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欧楷问世之后,后人几乎没有超越,是先入为主,还是已写到极致?

青青

欧楷问世以后几乎没有人超越,不是因为欧楷已经写到了极致,而是古人的书法观的问题。

欧楷之所以被称作是欧楷,是因为那是欧阳询写的字,欧楷虽然很好,但是真正的书家往往是以写出自己的面目为目标,而不是要做欧阳询第二。如果说你练了一辈子欧楷,写的比欧楷还像欧楷,那你最多也是欧阳询第二。

但是如果你以创新为目的,那么未来你可能创造的是“张楷”“李楷”或者“王楷”,而不是一个只会跟着别人脚后跟的人。艺术其实和竞技体育有相似的地方,大家往往只会关注第一名,第二名都不会太关注。

书法学习也是这样,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子传父业,写的也很不错,但是他一样不会完全写的跟欧阳询一模一样,因此历史上才会留下他的名字,有“大小欧”之称。王献之也是子传父业学习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他在羲之的书法之上又有所突破,变内擫笔法为外拓笔法,写出了自己的面貌,所以才有了“二王”之说。

南宋的吴琚是被公认学米芾学的最好的人,他的字比米芾的儿子学米学的还要好。但是,对于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可能只知道米芾,没几个知道吴琚的。因为吴琚一生只是想着学米,重来没想过写出新的风格,写出自我的面貌。

欧楷代表作很多,一帖与一帖的面貌都不尽相同

还有个问题是,欧楷只是对欧阳询楷书的一个“尊称”,欧阳询一生的作品也有很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欧楷就有《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等等,作品与作品之间风格都是有差别的,请问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欧楷?

其实都是欧楷,但是面貌也不尽相同,那你说你写成什么样才叫超越了欧楷呢?

既然如此,为什么后世还有那么多学欧楷的人

我们学习欧楷的目的不是说要成为欧阳询第二,学习前人的书法碑帖,只是想通过学习这些法帖,来学习古人写字的技巧和方法。前贤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法帖,我们通过学习这些法帖,掌握书法的技法,然后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就像画画一样,也是要有一个临摹名家作品的学习阶段,临摹名家名作主要是为了学习技法,而并不是一定要成为某某第二,第二再好也不容易引起关注。就像柳公权一样,他取法二王,后来学欧楷和颜楷,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柳楷”,最后名垂千古。

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他一辈子只写欧楷,那么写的再好有什么用?你如果写的比欧楷还要好或者不如欧楷,那都不是欧楷,只有说你写和欧楷一模一样那才叫欧楷。但是已经有一个欧楷了,你写的和欧楷一模一样有啥用啊,这样做也会被当时的文人瞧不起的。

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书法都是自成一家,你说算不算超越了欧楷。如果说只是写欧楷来超越欧楷,那这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

因此说欧楷问世以后没有超越的,不是先入为主,也不是欧楷已经写到了极致,而是古人书法观的问题。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高语罕,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0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