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原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孔子游春》篇看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

爱生活的丸子

江苏省常熟市新区小学朱文娟

[摘 要]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对话教学为方式,加上科学有序的组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孔子游春》是一个典型例证。

[关键词] 高效课堂教学 《孔子游春》

课堂教学应该怎么做才是精彩的,可能众说纷纭,但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课文《孔子游春》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对我们当今的教学同样有很好的启示,从中我们可以借鉴到高效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要素。

前提:师生融洽

《论语·侍坐篇》中曾子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孔子的评价是“吾与点也。”可见,这样的图景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终极理想,而“孔子游春”正是这种理想的具象表现。“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游春的整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门师生亲密无间、轻松和谐、气氛融洽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学习探讨。而没有“亲其师”也就难得“信其道”。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师生关系的构建,当然是个全方面的工程,而课堂也始终是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阵地,在“孔子游春”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师生间浓浓的情谊这个“果”,同样也可以找到形成之“因”。

原则:一视同仁又因材施教

“一视同仁”是指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因贫富贵贱个性差异而有所爱憎;“因材施教”是指老师对待学生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急性子”的子路,还是温文尔雅的颜回,“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孔子并没有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论语中的“闻斯行诸”(《论语·先进第十一》)篇是“因材施教”的典范针对懦弱的冉有,子曰:“闻斯行诸”;而针对武勇过人的子路,子却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在《孔子游春》里这一原则虽然体现得不太明显,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同样也渗透其中。既然是游春,重点在游,于是大多数弟子在采花、捕蝶、垂钓、戏水,孔子并没有正襟危坐地命令:“来来来,上课了,还玩?” 而问志问的是“陪伴着老师”的颜回和子路,颜回是孔家弟子中出了名的勤勉之人,而子路是年纪较接近孔子的一个弟子,也就比一般同学年纪要大,他们没有选择去“游春”也在情理之中了。而后来,孔子说“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则更是“因材施教”的生动例子了。

方式:对话非灌输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小悱小发”(《论语·述而》)的教育思想,《孔子游春》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用我们现代的教育眼光来看,孔子上的是一堂思想品德课,但他没有用灌输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论水”这个环节,弟子们对老师“看水”持的是疑惑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水就是水,有什么好看的呢?从他们的角度是悟不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但他们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然后才有孔子“论水”。如果说“论水”是“言”上的启发,那么“论志”则是“行”上的引导了。孔子不是高高在上,“我问你答”,而是循循善诱,真诚对话,在师生沟通与合作之中完成了师生双向的心理交流达成认识上的共识性、情绪上的共鸣性,也可以想象今后他们更能达成行动上的合力性。从孔子的教育目标上,他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一个接受思想灌输的容器。他的教育更是一种唤醒,通过“唤”这个外力,使学生的内在动机“苏醒”,从而走向自我教育的正途,而这个过程也是教育者的成长过程,美丽的泗水边正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发展平台。从这层意义上说,孔子的教育思想相当“现代”,换句话来说,孔子正是现代教育的“老祖宗”。

组织:科学有序

“孔子游春”是一次游春活动,更是一次精心组织、有序实施的“育”人过程:铺设情景——观水论水——师生言志。

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这时候,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可见,这次活动不是偶然为之的。当孔子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 “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子贡说: ‘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也就是弟子们在观水观老师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弟子们在实践观察和深入思考之后,孔子才发起了一场“水是真君子”的讨论。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实际上是孔子含蓄地要求弟子们努力做个真君子。接着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接着坦陈了自己关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人生志向,既是交流,也是引导,鼓励弟子们以做个“真君子”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并努力付诸于行动。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水到渠成”。

孔子是一个人格高尚又深具教育智慧的教者,在“孔子游春”的整个过程,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而是临水沉思,借水喻人,因材施教,师生平等对话,发人深思。至于我们教师如何像孔子一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学习孔子的理念上好这篇课文,就是另外一个论题了。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银娣.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J] .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2011(6) .

(2)李玉.从《论语·先进·侍坐》篇看高效课堂教学 [J]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5(9).

发表于《读与写》杂志2016第3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用户65035943925,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9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