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历史事件喀秋莎(《金刚川》致敬“最可爱的人”③|涨知识!炮兵之王“喀秋莎”发射的声音酷似管风琴弹奏)

夏星

在《金刚川》电影中,数次出现了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从资料来看,它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会在观感上像烟花。

有网友感叹说,“喀秋莎”太美了,16发金色的火箭弹直捣敌人基地,这16束灿烂的流光尾迹划破夜幕,像死神的织布机,在一片金光中为美军送来报丧的灵衣。

生产出来时苏联正在流行歌曲《喀秋莎》

记者看到,今年9月25日,《解放军报》刊文《“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详细讲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

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

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以多门“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炮兵对射,瞬间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打得德军火炮成了哑巴。1945年柏林战役,苏军更是将“喀秋莎”火箭炮当作近战“刺刀”开道。他们将枕木垫在“喀秋莎”火箭炮后轮下,降低发射角度,进行平射。一些坚固的建筑物和负隅顽抗的德军,都在炮火下化为废墟。

整个苏德战争中,“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吃尽了苦头,因其发射声音酷似管风琴弹奏的声音,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喀秋莎”在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中摧毁了美军信心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凶猛的火力在朝鲜战场大显身手,在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中摧毁了美军信心。

有资料显示,1953年7月13日晚9点左右,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炮团和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火炮,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帮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击战的胜利,促使美国不得不尽快在谈判桌上妥协,为板门店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扫清了障碍。

据美国媒体报道,上甘岭战役美韩军与志愿军伤亡比例为2.3︰1,美韩军的伤亡有70%是由志愿军炮火杀伤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愿军将士开始称呼“喀秋莎”火箭炮为“炮兵之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综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梁天平,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4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