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传统节日(宣讲家评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走出去)

四川小唐

评论员点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走出去!

宣讲家评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走出去

拜月的中秋节最早见于《礼记》。“天子起于晨,明月落于秋。”所谓“夕月”,就是祭月。当然,我们无从得知远古祖先是否在8月15日祭月。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到了唐朝的时候,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除了汉族,许多少数民族在中秋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如:蒙古族有骑骏马追月的习俗;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以“望月”的习俗庆祝中秋节;生活在云南热带雨林的一些少数民族有在月亮下唱歌跳舞“跳月亮”的习俗。

中秋节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东亚和南亚的许多国家。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受当地华人的影响,也在中秋节赏月、舞狮、吃月饼。可见,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起到了沟通情感、凝聚精神、传播文化的作用。要注重发挥传统节日的隐性软实力,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通过传承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与美的内在属性,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团圆是几乎所有传统节日的共同价值追求,而这种价值追求是千百年来浸淫在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例如,中秋节,其主题是拜月,“希望人们长期生活,和一千英里在一起”,和满月也代表了一个幸福团聚的愿望。这里浓浓的亲情和醇厚的乡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各地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开展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专题宣传活动。如中央文明办部署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每个节日传说的起源、流传地和具有特色节日习俗的农村,挖掘、讲述、展示、保护和传承节日习俗。新闻媒体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例如,今年中秋节前,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始从各种角度策划节日文化话题,以赏灯赏月、拜月祈福、表演艺术、朗诵诗歌、灯谜等传统节日活动为主要内容,追溯古代,品味乡愁,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对我们加深理解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优秀价值,不断发挥其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情感共鸣,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根据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推动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要根据新时代、新情况、新要求,不断丰富新内涵,赋予新精神,体现新时尚。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的,而不是僵化、执着、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包含了各种习俗、礼仪、规范、精致,甚至几乎包括节日符号、用品、饮食等所有元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流行风格。唐朝的繁华到了宋朝变得简单朴素,明清时期常见。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元素和世界风格的结合,传统节日有了新的特点。自2008年1月1日起,中国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为人们过传统节日提供了更加多样和自由的选择。旅游、参观、购物、休闲,各种符合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正在让传统节日融入人们的生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诞生机会和活力。在价值观的创新上,清明节从缅怀逝去的亲人,到缅怀革命英烈;端午节从缅怀投江的屈原,到弘扬其精忠报国的精神;而中秋节也经历了从思乡到盼月再到盼国富民强的过程。时代赋予传统节日家国情怀,成为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新内涵。要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不断拓展节日文化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要注重发挥节日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互鉴中的特殊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尽管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生活在国外,他们仍然举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春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传统节日期间也会举办主题对外交流活动。例如,北京大学举办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和外国专家积极参与。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起滚元宵,做灯笼,猜灯谜,穿汉服。在看、听、感、悟的过程中,他们深切感受到元宵节团圆的欢乐气氛,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推动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国门,要注重国际化,采取必要的新手段和新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让外国友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和参与,进而实现认同。古语有云,“路不在人远。”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统节日必须想办法融入当地,融入寻常百姓家。只有其中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够立足本土,不断生根发芽,中国文化才能从容稳健地走出去。

皎洁的月亮在海上慢慢变圆,从遥远的地方我们分享这一刻。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创新,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在与中华儿女共绘同心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蔡剑忠,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6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