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的意思(「新语听书」你听过这些“守岁”的习俗么?)

青青

听新语 听经典| 第115期

民俗是指各地的民间风俗,是中国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生活文化。中国地大物博,每个民族都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这是民族智慧的历史传承,也是民族生活的精神寄托。

民俗起源于民众的群体生活需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说到春节,你都能想到哪些民俗呢?

“守岁”有哪些习俗

据晋周处 《风土记》记载:“ 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在我国汉族民间,守岁作为在除夕夜的一种风俗习惯,指的是在除夕夜全家团聚,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有许多,如:

燃灯照岁:新年前的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燃灯照岁,谓之“照虚耗”,以祈盼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年夜饭: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如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白菜谐音“百财”,吃白菜寓意着“财源广进”,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压岁钱:在除夕夜守岁时,小孩儿们会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能镇压邪祟,获得压岁钱的小孩儿能平安度过一岁,在新的一年中富裕吉祥。

踩岁:有些人家会把芝麻秸粘上元宝形的黄纸,组成一捆,美其名曰“聚宝盆”。然后,全家人一起将它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深受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过年的时候吃饺子寓意好的兆头,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好运连连,顺顺利利。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据《广雅》记载,当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类似。而饺子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是在宋代,当时叫做“角子”。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春节吃饺子的风俗已相当盛行。

古代春节期间,有正月前几天里不能动刀、不能做菜之类的传统,所以人们通常要在年三十晚上就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初始,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交和“饺”是谐音,“子”就是“子时”,有“喜庆团圆”与“吉祥如意”之意,而饺子形状类似元宝,人们在节日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人们将种种吉祥之物包到馅里,也可以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没有庙也能办庙会吗

庙会,也叫“庙市”,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传统民间风俗活动。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所以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始终认为有庙才可以举办庙会。其实,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中,庙会已日渐发展成将宗教、商贸、游艺集于一体的民间聚会。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达到全盛,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以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为核心,聚集在庙宇周围,由于参加人数众多,一些商贩由此在庙会周围兜售商品,逐渐形成庙会集市。随之出现的则是商品集市和游园市场的繁盛,商贩出售泥人、面塑、拨浪鼓等民间玩具哄得小孩驻足忘返,此外,还有踩高跷、说相声、数来宝、扭秧歌等各类艺人杂耍,将场面烘托得热闹非凡。

到明清时期,庙会的主要功能已经由祭祀变成了集会,真正祭祀、参与宗教活动的人并不多,倒是前来购买商品、游玩的人们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本周推荐图书

本期推荐图书:《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作者:王颖

播音:我是猫小姐

分类:传统文化

在文化日趋统一性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深入地了解传统民俗,了解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精神内涵,将中华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发扬传承下去。本书从民族风俗、节庆庙会、楹联妙对、民居建筑、特色服饰、姓氏生肖、图腾信仰、曲苑杂技、武术舞蹈、传统技艺、坊间传说十一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常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韶山市图书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雷炳侠,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1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