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是什么意思(逆耳的“忠言”,真的“利于行“吗?)

四川小唐

《增广贤文》中这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本意是劝诫人们虚心接受批评。可是,苦口的良药实在难以下咽,逆耳的忠言也很难让人接受。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说这句话的往往都是训诫别人的一方,比如老师,家长。他们在教训孩子的时候,先是暴跳如雷,歇斯底里,甚至恶语相向,等发泄完后,再来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是,你知道你刚才的样子吗?你那满目的狰狞,在孩子眼中有多么的可怕;你那满嘴的“爱”,是“真爱”吗?说到底,你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而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孩子。

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认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这种孩子在三十年前的企业是受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今天希望培养的孩子应该是快乐的、乐观的,是能够信任父母、能够彼此倾诉、能够爱自己、也能够爱别人的人。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要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拿出时间和孩子疯玩,让孩子有话都跟我说。

成人的世界也是一样,有的人“好为人师”,口无遮拦,把自己当成唐朝时的魏征,今天怼同事,明天怼领导,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忠言逆耳”中的“忠言”是大前提,虽然逆耳,但毕竟是忠言。有些人曲解了它的意思,把逆耳的话都当成忠言,用“忠言逆耳”来粉饰自己对他人的讽刺挖苦和语言暴力。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本意是要我们虚心接受批评,而不是那些说话不讲分寸,甚至语言暴力之人的“挡箭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良药也可以包裹上糖衣,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让它不苦。那么,忠言可不可以不逆耳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修炼自己的情商,学习说话之道,把忠言说得顺耳,使对方更易于接受,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希望你的“忠言”能像春风一样,吹拂着人们的心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文伽昊,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7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