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是谁写的(元曲繁荣,《窦娥冤》《西厢记》流传千古)

四川小唐

元曲繁荣,《窦娥冤》《西厢记》流传千古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75,《元朝史话》连载12,欢迎收看。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散曲和戏剧。散曲是一种由诗词变化发展而来的新诗体;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杂剧是一种包括歌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

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杂剧。

我国唐朝时已经有戏剧的雏形。到了宋、金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宋代的一些城市里已经有许多民间艺人在戏院里进行说唱表演。元杂剧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艺术。歌曲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歌唱,是按规定韵律、富有抒情性的新诗体;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一般都用当时通俗的口语,动作叫“科",是角色的动作表情。

曲词一般由一个演员(男的称“正末",女的称“正旦”)演唱,通过它抒发主人公的心情,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反面人物和次要人物靠简短的宾白来勾画面目。

元杂剧大部分用四折(或加一楔子)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元朝前期没有科举制度,他们失去了通过科举当官的希望,就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因为他们组织创作的专业团体叫“书会”,这些剧作家也就被称为“书会才人”。由于他们社会地位较低,又生活于城市市民中,所以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为广大市民所欢迎。

元杂剧分前后两期。前期从13世纪50年代到14世纪初,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康进之、高文秀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当时杂剧的中心在大都,这些作家都是北方人,主要是大都人。

14世纪初以后,杂剧中心南移到杭州,后期的杂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他们大部分是南方或寄居于南方的作家。元代后期的杂剧不像前期那样富有现实主义,比较追求曲辞的典雅工巧。

据记载,元代创作了杂剧存目有600多本,现在保存下来完整的有近200本。见于记载的剧作家有近200人,最著名的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 朴、郑光祖等。关、马、郑、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大约生于13世纪20年代,死于13世纪末。他是大都创作剧本和唱本的团体“玉京书会”里最优秀的杂剧作家。由于长期与市民接触,对社会现状很了解,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

他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而且会下棋、踢球、歌舞、演戏、吹弹、作诗,与艺人往来密切,常常与著名艺人朱帘秀一起粉墨登场。关汉卿共创作了63个杂剧,现在保存完全的只有12个剧本。《窦娥冤》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

《窦娥冤》实际上是当时社会黑暗面的写照。故事情节大体是这样的:窦娥7岁时,因父亲窦天章欠高利贷无法偿还,被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的丈夫早死,她就守了寡。一天,蔡婆婆出外讨账,遇赛卢医谋财害命,张驴儿和他的父亲救了她。张氏父子乘机要强娶她婆媳俩。

张驴儿见窦娥不愿,就想药死蔡婆婆来威胁她,不料竟药死了自己贪嘴的父亲。这时张驴儿反咬一口,把窦娥扭送公堂,昏庸的官吏把窦娥判定死罪定斩。窦娥含冤屈死,托梦给做了官的父亲,终于平了冤狱,惩治了恶棍。

剧中窦娥喊出的"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对当时封建统治的强烈抗议。

《窦娥冤》 作为我国的优秀古典作品,早在100 年前就被译成法文传播到欧洲各国。 关汉卿的许多作品还流传到日本。

元曲繁荣,《窦娥冤》《西厢记》流传千古

王实甫也是大都人。《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描写张生和崔莺莺恋爱故事的戏剧。《西厢记》是一部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白朴是山西河曲人。他的作品以爱情喜剧《墙头马上》最著名。它和《西厢记》相似,也是歌颂男女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的。戏中的主人公李千金敢于和她公公作斗争,最后终于和裴少俊重做夫妇。

郑光祖是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 人。他的代表作是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的《倩女离魂》。 剧本通过张倩女灵魂出壳追随王文举进京的浪漫主义情节,突出地表现了在封建压抑下青年妇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

张倩女既有崔莺莺的温柔深情,又有李千金的勇敢坚定,是独具特色的。这个剧本和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一样,都是元代著名的爱情剧。

元杂剧中以水浒英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至少有33种,今天流传下来的有19种。这些水浒杂剧的思想内容,大都是描写水浒英雄凌强扶弱、除暴安民的英勇事迹,歌颂他们主持正义,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侠义行为。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素材,描写了李逵主持正义、不怕官府和地痞流氓的英雄本质,又刻画了他粗中有细、知过必改的性格。故事情节曲折,有着自己显著的艺术特色。

南戏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剧种。形成与北宋末宣和年间,到南宋时盛行与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

南戏比较自由和灵活,一本剧没有一定的出数,一出中不限于通押一韵, 也不限于一个宫调的曲牌;登场的角色,可生可旦,不必一人演唱到底,可以2人互歌,也可数人合唱,不受约束。

元代后期,南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唱腔也出现了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等。现存南戏完整的剧本有10多种,存目170种左右。著名的南戏剧作家有高则诚等,高则诚的《琵琶记》 艺术成就较高。《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南戏的思想性不如杂剧。

元代的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主要是民间小曲,也有的脱胎于诗词,套数是合一个宫调中的几个曲子而联成的。散曲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活泼,为一般市民所喜爱。

由于散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常常成为群众暴露社会现实、议论时事的一种好形式。

元代的散曲作家,见于记载的有100多人,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卢挚、王如卿等,后期有刘致、张可久、乔吉等。 康里人不忽木、畏兀儿人贯云石、回回人马九皋等成就最为突出。

《经典中国通史》(16册) ¥168 购买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元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读史,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0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