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钱 银元为什么又叫“大洋”? [民风民俗]

浮光掠影知识网
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圆形的银币,只有银元宝之类的.清朝,才有大量国外银圆进入中国的流通,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洋钱”。上海人把“铜钱”叫做“铜钿”,所以。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洋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洋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银元为什么又叫“大洋”? [民风民俗]
  2. 一块大洋值钱吗
  3. 据说袁大头(民间说洋钱)埋地下会自己移动是真的吗?
  4. “银元”是清末民初发行的银质货币,可老百姓为何都叫它“大洋”?

一、银元为什么又叫“大洋”? [民风民俗]

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圆形的银币,只有宝之类的.清朝,才有大量国外进入中国的流通,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洋钱”。上海人把“铜钱”叫做“铜钿”,所以,把“洋钱”叫做“洋钿”——至今还把“几圆钱”叫做“几块洋钿”。在这种情况下,“洋”等于是“洋钱”,也就等于是“银圆”的简称。

至于“大洋”,那是指“银元”,指面值一圆的银币,是相对于面值为几角的“银毫子”而言的。“毫”是里的“角”的意思。

二、一块大洋值钱吗

一块大洋值钱。

从大洋发行后,大洋的种类高达640多种,每种的现存量较少,其中晚清时期的大洋最为值钱。这让大洋持有者满心欢喜,它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变革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大洋原本并非“国产”,它原本是15世纪时期欧洲的流通货币,西方强行打开清朝的大门后,清廷统治者看到了西方的银元,争相模仿制作。

光绪16年,清朝统治者开始仿造西方的银元打造中国的大洋,在时局动荡的清末民初,统治者确立了银本位货币制度,大洋在当时流行一时。然而,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经济制度并不稳定,民国时期的大洋袁大头也只是流行一时、随后退出历史舞台,大洋发行量极少,价值不言而喻。

介绍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银元流入中国。

清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十六年(1890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三、据说袁大头(民间说洋钱)埋地下会自己移动是真的吗?

袁大头(民间说洋钱)埋地下是不会自己移动的,但是地下水土环境复杂,经常会出现因地质变化引起的水土移动,袁大头体积小,可随水土流动。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29年,总发行量超过7.5 亿枚。该系列币分别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别为89.1%、84.5%、80.4%和82.5%;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清代国币称为龙洋,以银币为主币,主要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等,总重量为(26.3--27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25.7856808克),其含银量90%进行铸造。
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是规定钱币的铸造发行权归民国政府所有,原先的各个官局所铸造发行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在一点的时期内,承认它们的价值等同于国币1元的价值。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6.408钱),材质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国币条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2]
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人民币一样,以十进位,1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自从《国币条例》公布以后,天津造币厂就开始铸造袁大头1元银元,后来,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也都开始陆续铸造发行袁大头银元。由于袁大头1元银元币型规整,图案新颖,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识别,因此,袁大头银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很快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因袁大头壹圆银币币型划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了社会认同和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

四、“银元”是清末民初发行的银质货币,可老百姓为何都叫它“大洋”?

当时国外的银元都已经流入到中国市场的,清政府才发行的银元来便于进行市场交易,所以老百姓还是叫大洋。

因为这个货币是来自外国,自然就会有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也证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应该是发行银元的时候,外国人是最先使用的,所有我们就称他们的钱为洋钱了,最早就是西班牙的“本洋”,再接着是墨西哥的“鹰洋”,最后就是我们自己的“”,这些钱统称为“大洋”。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中国使用的白银多铸成锭状,以重量(两)为单位。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入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元,早期的银元多为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之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

当时中国最常见的银元是墨西哥银元,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祥林嫂的就是鹰洋。除此之外,在中国流通的还有英国贸易银元(人洋)、日本银元(龙番)等等多种外国银元,在外国影响下,清朝某些省份也开始自铸银元。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国银元成被老百姓称为“洋钱”,当时有墨西哥的“鹰洋”,英国的“人洋”,日本的“龙番”等等银元,在外国的影响下,也准备铸造“大清银币”银元,但是还没正式发行,就灭亡了,后来印制大量“”银元,但是民间大部分百姓分不清“袁大头”银元和外国银元的区别,将“袁大头”也认为是外国银元,一律统称“大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洋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洋钱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136830.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