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主人公是谁(马汀:同工异曲的“入木三分”和“力透纸背”)

爱生活的丸子

众所周知,“入木三分”的典故出自我国号称“书圣”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据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记载:东晋皇帝命王羲之写“祝版”(写祭祀文章的木板),“工人削之,入木三分”。即笔力强劲,深透入木。这就是“入木三分”的来历。

后来扩大到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也叫“入木三分”。清代赵翼有诗云:“入木三分诗思锐,散霞五色物华新。”现代作家秦牧在评论陈毅元帅的诗《莫伸手》时说:“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觉。”当代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高度评价“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入骨三分”,则是 “入木三分”的升华。

《书断》还记载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岁)见前代笔说(论书法的书)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其父认为他年龄还小,不能理解,说:“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迫切请求:“……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意思是,如果等到长大成人,就掩蔽了幼小美好的才能了。父亲非常高兴地授予他书法理论,不满一月,他的书法功力,就大有长进。

少年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就受到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擅长隶书)的夸赞:“此儿必见用书诀(理论、窍门),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并流涕曰:“此子必蔽(掩盖)吾名!”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天赋是惊世骇俗的。因此,才引来当朝皇帝命其书写“祝版”,留下“入木三分”的典故。

王羲之不仅天赋特异,而且刻苦磨练,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说。因此人们称练习书法叫“临池”。可见,这“入木三分”的成就,是来自于天赋和功夫的。

王羲之也有直接论述书法的理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力透纸背。”这简短的一句话,字字切中书法要害,句句要言不烦,皆为成语,而且泛指诗文构思行文的原则。

如“凝神静思”,也称“凝神静气”,是书法写作的必要前提,必集中精力,平心静气,方能下笔有神。

“筋脉相连”,把书法比作人体结构,如筋骨脉络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意在笔前”,即下笔前,精神就高度集中,是书写成功的关键和总原则。

“力透纸背”,是王羲之本人总结的书法成功的最高功效,与公众评价的“入木三分”正是同工异曲。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亦云:“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简言之,也就是“力透纸背”。看来,这都是大书法家们的经验之谈。

作于2021年9月23日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1960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200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胡石英,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0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