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如何才能做到书法的学和练相结合?

爱生活的丸子

学与练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学与练最大的区别我觉得就在于是否用心。练有可能是被动的,也有可能是不过头脑的机械性动作。而学书法就不一样了,学一定是要动脑子的。

尉天池临米芾书

王羲之曾经在《笔势论》中说过:“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说的就是学习书法的人,如果用心去学的话,两个月就能看出你的功夫了,就会有成绩了。那么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存意学者”,就是用心学、用脑子学,因此古人说:“书无百日功”。如果说你练了三个月了,还没看出啥进步来,那就有问题了,你要找问题了,不能这么傻练了。

学与练如何才能巧妙地结合呢?

个人认为,学与练要相结合,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读帖,读帖的同时要学会总结和归纳。

读帖有三种读法:

第一,是享受型读,让自己沉浸在字帖当中,就是默默地看。我习惯睡觉前看看书,有时候看看字帖,累的时候看字帖也不愿意多动脑子了,就是慢慢读帖的内容,像看书一样,读内容的同时欣赏它的书法。长时间这种读帖,法帖在你脑海中的印象就会加深。

翁志飞临帖

第二,分析型读,有的时候读帖是需要我们去分析的。分析什么呢?分析用笔的方法,例如我临帖的时候有时候钩老是写不好,就睡前看字帖的时候,看看字帖中那些钩的写法,琢磨作者的用笔是怎么写出来的。

第三,是总结型读,我们说一个书家有一个书家的特点,而一个书家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法帖也有各自的特点,总结归纳就是要找出这些特点来,就是找出这本字帖的共性的东西和特性的东西。掌握这些共性就很容易写出具有原帖特征的字,掌握特性就学会了书家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

古人是非常善于读帖的,例如黄庭坚是这样说的: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南宋的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所以,学习书法临摹古帖是正确的方式,但比临摹还重要的就说读帖,只有是帖上的字入于眼,进于心,方能临帖的时候出于手,显于纸。如果眼观不准,心记不住,手也很难表现出来。所以很多人临帖临的不准的原因就是读帖不认真。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彭玉麟,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6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