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书法是否一定要临的与原帖一模一样?

爱生活的丸子

书法临摹必须跟原帖一模一样吗?这个问题不简单,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回答的。很多书家都说了,临摹经典法帖是书法学习一生的功课,如果不管是初级还是高级阶段都要一模一样的话,那就不会有创新了,书法的发展也就止步不前了。

学习书法初级阶段对临摹的要求:尽量与原帖相似

为什么不说一模一样呢?是因为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完全做到了,也是有问题的。打个比方,我们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原帖是碑刻,是书法写上去之后再用刀刻出来的,然后加上风化腐蚀会有一些失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临摹的时候就要区别对待了。

第一,刀刻的效果,如果完全用毛笔去模仿的话,那么笔法可能会出现问题,就是会出现“画字”现象。第二,有些点画上的痕迹,可能是风化失真的问题,例如有些字的“圭角”问题,“圭角”因为风化的原因,可能最好会失去方折的感觉,变成比较圆的那种用笔,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明就里去临摹,也写成圆的,那就错了。所以,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学习碑帖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初学没有经验的时候,就要多听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话,多向老师请教一些用笔的方法。如果是自学的话,那最好去看看一些优秀书法老师的临帖教学视频,我在我的今日头条里就建立了一个《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里面为自学书法的书友们提供了众多的书法老师的各种碑帖的临摹教学视频。自学书法的书友们,搞不清笔法的时候,一定要去多看看。

临摹传统碑帖的时候,关键的就是笔法和结构,然后就是要注意笔势的问题。如果临帖能达到七分或者八分像就已经算是过关了,完全沉浸在非要临到一模一样就有点钻牛角尖了。

书法深入学习阶段对临摹的要求:神似

书法学习进入到高级阶段之后,我们一般是要拓宽我们的学习范围,往往不会就盯着一家一帖临摹一辈子。而且有的书家,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风格又有区别的,例如颜真卿的早期的《多宝塔碑》和晚年的《颜勤礼碑》风格就相差蛮大的。

这个时候,你不可能说我临摹一个新的碑帖,就把以前临的、学的都抛掉,完全要跟这个碑帖一样,这不现实。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某一个碑帖的根底,再去学习新的碑帖的时候,避免不了会带上原有碑帖的特点,这个时候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因为非常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启功先生在讲述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说他早期学习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青年时期学的是赵孟頫的《胆巴碑》,后来觉得自己的用笔不够流利,于是又学董其昌的字,学了一段之后觉得自己的字缺乏骨力,于是后期又学习了欧阳询和柳公权的书法,最后也奠定了他的启功体的书法基础。

从这上面我也受到启发,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过了初级阶段之后,你就要根据自己的书法,看看哪里有问题,然后再去学习新的碑帖来修补,这个时候的临摹只是为了取我所需,不一定要全盘吸收。

另外就是,在高级阶段的临摹,主要是以“意临”为主,就是把自己想象成这幅法帖的作者,模仿他当时书写时候的状态,然后再去临帖,这个时候我们学习的是法帖的“神”,而不仅仅是外形的相像。

以上是南山的一点拙见,希望大家指正。感谢您对翰墨今香的支持和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陈树湘,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5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