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手抄报(国之祭:“公祭日”教育 为过去留“信史”)

爱生活的丸子

从2014年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校陆续发放,而“南京大屠杀史”也正式被纳入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实际上,在南京各个年龄层的青少年中,“公祭日教育”,一直未曾停止。学校、家庭、社会,在这里,公祭,早已是一堂历史必修课。

陈琦芸,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还是在5岁的时候。爷爷口中的惨痛回忆、纪念馆里的图文资料、影视片段,是小琦芸对这段“血火历史”的最初印象。2014年9月,公祭读本小学版《血火记忆》正式进入南京市小学课堂。而琦芸,也是又一次,更近地“阅读”这段历史。

陈琦芸做的“南京大屠杀”手抄报,歪歪扭扭的图画和拼贴里,记录的是一个10岁孩子,对这段历史最真实的理解。在剪报的最下方,用彩笔认真写下的“勿忘国耻 爱我中华”,是她对这段历史的总结。

如果说,陈琦芸的课堂,在教室;南京中山小学六年级学生吕鉴如的历史课堂,就在史实的发生地。今天,她不但是学习者,也是讲述者。

走过中山门的城墙,触摸弹痕密布的每一块城砖;听老师和同学们讲述那段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是课本中“方块字”完全不同的感触。

如果孩子们的历史教育,是“亦步亦趋地引领和走近”,这群大学生对历史的触碰,却是在用脚步探寻。整整一个月,每天30多公里的走访,吕学让和他的6位同学,画下了这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手绘地图。

吕学让说,起初,他们并没有绘制地图的想法,只是简单地走访和学习,但在寻迹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丛葬地并不显眼,或者未曾有过纪念碑的存在。便有了想要制作一份“索引图”的念头,拍照、手绘、张贴,直至最终完成这份地图。过程中,也是他们第一次和历史走得这么的近。

历史不容抹杀,更不容随意歪曲。让学生知道真相,给他们留一段信史,痛定思痛、奋发向上,我想这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刘跃进,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5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