案来举例,顺治朝有丁酉科场案,处理结果是主副考官和同考官都被处斩,共计斩首27人。康熙朝有辛卯科场案,主考官左必蕃失察被革职,副考官赵晋、同考官王曰俞、方名都被斩决。

以这两场科举舞弊案来看,判柏葰处斩也有先例可循,在法理上,肃顺的坚持不能说错,不能完全看做是肃顺出于私怨,一意打击报复。

肃顺一定要置柏葰于死地,还有他的政治目的。

肃顺虽然据理力争,但他显然是无法左右皇帝意愿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咸丰手里,咸丰同意肃顺之请,其实是和肃顺想到一起去了,那就是要整顿吏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戊午科场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戊午科场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138820.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